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事件中,京东第三方开放平台建设弊病初显
电商 六六事件中,京东第三方开放平台建设弊病初显 电商 | 2018-03-20 09:35 六六事件中,京东第三方开放平台建设弊病初显 CC

但愿京东能够回归初心,真正做到反思与进步。

前段时间京东因被知名作家六六微博控诉一事传的沸沸扬扬,最终以京东致歉收场。

在该次事件中,京东被代表消费者一方的六六在微信公众号中发文质疑:卖家以次充好、并且拒绝赔偿(在六六发文后以发错货解释,并同意退货);在向京东客服投诉过程中,客服偏袒卖家、态度强势;向消协投诉后也同样未能得到受理。

上周末势态又发生转变,京东集团CMO徐雷在头条号中发文致歉,并称已对此事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和自我批评,随后六六也在微博中给出了回应接受致歉。

对第三方卖家的处理,京东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巨大转变,原因也许在京东第三方开放平台的发展中能够看出端倪。不得不说,京东在自营与开放平台共两手共进的道路上走的略显艰辛。

财报显示:营收提升依赖第三方业务

长期以来,京东自营业务利润率一直较低,自开始发展第三方业务以来,平台的优势逐渐凸现。开放平台大幅引来第三方卖家之后,京东的利润率从之前的个位数提升到了十位数。

京东财报数据显示,自2014年第三季度起,京东的开放平台营收占比已经超过了40%,第三方业务增长已经超过了自营业务。2015年第三季度京东第三方平台较2014年第三季度增长121%,2015年第四季度第三方平台较2014年第四季度增长103%,2016年第一季度京东第三方平台较2015年第一季度增长63%;且已经全部超过分别为52%、63%和50%的自营平台的交易额增长幅度。

2016约12万第三方商家签约京东。据《京东2017年度开放平台各类目资费一览表》显示, 京东每月平均收取厂商1000元。若按照官方给出的签约12万第三方卖家来计算,仅第三方平台的使用费就达到3.6亿,相当于整个Q1的利润。

在自营业务增速逐渐放缓的状况下,京东第三方平台业务拔高了营收水准。但值得一提的是,从京东近两年的发展来看,也没有淡化自营业务的意思,在自营品类不断扩张的同时还主打3C数码。

为了保护自营业务,京东对于第三方扶持力度一直颇为克制。开放平台虽然对于营收贡献超过50%,但在2017年京东财报中也有意识的将自营与第三方平台GMV构成比例隐去。

京东平台流水过低,部分卖家出逃

当京东还在自营与但三方平台的爱恨情仇之间摇摆不定时,第三方商家留给京东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从京东近期公布的财报中可以发现,京东的合作商家的量级虽在攀升,但增长的绝对值呈明显减下降趋势。

据了解,2015年第二季度较前一季度增加16000个商家相比,2016年第一季度只增加了1000个商家。此外2015年还被爆出账期延长甚至拖欠货款的新闻,为了维持自身现金流的运转,对于商家的账期由2013年的40.8天,到2014年的42.2天甚至到2015年的60天。

由于在京东平台销售业绩不佳、成本居高,许多商家纷纷关店出逃。2015年4月,与京东高调联姻的优衣库,在入驻仅仅三个月后就宣布关店。鞋类品牌木林森因不参加京东活动,在2015年双十一前夕被强制关店。

2016年4月,Kappa家纺、多莱斯DURALEX、京瓷KYOCERA厨具三家国际家居品牌宣布集体退出京东平台,还有商家表示在京东平台的营收额与天猫平台相比差距较大,中小卖家甚至难以维持。

第三方商家的持续流失,让京东在第三方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天平慢慢倾斜,才造就了此次京东对于售假商家的偏袒甚至放任的态度,毕竟第三方业务还要支撑财报数据的半壁江山。

基础建设不全,“天猫化”过程口碑不佳

基础设施的不健全是导致平台发展不顺的主要原因。如今获得流量的成本不断飙升,为了保持第三方开放平台的发展规模,合作入驻的商家质量也开始良莠不齐。与此同时,京东的管理制度却远远滞后,随之而来的则是用户体验的下滑。

早在2014年,刘强东就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对于产品品质的控制,京东并不是随便就将平台向第三方开放的。”后期大肆招商的举措却着实打了“强东哥”的脸。华南区总经理伍毅然也曾就记者提问坦言,市场太大,自营模式不可能全覆盖,只能开放第三方。“消费质量问题,只能留给时间解决。”

此次六六事件无疑为京东敲响了一记警钟。面对消费者越来越高的质疑声,京东集团CMO徐雷在发文致歉时还表示:“京东集团专门成立了客户卓越体验部,以消费者体验为唯一依据和评判标准,并决定在之前基础上不断大幅投入精力、人员和资源以提升京东和第三方商家的服务水平、质量及客户满意度!”

但愿京东能够回归初心,真正做到反思与进步。

-END-

本文由CC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