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把YouTube当主场的波士顿动力,究竟为何被隔绝在现实之外?
AI 只能把YouTube当主场的波士顿动力,究竟为何被隔绝在现实之外? AI | 2017-12-01 10:16 只能把YouTube当主场的波士顿动力,究竟为何被隔绝在现实之外? 脑极体

AtLas的后空翻是真的很厉害,人类世界还从没出现能做如此精妙动作的仿生机器人。

近段时间,我们经历了两次被机器人刷屏的“大事件”。一次是沙特授予女性机器人索菲亚以国民身份;另一次是波士顿动力的新版Atlas,给人类表演了完美的后空翻。


这两件事相加,再配合新版《银翼杀手》时机恰当的煽风点火,一时间人类是否会被机器人取代这个命题再次汹涌澎湃的向我们走来。


但其实吧,这两件事还真没什么可担心的。机器人公民那件事,只能说是可以吐槽一下的机器人欢乐秀,担心它还不如担心你的手机哪天站起来革命;AtLas的后空翻是真的很厉害,人类世界还从没出现能做如此精妙动作的仿生机器人。


1.gif


可能由于AtLas的形态很像人类,动作又如此细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机器超越人类的艺术母题。但是仔细想想可能还犯不着担心:迄今为止我们见过的波士顿动力机器人,好像都只能在YouTube上大显身手。别说商用量产了,能上发布会演示一下的都没几个。另一方面,这些多足仿生机器人似乎跟流行的对话式AI机器人有哪里不一样。比如它们展现出了很高的灵活度,却没有展现出主动学习和理解外在世界的能力,也无法与人类做出交互。


这些疑问或许可以归结成一句话——地表最强天下无敌的机器人界扛把子,到底是未来的明灯还是不切实际的自娱自乐?

2.jpg

从美国国防部支持的神秘企业,再到谷歌的宠儿和弃儿,直到被软银收购,这家机器人公司始终身兼网红和现实不红的双重身份。从这家公司的故事中,我们也许能够发现象牙塔中的科技梦,降落到商业世界时的巨大隔膜;以及前沿技术并非都是殊途同归,甚至往往会出现互不兼容的问题。


如何协调和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件比担心机器人毁灭人类更让人头疼的事…


冰火两重天的网红型机器人公司


相比于众多科技公司的年轻新贵,生于1949年的波士顿动力创始人马克·雷波特可谓名副其实的“老专家二次创业”。


创始人是麻省理工教授,团队基本是来自于麻省理工的学术人员,又长期依附于麻省理工的MIT实验室。这家机器人公司在骨子里就打上了不能更浓厚的学术派与象牙塔烙印。


从美国国防部的资助计划中走出来后,2013年波士顿动力被谷歌收购。这起名噪一时的收购案如今看来并不成功,今年早些时候,喧嚣许久之后软银成为了波士顿动力的下家。


但是无论在军方、学院派还是科技企业序列里,波士顿动力似乎从来没有改变过研究方向和研究计划,甚至连一点充场面的调整都没有……此外,这是一家没有休息日概念,没有少数族裔员工,甚至没什么商业计划的公司。种种迹象都表明,这个机器人领域排名世界第一的公司更像是一个非常传统的美国高校研究室,而不像一家企业。


而作为一个吃瓜群众,知道波士顿动力基本是从他们一次次在YouTube上发布的“虐待机器人”视频。毫无疑问,这些能跑、能空翻、能过障碍物、能拿东西的仿生多足机器人,代表着今天人类在机器人制造领域机动性、灵活性以及自主感知能力的巅峰。从多种机器人领域的评估报告中,我们都可以获知波士顿动力在机器人鲁棒性上的技术能力是跨时代的。


