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是个大孝子
看点 希特勒是个大孝子 看点 | 2018-02-02 09:36 希特勒是个大孝子 盒饭财经

今天我们就选取了他生命历程中容易被忽略的一面,就是他青少年时期的亲情和友情。每个人都是由自己的过去造就的,希特勒这样一个人,在成长中经历了什么呢?

今天我们讲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就是阿道夫·希特勒。没有人像他一样毁灭了这么多生命,也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博得狂热的尊敬。在追随者眼中,希特勒是一个英雄,一个失败的救世主,在其他人眼中,他是个疯子,是个不可救药的杀人犯。


我们选的这本书,是美国历史学家约翰·托兰所写的《希特勒传——从乞丐到元首》,它是关于希特勒最全面、最完整、最生动的一部传记。托兰是二战史的专家,他出生在1912年,亲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了写这部书,他来到德国,买了一辆崭新的汽车代步,只用了十个月,就几乎把这辆车跑废了。他采访了当时还健在的德国海军上将卡尔·邓尼兹,希特勒私人医生、秘书和司机,以及几乎所有和希特勒有过接触的人,甚至还找到了美国情报部门为希特勒所作的精神病学分析报告。这些第一手材料使得这本书非常客观,真正进入了希特勒的精神世界。托兰认为,希特勒比很多人想象的都复杂的多,他是普罗米修斯、魔鬼、撒旦的混合体。


今天我们就选取了他生命历程中容易被忽略的一面,就是他青少年时期的亲情和友情。每个人都是由自己的过去造就的,希特勒这样一个人,在成长中经历了什么呢?

主讲丨何伊凡丨盒饭财经(ID:daxiongfan)





复杂的家庭与卍字的由来


1907年一个寒冷的冬夜,有位消瘦的青年站在奥地利里昂丁村的坟地里哭泣,这是希特勒第一次落泪,那年他18岁,母亲刚刚去世。他第二次落泪要在11年后,听到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消息。


希特勒和自己的父亲几乎无法相处,他的父亲独断专行,他和母亲的关系却很好。


希特勒的母亲叫克拉拉,是他父亲阿洛伊斯的第三任妻子,性格安静而温柔。阿洛伊斯之前的两个妻子都去世了,克拉拉在这个家中的地位,最开始是女佣,后来成为了情妇,再之后成为了妻子。因此,你可以想象,她和丈夫之间的关系不太自然,从一开始,她就将丈夫视为家庭的主宰。她对阿洛伊斯前妻留下的两个孩子,可以说是全心全意,视若己出,但是她自己先后生过三个孩子,都夭折了。她的第四个孩子,就是希特勒。克拉拉生怕再失去这个儿子,因此对他格外宠爱。 


阿洛伊斯,也就是希特勒的父亲,虽然在私生活上不检点,但还算是个忠诚老实、办事效率高的公仆,上司和同事都挺尊敬他。


日子表面上过的过得平静。阿洛伊斯经常和朋友相聚,又特别喜欢养蜂,在这些方面花的时间,比在家的时间更长,随着年龄增长,他也不再朝三暮四了,但是,熟悉他的人认为阿洛伊斯为人冷漠:说一不二,性情古怪,难以接近,而且“穿上制服得意洋洋,常穿着它照相。” 


希特勒快到5岁时,他下一个弟弟埃德蒙才出生。第二年,他父亲退休了。他的退休生活,成了孩子们的磨难。


阿洛伊斯退休后的生活变得很沉闷。1896年初,另一个孩子保拉出世,使情况变得更加恶化。一家有五个孩子,包括一个只知道哭的在内,挤在一起,让阿洛伊斯喝酒更加厉害,变得喜欢吵架,容易发火。


他发火的主要目标是小阿洛伊斯,也就是希特勒同父异母的哥哥,父亲与儿子经常拌嘴,因为父亲要儿子绝对听话,而儿子又不听父亲的。后来,小阿洛伊斯痛苦地抱怨说,父亲常常用“马鞭无情地鞭打他”。不过,在那个年代的奥地利,打孩子的事情司空见惯,被认为是于孩子有益的。


小阿洛伊斯对弟弟希特勒也没什么好感,觉得他傲慢专横,从小就爱发怒,谁的话也不听,一直到1948年他还对这件事耿耿于怀。曾经告诉别人,希特勒常常想入非非,却又能逃脱惩罚。如果不按他的想法行事,他就会大发雷霆……他没有朋友,他对谁都不喜欢,冷酷无情。为一点小事,他都会暴跳如雷。看起来,虽然希特勒并不喜欢自己的父亲,但最终却成为了自己讨厌的人。


