寻找恐惧之源:人工智能的艺术形象变迁史(上)
AI 寻找恐惧之源:人工智能的艺术形象变迁史(上) AI | 2017-10-03 18:16 寻找恐惧之源:人工智能的艺术形象变迁史(上) 脑极体

从文艺作品中人工智能形象的变迁来看,我们对于人工智能这份复杂又纠结的情感究竟是从哪来的。

在我们的很多文章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剖析技术,让更多人了解人工智能的内核,而不是一味的吹捧或抵触。但我们还从没认真的探讨过,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恐惧和热爱究竟来自于哪里。为什么憨态可掬的大白可以和冷酷无情的终结者同样成为了本世纪经典的人工智能形象。


今天,我们就从文艺作品中人工智能形象的变迁来看,我们对于人工智能这份复杂又纠结的情感究竟是从哪来的。


战国时代:被操纵的强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这个词或许要等到上个世纪才能出现,可这种人造产物+思维意识+行动能力的概念却早早的就在神话故事中出现。


比如有关生命起源的传说,不同文明就有不同的解读。有的文明直接采用了生育这一概念:日本神话中的兄妹生子;被逐出的亚当与夏娃;波斯神话中的玛什耶和玛什耶娜等等。而有些文明则有神创造人这个概念:像我们熟悉的女娲捏泥人;古巴比伦神话中智慧之神捏土造人;希腊神话中也有冥后用泥土造人的故事。这些故事里不约而同的不仅仅是用泥土造人,还存在着肉体和意识分开的概念。女娲看到自己捏的泥人痴痴傻傻,便吹了一口仙气赐予他们智慧。希腊神话中,冥后捏出了人,再请求宙斯赐予人类智慧。


这表明在很久以前,我们就认同“生命”是可以被创造的,同时“智慧”和“智慧载体”是可以分开的,前者可以被灌输到后者之中。


如果这些传说只是以讹传讹的幻想故事,战国时期的“偃师献技”则是中国早期文明中最接近人工智能概念的形象。《列子·汤问》中记载了一位工匠,可以造出和真人外表一样的人偶,人偶为周穆王献歌献舞,甚至还抛媚眼勾引周穆王的嫔妃。外表像人、能做人一样的工作,还拥有了情欲和自主意识,放到今天就是强人工智能了。




不过在当时的记载中,人们把这种操纵傀儡的技术看做和云梯、木车木马一样的手工艺技术。毕竟和鬼神、战乱、饥饿、疾病与猛兽相比,手工艺技术对于人类是一种利好,偃师献技更像是一种对于手工技艺崇拜更诞生的幻想,和恐惧更沾不上边了。


工业革命:魔盒开启之前


人类对人工智能表现出明显的好恶感情,应该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伊始。


随着科技发展的进一步深入,旧的生产模式被新的替代,社会群体分裂造成的冲突……人类对于宇宙、生命的认识愈发的多样和复杂,有关人工智能的“负面”形象也出现了。


《弗兰肯斯坦》被称作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主要讲述的就是一个科学家造人的故事。拥有着高超学术水平的科学家为了追求生命的奥秘,用尸块拼凑出了一个巨人,用雷电激活后,巨人获得了生命。可科学家自身却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恐惧,巨人也因为外表丑陋无法融入人类社会,最终双方成为了对立关系,最后两者都不得善终。




除此之外,还有童话作家霍夫曼创造的《沙人》,里面描写了一位青年爱上了一位姑娘,最后却发现那位姑娘是一位机器人,这让自以为和姑娘产生共鸣的青年陷入了崩溃。


不管是弗兰肯斯坦还是机器少女,他们虽然和人工智能的概念还有一定差距,但这些形象无疑显示出了当时人们对科技发展的恐惧,仿佛对科技的探索中存在着一些禁区,比如创造生命这种涉及到人伦、宗教的问题,一旦触碰就会失控——社会会失控,自己的内心也会塌陷。


此时的人类,已经将手放在了潘多拉魔盒之上,对于开启魔盒后的不确定性,充满了本能的恐惧。


二十世纪:蠢萌的人工智障


随着两次工业革命进入末期,电气、自动化等等科技成果开始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技术的祛魅让人们对人工智能也逐渐放下了警惕——大家发现,人工智能,或者说机器人并没有那么可怕,反而有些蠢萌可爱。




1900年,童话《绿野仙踪》中的铁皮樵夫已经体现出了日后文艺作品中人工智能普遍形象的端倪——通身由钢铁打造,却没有心,无法体会到人类的情感。钢铁的躯体、劳作者的社会身份,更重要的是没有感情。几项加在一起,就成了一个活灵活现的人工智能。


在1921年出现的舞台剧《罗莎姆的万能机器人》中,也描写到了人类赐予了机器人灵魂,机器人觉醒后不愿被人类奴役,消灭人类后自身却无法繁殖,最后直到两位机器人之间产生了男女之爱才得以解救。


同时在二十世纪初,“愚蠢机器人”的形象常常出现在各种表演中,钢铁打造的外形配合上腹语术一类小把戏进行配音,仿佛人工智能已经成了人类股掌中的玩物。


在工业革命的尾声,人类凭借着科技的力量不断战胜自然,存在于传说中的魔法之力仿佛被自己掌握。在文艺作品中,人类或许会表现出一丝对驾驭机械产生的愧疚,但更多的是相信只有自己掌握了思想和情感,而机器即使产生了意识,也因为没有“心”而低人类一头。

-END-

本文由脑极体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