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马云先后来取经,以色列的创新秘密是什么?
看点 柳传志、马云先后来取经,以色列的创新秘密是什么? 看点 | 2018-05-07 18:59 柳传志、马云先后来取经,以色列的创新秘密是什么? 龚进辉

以色列是媲美硅谷的全球创新中心。


作者:龚进辉

 

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阿里董事局主席马云带领35位高管前往以色列交流学习,探寻以色列科技创新之源。“为什么只占全球0.2%的人口拿走了20%的诺贝尔奖,为什么科技贡献GDP90%,为什么是以色列?我相信以色列有十万个为什么,阿里巴巴将会有同样多的答案。”阿里B2B事业群总裁戴珊在微头条写道。

 

众所周知,以色列是全球公认的创新国度,不仅涌现出6000多家科技初创企业,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数量超过欧洲,科技产业贡献超过GDP90%,而且凭借在遗传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等领域的深耕,已有多达10名以色列人和以色列裔人获得过诺贝尔奖。

 

因此,以色列成为最值得学习的创新型国家之一,吸引了比尔·盖茨、巴菲特、柳传志、马云等中外企业家先后到访和考察,他们均为以色列取得的创新成就点赞。其中,马云对以色列评价极高,称在自己心中,以色列一直代表的是智慧、创新、坚持。

 

那么问题来了,以色列这片被犹太人视为“应许之地”的土地,如何成为科技创新的“圣地”?我认为主要分为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原因。

 

先说硬件,鲜少有人知道,以色列全民创新意识极高,其实是被逼出来的。其国土面积2.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5个北京,但人口仅有855万,不到北京一半。以色列国土资源本就稀少,一半以上是沙漠,尽管地处中东,但油气资源无法与周边土豪国家相提并论,加上阿拉伯国家敌意与威胁从未消除,在这样艰苦的生存环境下,以色列人不创新只有死路一条。

 

“我们没有自然资源,没有淡水,没有土壤,没有安全,我们是一个移民国家,146个国家的人来到这里,我们没有资产,唯一有的就是一个个的创业者。”迦南创投合伙人埃胡德·利维表示。因为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不高,高科技产业成为以色列的选择,创新成为立国之本、强国之道。

 

关于以色列创新的秘密,曾有媒体总结为政府搭台唱戏、社会资本加盟、大学孵化产业三位一体,我深表认同,三大硬件条件是推动以色列形成由上至下的创新体系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政府搭台唱戏方面,从1974年起,以色列政府各部门一共设有13个首席科学家办公室,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协调指导与该部职责有关的科技活动。1984年制定的《产业研究鼓励与研发法》是其主要行为依据,目的是推动创新的发展。同时,为了促使企业更新换代,政府采用借款而非资助的方式,借款可以循环使用。在同质化竞争中,如果一家企业获得了政府资金支持,那另一家企业必须在创新上下功夫,否则可能被淘汰。

 

如果创新成功,企业要在前2年的销售收入中提出3%交给首席科学家办公室,滚入资助资金池,进而积累更多创新项目。如果创新失败,企业则无需返还科研借款,政府与企业共同承担风险和科研经费损失。不难看出,来自政府的资金支持,既能激发企业的创新精神,又让企业创新无后顾之忧,一举两得。

 

社会资本加盟方面,1993年,以色列政府推出一项名为“YOZMA”的风险投资计划,如果一家科技公司获得了国际风险资本投资,政府将为其提供11的资金支持,这一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以色列中小企业的崛起。无论是创新型企业还是农业科技产业,都能看到风投的身影。

 

在我看来,YOZMA”计划旨在于通过引导民间资金设立更多的商业性投资基金,以杠杆效应放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风投多了,企业不再受制于资金短缺,有利于打破发展瓶颈,创新环境也能更加完善。数据显示,90年代中期到2000年短短67年间,以色列创业公司从100家猛增到800家,风险投资从5800万美元迅速增长到33亿美元。

 

大学孵化产业方面,不安分的以色列人在幼儿园就会被鼓励多思考多创造,20多岁成为百万富翁并不稀奇,其对创新的热情可见一斑。与国内大学生恋爱+游戏为主、上课为辅不同,以色列大学生的目标是创业,即拥有自己的企业,为此经常参加大型创新比赛。