由于觉得自己受到虐待和遭到抛弃,小阿洛伊斯在14岁那年离家出走,在老爸有生之年从未回来过。哥哥一走,希特勒便成了阿洛伊斯发泄怒气的主要对象。老子给儿子增加了不少额外负担,要是希特勒不能达到要求,就必然会挨揍。几个月后,老头卖掉了农场,带着全家跑到6英里外的朗巴赫过城里日子。由于摆脱了农场琐事的纠缠,希特勒的生活变得愉快些了,他在学校里的学习成绩也很优秀。在他回家的路上有座拱桥,上边刻有修道院的盾形纹徽——最突出的是个卍字。 


少年希特勒的梦想和激情


小时候希特勒最热切的愿望就是当一名牧师。他常常把厨房女佣的围裙借来,披在肩上当作神衣,往椅子上一趴,热心讲道来。但是他对教堂事务的兴趣产生得快,也消失得快。不久,他在抽烟时给人抓住了。 


在邻居看来,希特勒就是个“小流氓”,难得在家,而且常常带头进攻梨树和搞其它恶作剧,裤子也总是被撕破,手上、脚上也总是伤痕累累。 


哥哥一走,希特勒便成了父亲管教的主要对象了。他几乎每天挨揍,但性格很倔强,不管父亲如何打他,怎样教训他,要他热爱国家的官职,统统都无济于事。另一方面,他的母亲尽量用慈母之心去弥补因父亲的粗暴而使他没有得到的东西。


为了表示反抗,希特勒决定离家出走。他老爸提前知道了这个计划,便把他锁在楼上。晚上,希特勒企图从窗户的铁栏间挤身出去。因为够不着窗户,便把衣裳脱下。正当他爬向自由时,忽听得父亲上楼声,便连忙退下,用台布遮住赤裸裸的身体。这次,阿洛伊斯并未用鞭打来惩罚他。相反,他放声大笑,高声呼叫克拉拉快上楼来看看光屁股的孩子。比起鞭打,这种讥讽伤害阿道夫更深,希特勒花了“好长时间才总算将这件事忘掉。” 


多年后,希特勒对一个秘书说,自己曾在一本冒险小说中读到,不怕痛是有勇气的表现。于是便下定决心,父亲打他时他永不落泪,而是默默地数着屁股上挨了多少棍,这把他老爸也吓住了,从此再也没打过他。


到11岁的时候,希特勒很瘦,但是神情上有很多与众不同的东西,现在我们能看到他们小学同学的全班合照,他站在顶排中央,比同学们高出很多。关于希特勒的身高,一直是个谜,有人说他是个矮子,但实际上他身高可能在1.75米左右,中等身材,在当时的同学当中,可能算个头高的。他在照片里面和其他人姿态不同,抬着头,双手交叉在胸前。一看就是一个富有造反精神,又骄傲自负的人,当时他是班上最聪明的孩子之一。


他还有绘画的天才,我们知道他本来有可能成为画家。在课堂上,他会利用学习时间偷偷作画。有一次,一个名叫温伯格的男孩子,看到他凭记忆便画出来了一座复杂的城堡,不禁目瞪口呆。 


课间休息或放学后,他仍是同学们的领袖。因为他小时候常搬家,住过的地方比大多数同学一生中能去到的地方还多,因此,同学们都将他看成是大人物。在玩耍中,他特别喜欢冒险小说,简直是着了魔。他还把这些故事编成了戏剧,不厌其烦地带领同学们演出这些故事,年纪大的孩子失去热情后,他就找年纪小点的来演,有时甚至也把女孩子们找来。 


大概就在此时,他又发现了两本描写1870年普法战争的杂志,这给他提供了更有意义的刺激。打那以后,对凡是与战争或因此而从军有关的东西,他都越来越热心。


一年前爆发的波尔战争,不但激发了他的日耳曼人的爱国主义,而且也给他提供了玩耍的材料。他经常率领军队和其他孩子们进行“激战”。我们知道,其实很多企业家小时候也都是孩子王,而且也都很喜欢玩打仗的游戏。比如刘强东、周鸿祎,小时候也都经常指挥战斗,我记得华为终端业务的负责人余承东,有一次和我说他还在这种游戏中有搬砖把别人的头拍破过。


