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刹那所承载的重量:手机的“智价比”时代
AI 一个刹那所承载的重量:手机的“智价比”时代 AI | 2017-12-12 10:31 一个刹那所承载的重量:手机的“智价比”时代 脑极体

AI作为底层能力,开发空间和应用想象的连接是近乎无穷的。加之手机通过AI来学习用户习惯,读懂用户需求这个命题进一步发展,每种手机产品,甚至每一部手机之间将变得越来越不同。

2017年,手机界发生了一件稍微有点尴尬的事:全面屏疯狂涌来。


当然不是说全面屏不好,屏占比问题开始一步步被解决对用户来说绝对是好事。可问题是,全面屏这个技术进步是完全属于供应链的。一家屏百家用,对于厂商来说,全面屏其实是把竞争又拉回了同一起点,加重了同质化竞争带给整个产业的负担。把全面屏当主要卖点,真的是有点危险的一件事。


好在AI恰逢其时的到来,让我们看到了一丝新的可能。苹果和华为分别推出了AI芯片之后,搭载移动AI专属处理能力的手机陆续登场。这里不得不提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刚刚推出的高通骁龙845芯片,在宣传话术中说具备“面向AI和沉浸体验的全新架构”,但是在具体参数和部件介绍上,却完全没有看到针对AI的处理单元。整体架构上还是用CPU和GPU来执行AI任务。产品发布后,有媒体称之为“谜一样 AI体验”。


出现这种情况差不多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在产品研发周期并没有加入AI相关计划。但在临近推出时AI实在太火了,逼不得已要在宣传时来这么一手。换个角度看,这间接证明了AI命题对于整个移动产业的吸引力和诱惑。


这是因为AI相关能力和应用,事实上不是在解决一些固有的问题:比如手机屏占比当然是越大越好、电池当然是越耐用越棒,而是创造新的体验、新的能力。而AI作为底层能力,开发空间和应用想象的连接是近乎无穷的。加之手机通过AI来学习用户习惯,读懂用户需求这个命题进一步发展,每种手机产品,甚至每一部手机之间将变得越来越不同。


不同,意味着新的价值与商业交换体系开始萌生。


为了能够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华为Mate10的产品细节作为案例,来看一下AI带给手机的改变如何发生。从种种细节证据中或许不难发现,AI将成为手机开启新商业空间的关键因素。在我们经历了性价比的残酷战争之后,智慧与价格间的“智价比”时代也许正在破茧而出。



手机中积聚的AI解决能力,通过与用户习惯、用户需求共同成长,将产生对于很多瞬间不可逆的改变。


这些瞬间,将会是用户愿意为之付费,厂商必须争夺的体验高点。而这些瞬间的差异化与细节,将决定今后一款手机的价值甚至价格。


很多事情,可能都在几个瞬间中被决定了…


瞬间1:当你急需一位管家的时候


我们可能有过这种体验,当你急切需要寻找某个知识,或者作出某种选择的时候,焦虑和选择困难就会“恰如其分”的准确找到你。


比如你第二天要赶飞机,却不知道几点出发最合适;比如你有重要的约会,却不知道如何安排咖啡、用餐、电影的地点和时间。


都市生活和经常外出旅行,往往会加重一个人的知识焦虑和选择困难。有时候真是恨不得有位管家,但是呢,呵呵,房贷告诉你这是不现实的。


于是我们习惯了询问手机,信息平台虽然拉近了我们与知识的距离,但搜索与点击的交互手段依旧让很多选择非常难以达成,面临着点评网站上密密麻麻的好评,我们很多时候还是不知道吃什么。


而语音助手呢?大体听不懂你要说什么,甚至只不过是连接到信息网站当中。


站在街头不知所措的焦虑瞬间,就是AI贴心化服务可以一展身手的时候了。比如Mate10通过AI专项处理能力,升级了新的情景智能模式。可以通过主动识别用户信息,进行语义理解给出反馈,从而输出主动服务,从而产生贴心的服务体验。




情景智能能力虽然在此前的华为手机中就有,但是通过NPU输出的AI专项任务加速能力,Mate10的情景智能效果有了质的提升。比如不再是通过对应信息的模板输入来提供服务,而是自动识别和理解用户需求,通过AI带来的模糊识别和主动学习能力来构建用户建议。


比如识别出用户有航班信息,就将自动建议设置相关闹钟、主动帮助用户设计去机场路线,提醒用户值机信息和行李提取点等等。


再比如用户询问用餐信息时,将智能评估交通、评价、口味等综合因素,并且可以将用餐与用户当天其他行程合理安排在一起。


这些能力的达成,有赖于AI提供的语义理解、知识图谱和模糊识别能力。比如用户提到的餐厅可能是某个电影名的时候,要能区分用户到底在说什么。而这个餐厅涉及到交通、时间、环境信息时候,要有整合信息进行智慧判断的能力。


这样的体验,还体现在Mate10在智能节电和智慧管理手机空间的能力上。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AI系统将生成一套用户自身的使用手机逻辑,然后输出相应的流量、存储空间、电池管理方案。让用户费劲脑汁考虑的问题交给手机本身思考。