 

同时,以色列大学功能定位也与国内高校有明显差异,几乎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科技转化公司,负责对本校科学家发明成果进行分析、专利注册和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界进行谈判,以吸引企业对相关研发进行资助和将科研成果进行商业化转化。因此,以色列大学往上可以连接政府各个相关部门,往下可以联通大中小企业和创业者,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挖掘和培养,为以色列创新体系的搭建提供智力支持。

 

再说软件,软件即软实力,文化是创新的土壤,除了祖辈流传的读书习惯,犹太人年均读书40本左右,远超其他国家,以及不俗的执行力,《创业的国度:以色列经济奇迹的启示》一书中提到一个说法:如果一个以色列男人想要与某个女人约会,他会在当晚就叫她出来;如果一个以色列商人有一个生意上的点子,那他在一周之内就会将它付诸实践。移民和军队创造的新文化也深刻影响了以色列人的创新精神。

 

移民方面,以色列是个移民国家,历史经验证明,移民国家一定是个创新国家。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前后,大批高知犹太人从动荡的斯拉夫地区移民到以色列,他们都是专业技术工人和科研人员,为以色列创新注入新动力。其实,移民本身就是“重新开始”的新人,他们不拘一格,敢想敢干,而且思路更广阔,眼光更长远、更开放,成为创新的重要源泉。

 

包容是创新的最好环境。以色列对移民实行双重国籍制度,并且来去自由。如今以色列公民中,国外出生的人占整个国家的人口1/3。如此不拘一格的宽松氛围,给人思想上纵横驰骋的空间,以至于当年持有双重身份的爱因斯坦差点成为以色列第三任总统。

 

军队方面,360掌门人周鸿祎曾感慨:“以色列军队是世界上最好的孵化器。”这并不夸张,处在阿拉伯宿敌包围之中的以色列,将GDP10%投入到国防科技的研发中去,其军工产业的产品和人才,大部分会被用来反哺民用,进一步推动了高科技产业的进步。

 

同时,以色列推行全民皆兵的制度,除了教徒,每个健康的犹太高中毕业生,无论男女都要先在军队服役3-5年,之后才能上大学,退役后每年还要拿出一个月的时间回到军队继续服役。众所周知,军队讲究团结、实践和竞争,这种既封闭又开放的大课堂,为培养良好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温床,从而为以色列贡献了众多创业创新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军队并不单纯讲授舞刀弄枪,也把创业当成重要课程来教学。换言之,军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大学的作用,以至于很多年轻人退役后直接创业,而不局限于考取功名。另外,由于全民皆兵,所以以色列军队晋升机制狭窄,高级军官少下级军人多,于是形成了底层士兵主动权更大、随机应变能力强的局面。

 

因此,尽管以色列人普遍没有受过MBA教育,但不断涌现出创新能手。要知道,MBA的本质是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实践和实现商业价值,以色列军队恰恰承担了这项教化功能。

 

数据显示,从2005年到2014年,平均每年约86家以色列公司被巨头收购,成为媲美硅谷的全球创新中心。当然,与被收购案例相比,以色列公司吸纳投资的能力更为惊人,这些数量众多、技术领先的初创企业,吸引了风投机构和跨国公司的注意力,其中中国互联网公司已成为投资主力。

 

以阿里为例,201412月,其在以色列投资首秀献给了从事二维码技术的Visualead,此后便不断加码投资以色列血统的创业公司,包括增强现实领域的Infinity ARLumsus、搜索技术领域的Twiggle、专注网络安全的ThetaRay,以及金融科技领域的EZbob

 

如今,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大到BAT小到创业者,纷纷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以色列技术+中国产品大势所趋。百度掌门人李彦宏曾表示,“以色列有技术,而中国有非常多的数据作基础。如果我们可以将两者结合,就能够创造奇迹。”可以预见的是,谁能抢占以色列科技创新的制高点,谁就将在未来竞争中占上风。

-END-

本文由龚进辉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