在希特勒快小学毕业的时候,和父亲的冲突越来越激烈,阿洛伊斯要求的是让孩子走他的路,并常用自己当公仆的切身体会来启发儿子,让他做公务员,儿子一心想当画家,但是把计划深埋心中。在没有和父亲争论的情况下,他便接受了下一步的上学计划。希特勒既可进预科学校,也是大学预科,重点在对学生进行古典教育,也可进技工学校,着重进行科技教育)。讲究实际的阿洛伊斯选了后者。希特勒同意了,因为这种学校里也有绘画课。 


绘画天才


在新的学校,从一开始希特勒的成绩就很糟。他已不再是领袖,不再是最聪明、最有天才的孩子;周围的环境令他不安,其他同学都瞧不起郊区农村来的学生;而他在较小的学校里所得到的关注和重视,在这样一个大型的学校里是得不到的。在那年的全班同学的合照中,他还是站在顶排,但傲慢的阿道夫已不见了,代替的是一个愁眉苦脸的失神的年轻人。 


但是第二年,希特勒又改变了战术,成绩大有上进,他又成了同学中的领袖。后来有同学评价他,认为它头脑并不发热,比许多人都通情达理,性格会表现出两种极端,很难统一,他是安静的“狂热者”。当时在奥地利的男孩子中,对日耳曼人,也就是古德国人的爱国主义向往是普遍存在的。很多人都将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视为民族英雄,俾斯麦在1898年病逝,希特勒是在1889年出生的,他比其他人更崇拜这个在学生期间就和人决斗过27次的人。


1903年1月3日与往常一样,他的父亲阿洛伊斯死在酒楼,死于胸膜出血。 他留给给家人的并不是贫困的生活。在他去世时,他领取的养老金是2420克朗,这个数字比当时一个小学校长所领到的要高。克拉拉能领到的,除半数养老金外,外加约等于年养老金四分之一的津贴,一次付清。此外,每个孩子每年可领到240克朗,直到他们满24岁,或能够自立。 


他家中最大的变化是紧张气氛消失了。希特勒已经14岁了,成了家庭的主宰。关于儿子的前程,克拉拉原想执行丈夫的遗训,但她对丈夫并没有什么威慑力量,不管谁何时问他将来干什么,他的回答总是一样:“伟大的画家。” 


后来他成了寄宿生,这样母亲的影响更微弱了,寄宿的时候他变得彬彬有礼,不只是对房东老太太,就是对他的同学,他都使用“您”。


希特勒对绘画特别狂热,他不喜欢他姐夫里奥说他又喝酒又赌博,但真实的原因可能是姐夫完全不同意他把画画当作职业。 


在他的法语老师休谟教授眼中,年轻的希特勒是个天才,但心胸狭窄,他认为希特勒缺乏自我修养,是个有名的好斗分子。任性、傲慢、易怒。对绘画意外的事业很懒,对艰苦工作的热情往往很快就烟消云散了,如果受到规劝或斥责,他就便暗怀敌意。任何人人想打进他的私人天地,他就立即缩了回去。 


除了绘画之外,他特别喜欢历史课,每当听到古代条顿人的故事,他们是日耳曼人的一个分支 ,以勇猛著称, 常常热血沸腾,有时甚至感动得流泪。”


16岁的时候,他从技术学校中途退学,一个自由自在、到处游逛、藐视权威的人物。他过的是一个出逃者的生活。在1905年深秋,他遇上了一个可以容忍的人,叫奥古斯特·库比席克。库比席克是个装修商的儿子,也抱有幻想:要成为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也许因为这个想法和希特勒要做伟大画家的想法一样不靠谱,两个人成了好朋友。


希特勒常常高谈阔论,手势生动,这让库比席克觉得简直像是火山爆发,又像是舞台上的一幕。只能张口结舌,一动不动,连鼓掌都忘记了。过了好久,库比席克才醒悟到,他的朋友并非在演戏,而是万分认真。他还发现,希特勒只允许你同意,不允许你反对。有 一天,库比席克鼓足勇气,问希特勒是否有工作。“当然没有”,阿道夫粗鲁地回答说。“糊口的工作”是不适合他干的。 


有一天,他们两去观看戏剧《黎恩济》时。主角是罗马的保护人,看完后希特勒好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完全是欣喜若狂。他利用幻想力将主角黎恩济变成了自己的雄心壮志的楷模。他口出狂言,一点也不像画家,好像自己身负重任,终有一天,人民将会将此重任赋予他。