说的简单点,他们的机器人拥有可以媲美生物的平衡感和灵巧度。


嗯嗯,这个真的蛮厉害的,但是问题也来了……


比如说波士顿动力早期非常出名的“大狗机器人”。这款能像真的猎犬一样前进、翻阅障碍的四足机器人,原本是给军方提供的战场辅助机器人。


3.jpg


结果真的交付了军方却傻眼了:大狗在视频上看着机动力非常强劲,但问题是实际应用时噪音太大。带着这宝贝上战场,不用侦查别人自己就先暴露了。而且其零件过度复杂,一旦坏了任何一个细节就要经历漫长且成本高昂的返厂重修…


再比如另一个网红机器人“猎豹”。这款机器人用四足奔跑,可以达到时速47公里。用机器的方式超越了所有哺乳动物的运动极限。


4.jpg


但它的问题是这种速度的耗电量实在过大。导致机器人必须连接大量电缆才能使用,否则没跑几步就歇菜了。


再比如这次用后空翻出尽风头的双足人型机器人AtLas。作为谷歌时期的代表产品,这款人形机器人在众多细节将机器人技术拉到了新的高度。但是能耗和成本问题依旧没有得到任何解决。目前为止,每台AtLas的造价都在数百万美金之上。并且精巧的零件大多难以量产。


5.jpg


很容易发现,波士顿动力的众多逆天机器人都有着相同的问题:成本太高、维修太难、能耗太大、噪音太强。这样的特质决定了,这些机器人距离实际应用非常远,最大的用武之地可能就是拍个视频上传YouTube…


虽然波士顿动力也会推出Spot这类的轻型机器人,但总体而言他们并没有为商业化和实用性做出什么妥协,而是义无反顾的在仿生足机器人工业技术上向未来探索。这里又有另外一个问题出现了:人类真的那么迫切的需求仿生足吗?


不妨来看看其他不那么“炫酷”的机器人厂商在做什么。目前德国、日本、美国的主要机器人生产企业,所生产产品主要分为三种:1履带、轮式搬运操作机器人;2工业、驾驶等场景中应用的机械臂;3对话服务型机器人。


这三种机器人的主要特征,可以归类为适应具体场景并带来商业价值。它们对于不确定环境因素的适应并不好,当然也不需要去适应。相比起来,波士顿动力旗下机器人不免给人“屠龙之术”的感觉。


而更关键的问题在于,仿生足始终难以证明自己在带给人类的价值上,有哪些是履带或者轮式机器人难以复制的。轮子更稳且更快,这是人类验证了上万年的真理。当我们大力研发像人类和动物一样行走的机器人,并为每一个微小动作投入真金白银时,价值到底何在呢?


过人的技术实力,和始终不知道应用于何方的尴尬,勾勒出了冰火两重天的感觉,最终把波士顿动力变成了一个专业网红型公司。


此外,与谷歌的聚散,或许可以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机器人技术的暧昧之处。


被谷歌放弃的技术原因:

就是不跟你们玩AI!


大家都知道,波士顿动力是非常喜欢“虐”机器人的。上脚踹、棍子打,逼迫机器人做高难度动作,无所不用其极。于是真的有机器人伦理学家出来批评这种做法,认为早晚会得到机器的报复。


但是吧,这个大可不必担心。原因在于AtLas这样的仿生足机器人,在交互逻辑上依旧是需要人类遥控的。他们的传感器和力量控制单元,只能针对现实环境做出应急性适应,不会自主吸收环境数据,输出解决方案。


说白了,AtLas仅仅是个大个的、外表像人的,能够自动规避障碍物的遥控玩具车而已。它没有自主智能系统,不会学习和记忆什么——难道你殴打你家汽车会被汽车报复吗?