贴心的AI读懂用户功能,正在Mate10中带给用户关于人机交互的全新变革。用户不再是去学习手机,而是手机学习用户。


假如手机是一座房子,那么Mate10的移动AI方案价值在于让房子里住进了管家。这是AI带来的关于人机体验的全新升级。用户开始不需要去费心琢磨太多,或者干脆适应初始化服务,而是让手机来找到自己做喜欢的模式。


带来的节省用户时间、加强沉浸感与触碰手机隐藏功能的体验,事实上极大加强了手机与用户的交换频率。


这些体验的改变可能只发生在某几个瞬间,但是一旦适应了这些瞬间体验,用户可能就将再也无法忍受非AI手机中的焦灼感。


瞬间2:当你要捕捉一次心动的时候


在终端运行AI任务,尤其是通过NPU等专项处理单元来加速AI运算效率,最明显的改变在于对图像和视觉体验的提升。


这个技术可能延伸到用户手中,就会变成拍摄、视频、AR和图像识别领域的效果提升。


想象这样几个瞬间:你的孩子刚刚学会走路,你很希望拍下这一刻当做留念,结果发现拍的照片都是糊的;你在看时装秀的时候,想要用手机AR来试试某件衣服穿在自己身上时的感觉,结果却发现变成了你的脸和模特的身体;公务外出时突然见到某个令你心动的古建筑,结果搜索了半天关键词还是不知道它有什么故事。


这些某一瞬间的尴尬,往往会毁掉很多事情。最重要的是,因为手机能力的局限,把生活中那些本就不多的惊喜拒之门外了。


所谓消费升级,其实就是用户开始渴望为自己的生活质感买单。但最有生活质感的事情往往来自于瞬间。如何留住这些瞬间,将会是手机接下来的重要突破点。


通过手机AI处理的能力,Mate10出场时已经搭载了智慧摄影能力,搭配了AI精准虚化和AI高倍变焦功能,可以自动识别拍摄场景,并用机器智慧的方式去抓住瞬间。




更重要的是,NPU的终端解决能力,将提供一个开放的进入平台,让各种AI解决能力持续进入到手机中。据了解,目前已经有大量AI图像能力开始进入产品化阶段。手机AI目前仅仅在一个原点,Mate10带来的想象力,更多是未来可能加入什么。


虽然上述瞬间仅仅是在极端情况下才会发生,但消费者显然已经做好了为特殊情景、为生活中的惊喜付费的准备。


Mate10的AI终端计算能力,恰好迎合了这一趋势。毕竟一次心动,才是真正价值不菲的体验。


瞬间3:改变人生旅程的一次通话


就目前来看,AI改变的绝不仅仅是图像,更多迭代可能会发生在语音的理解、学习和记忆交互上。当AI开始能听懂我们,与我们交谈,甚至认清是谁在与它对话,由此衍生的贴心服务能力和瞬间争夺能力更是不容小觑的。


我们继续来想象某个瞬间:你刚刚经历了极其重要的面试,未来的大BOSS抽出时间给你打了个越洋电话,结果你在地铁里,什么也听不清;家人来电话通知孩子降生的喜讯,但是你在高速开车,接听和说话都非常不便。


这类瞬间,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而AI在语音和语义层面的加持正是这些需求的良好解决方案。比如Mate10搭载的Easy talk功能,用户将可以让手机理解自己的声音,从而在嘈杂的环境中,以及远场环境里建立独特的AI识别模型,将用户的声音抽离出环境,保证通话质量的有效和高质量。




在持续发生的语音变革中,终端AI能力将会发生更多的瞬间想象力。比如孤身在海外旅行,迫切需要一个翻译,手机却断网了。那么基于终端AI的手机语音翻译将会派上巨大用场。


在语音交互、语义理解等能力上的新体验,将会和图像、用户习惯理解构成一个严密的体验三角。AI在三端同时进化,产生难以被其他技术代替的价值迭代。


这是无数瞬间压缩成的魅力。


智价比开局:从某某手机,到你的手机


这些手机懂得用户的瞬间,为用户提供另一种可能的瞬间,体现了手机与AI在未来的价值确定性。这些功能是手机所从来不具备的,也无法被其他技术升级所替代。


在AI准备好之后,供应链决定整个手机生态圈样貌的现状可能会被修正。当手机产品大同小异、难以发生质变时,充满众多想象力甚至难以雷同的AI能力将会激活新的动能。


这个是在AI进入手机命题时,我们所真正期待看到的。


也许有人会好奇,手机AI的进化尽头会是什么样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当有一天手机再也不会被偷的时候,AI在手机上的释放才算彻底完成。因为手机这种东西,浸泡了大量个人数据,掌握着一切秘密,本来就应该是千人千面的。AI的识别、学习和反向输出能力,将会一步步让手机变成专属品,而非大众产品。


当你的手机其他人无论如何也用不了的时候,AI才算完成在手机中的任务。


从这个角度看,AI带来的智慧体验在手机端一步步加重脚步,将是整个手机产品价值进化的水位线。通过手机理解用户、AI体验输出以及复杂AI任务的完成,手机将来到全新的“智价比”赛道——以智慧能力驱动价格,满足消费者的极限需求,从而将手机拉升到新的定义空间。


这条赛道从前所未有,却是此后竞争的焦点。Mate10宣传话术中的“预见未来”,可能就是在提醒我们这样一种可能。

-END-

本文由脑极体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