每逢圣诞节,希特勒送给母亲的礼物总是一张戏票。在母亲的眼中,阿道夫是一位年轻的王子,其天才尚未苏醒,将来注定要成名。亲朋好友曾建议让希特勒学点实用的手艺,以便为家庭增加收入,但都遭克拉拉的拒绝。 


希特勒最柔软的部分


1907年1月14日,希特勒的母亲胸痛,检查后发现长了一个肿瘤,第二天,医生将希特勒召去,告诉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外科手术。希特勒的反应使医生很感动。他观察到希特勒那长长的蜡黄脸歪了,双眼滚出了泪珠。他问,他母亲没有办法了吗?医生意识到他们母子间的爱是何等的深。


全家决定冒险让克拉拉开刀。医生为她切除了一个乳房。同年春末,全家迁至多瑙河彼岸的乌尔法尔郊区,这里更适合克拉拉修养。 


阿道夫此时坠入了情网。他暗恋了一个叫斯特芬妮的姑娘,当这次暗恋失败之后,他还打算从桥上跳进多瑙河,不过,他希望斯特芬妮与他一起殉情。他为此订出了一个详尽的计划,包括大家应说些什么话在内,好朋友库比席克应作为这个悲剧的见证人。 


这个爱情事件和一个具有幻想、感情又容易冲动的年轻人是相称的。由于希特勒生命中又出现了更要紧的事情,斯特芬妮很快便退出了背景。此刻,希特勒的创作欲已从绘画转入建筑,他准备进入维也纳的美术学院学习,也获得了母亲的支持。


但是,此时克拉拉的身体状日渐况恶化,考虑到母亲的情况,希特勒是是带着悔恨、内疚而又兴奋的心情来到维也纳的。希特勒一走,克拉拉生命的光彩也随他而去,成了一个苍老而病魔缠身的老太婆。


希特勒刚到维也纳不久,克拉拉就生命垂危,收到电报后他急忙赶回。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医生说,必须采取激烈的治疗手段。治疗的方法很危险,因为伤口需上大剂量的碘,而且花钱也极多。阿道夫对花钱多少毫不在意,同意先向布洛克医生支付碘酒钱,治疗费则随后付清。 


希特勒在背后向库比席克大骂医生。认为他们怎敢说自己的母亲已不可救药?这只不过是医生无能罢了!他说自己呆在家里侍候母亲。又过了几天,克拉拉几乎每天都得用碘酒了。上碘酒的过程很痛苦的。首先要将纱布泡在碘酒里,然后将它叠好,敷在伤口上。不光是碘酒浸入肌体时疼痛难忍,一旦它进入内脏后,病人便不能吞咽。克拉拉的喉咙干得冒火,但又不能喝水,因为任何液体尝来都像毒药。 


希特勒不但全心照料母亲,还要管理家务。克拉拉被安置在厨房里,因为那里才全天有火。碗橱已被抬走,换上了一张卧榻。阿道夫就睡在这里,以便随时照料老母。白天,希特勒还要帮忙做饭。


在此后寒冷而潮湿的日子里,库比席克简直不敢相信希特勒身上所起的变化。这位朋友没有一句粗话,没有一点怨言,不再粗暴地坚持要自行其是。希特勒只为母亲活着,甚至接管了家庭,当了家长。他的妹妹保拉在校成绩不好,他就会斥责她,一天,他让保拉发誓,日后要做个勤奋好学的学生。希特勒的这些表现使库比席克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只要醒来,克拉拉就痛苦万分。回忆她是个不屈不挠,毫无怨言的人。但这却折磨坏了希特勒。看到母亲脸上痛苦的表情,希特勒脸上也很痛苦。12月20日晚间,库比席克发现克拉拉靠着阿道夫坐在床上以减轻痛苦,她嘴唇紧闭,双眼深陷。希特勒朝他的朋友打了个手势,让他离开。他刚要走,克拉拉便小声对库比席克说:“我不在时,继续做我儿子的好朋友吧。他没别人了。” 


过了午夜,克拉拉末日来临了,12月21日凌晨在点燃的圣诞树的光茫照耀下——克拉拉安静地离开了人世。天亮后医生来签署死亡证书,他发现希特勒坐在母亲的身边,脸色惨白。正在一本速写本上画有一张克拉拉的遗像,曾经目击过许许多多死亡情景的布洛克医生回忆说,“我从未见过有谁像阿道夫·希特勒那样悲痛的。” 


随着母亲的离去,希特勒生命中最柔软的一部分,也渐渐消失了。


-END-

本文由盒饭财经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