6.jpg


这点上暴露了波士顿动力与谷歌格格不入的更深层原因:太不人工智能了。


当然,波士顿动力被谷歌放弃,更大层面的原因是过分缺乏商业能力,而且与“谷歌X”研发体系存在人员和管理上的矛盾。但在技术逻辑上来讲,自行其是的波士顿动力与AI first的谷歌,始终存在着不能兼容的问题。甚至看不到未来在某个奇点交叉的可能性。


这里并不是说波士顿动力缺乏AI技术上的修为。事实上,在决策算法、贝叶斯分析能力、机器视觉解决方案等几个方面,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展现了良好的AI与工业高密度结合。可问题是,他们这种以双足/四足仿生为目的,以环境适应性为核心的机器人解决方案,始终没有涉及识别、学习和决策输出的深度学习技术。


不像DeepMind这种象牙塔企业,即使不盈利也可以源源不断的把技术和品牌灌溉给谷歌,自成体系的波士顿动力既坚持不从谷歌输入技术,也不能提供谷歌所需要的技术能力。


在AI first逐步从隐性规律,成长为谷歌高喊的口号时,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精神自然会得到弃置。也许有人会好奇,那么谷歌最开始买这家公司干什么呢?


7.jpg


2013年的时候,谷歌一口气收购了8家机器人技术公司,2014年又斥资32亿美元收购了智能家居设备制造商Nest。当时谷歌的战略是大举入侵制造业和物流服务产业。但在基于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的AI复兴之后,谷歌显然找到了更合适的硬件道路。相比于能跟AI紧密结合的自动驾驶技术,机器人却迟迟无法走出自循环的尴尬。其中首当其冲的波士顿动力,显然也就成为AI公司战略性放弃的首选。


与谷歌的离合背后,反映出的更深层次问题,是代表着尖端工业制造能力的机器人行业,在大数据与机器学习风潮来临时普遍的不知所措。有些企业选择主动迎合,改变自己,但波士顿动力和新婆家软银的思路,显然是坚持下去,看看这股风潮过后会怎么样…


蜜桃还是砒霜,关键看你期待什么


为什么谷歌这种敢于投注未来的大企业都玩不转的波士顿动力,软银还是愿意大方接手呢?


愿意可能有很多,但显然大家都认为这和孙正义的投资未来、投资不确定性的全球科技布局有关。


在大家都觉得工业制造型企业会接手波士顿动力,抽出它在机械结构和工业制造层面的技术积累时,软银这个“更未来”的投资者出现了。或许对于软银来说,波士顿动力这种企业在商业能力缺失的同时,代表了更遥远未来中巨型技术变革的超大回报可能。


同时呢,波士顿动力的代表作显然符合日本民族对机器人狂热执拗的爱。跟很多更加不靠谱的日本机器人相比,波士顿动力这些其实也不算太过分。


当然了,投资布局了Pepper等机器人业务的软银,也许会在产业需求上与波士顿动力有小概率重合。


8.jpg


也有一种说法,是Pepper这种只能傻卖萌的机器人,目前最需要的就是波士顿动力所做的那种逆天般强悍的躯体….二者相加,就可以呼唤人型兵器少女了….


9.jpg


事实上,波士顿动力虽然商业能力匮乏,与主流AI距离遥远。但长期的技术领先并非没有留下任何商业价值可能。


比如其机器人研发的平台能力,已经成为目前欧美学界和产业界的基础配置。将这个能力开放出来,提供到实用性机器人研发,价值不容小觑。再比如波士顿动力极其彪悍的机械结构技术,可应用的范畴也非常广泛。其尖端部件的高精度生产能力也很有价值。


反正人类不止有AI,在软银这种财大气粗等得起的企业手里,波士顿动力说不定反而可以比较好的安心搞事情。


退可以把一些边边角角的技术输出到机器人行业,进可以期待多足仿生机器人达到传说中的技术突破奇点。最不行,继续在YouTube上发点刷屏级视频总是可以的……


总之,也许波士顿动力目前找到了很安稳的发展空间,但对于期待他们的技术毁天灭地报复人类的吃瓜群众们,还是吃完瓜早点洗洗睡吧。

-END-

本文由脑极体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