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工场曾令江:从政策扶持到产业资源推动,孵化器行业出现新变局
人物 万物工场曾令江:从政策扶持到产业资源推动,孵化器行业出现新变局 人物 | 2018-09-13 09:43 万物工场曾令江:从政策扶持到产业资源推动,孵化器行业出现新变局 冬冬

“我们不是人工智能的创造者,我们是人工智能的搬运工,我们把技术用到产品里去,这是万物工场的核心所在”。

1959年,世界上第一个孵化器在美国纽约贝特维亚工业中心诞生,通过降低创业者风险与成本,激活了一个全新的市场空间,随后孵化器模式逐渐扩展到全球各地,50年后的今天,孵化器已然成为早期创业领域的重要标配工具。

1987年,中国第一个企业孵化器在武汉东湖诞生,在之后的时间里,孵化器的设立主体、实际运作模式等不断进化。到2015年,伴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国内创投界设立孵化器的热情甚为高涨,使得孵化器在数量上急剧扩张。在同质化严重的同时,“二房东”、刷补贴的投机者、专业运营缺失、入驻率低等问题也成为孵化器行业必须直视的问题。

那么孵化器行业未来该怎么发展,孵化器品牌又如何熬过创业寒冬实现升级?在一鸣网百鸣计划深度专题报道中,与德通讯副总裁、万物工场总经理曾令江从自身角度对行业做了新的阶段与未来趋势的判断。

微信图片_20180911154425.jpg


国内孵化器行业的AB面

孵化器作为创新成果和创新企业的摇篮,是国家新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已达4069家,相比2016年增长了24.8%。在孵科技型中小企业17.5万家,累计毕业企业11.1万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1万家,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的8.2%。带动就业达256.5万人,累计帮助4万家企业获得1940亿元的风险投资。毕业后上市和挂牌企业达到2777家,占创业板上市企业的1/7,占新三板挂牌企业的1/10。

同时,随着竞争的持续加剧,在空间与场地之外,更多的孵化器配置了品类繁多的增值服务来吸引创业者,对要素资源的不同选择也孕育了不同模式的孵化器。在形式上、功能专业等方面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路线。

blob.png

从各方面不难看出,孵化器正在成为推动创新创业产业的基础设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另一面,对于孵化器品牌来说,也面临着诸多难题,一方面,BAT等生态巨头们依托强大的资源资金优势迅速切入,海外孵化器更是凭借丰厚的的运营经验开启了疯狂的的中国布局。同时,Wework并购裸心、优客工场收购洪泰创新空间等一系列重磅资本动作也在加速行业的新一轮洗牌,前百度COO陆奇加盟YC,更是让孵化器行业充满了变数。

任何一个火爆的行业,其中都少不了滥竽充数者。在曾令江看来,在这些大品牌之外,大部分孵化器都停留在工厂改造、收房租,或者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等阶段,一些孵化器甚至靠房租的差价、政府补贴生存,这样的路数显然无法应对孵化器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依托于与德通讯的万物工场,怎么定义孵化器?

为了改变孵化器的基础常规性服务模式,万物工场在成立之前先对创业环境做了一番研究,找到了孵育创业企业成长的核心能力,曾令江说到:“通过我们研究发现,对于很多有想法的创业者,他们最大的痛点不是办公空间及一系列的软性服务,而是缺少产品商业化落地的产业链这一环,这是政府和投资机构没法解决的,于是,与德通讯开放一系列优势资源,万物工场也随即诞生。”

万物工场成立于2018年4月,这个在孵化器领域入局较晚的品牌,对于孵化器的经营模式与定义有着独到的一面。据曾令江介绍,其背景是上海与德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和上海漕河泾科技创业中心,其中与德通讯成立于2010年,是全球领先的智能产品和解决方案提供商,致力于为客户提供移动终端、智能硬件、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的研发设计和智能制造服务。公司年产整机能力超1亿支,服务于阿里巴巴、科大讯飞、腾讯、传音、华硕、MOTO、魅族、阿尔卡特等互联网平台和众多全球知名手机品牌企业。

微信图片_20180913125042.png

依托于与德通讯的万物工场,定位于人工智能硬件孵化平台,专注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硬件三大块。在为创业者提供孵化器提供的基础服务之外,从产品的定义、外观设计、硬件设计、软件设计、结构设计、包括生产实施、物料采购  及制造交付等环节实现扶持创业者。据了解,万物工场一期办公空间1000平方米,并设立了2100平方米,建设投资总额约6000万元+的测试中心、以及在建的有三条试生产线,目标是打造“研发支持+孵化服务+开放平台+创业培训+定制生产+销售转化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

blob.png

曾令江表示,与德通讯在手机等硬件行业里做了8年,积累了庞大的供应链能力,包括设计、研发、制造等一条龙服务,解决了以往硬件产品创新落地、量产的难题。同时在客户资源方面有高通、三星、展讯、联发科、谷歌等合作伙伴。与阿里、腾讯等生态型平台的合作能够让创客团队快速获得客户、市场,让一个有想法的团队变成有业务、有经营流的团队。

与此同时,万物工场同时与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公司合作,也形成了产业链上的互补作用。曾令江表示:“我们将资源共享出来,比如工业设计、实验室等等,比如一些初创型研发平台没法直接与芯片巨头直接合作,与德通讯的价值就可以释放出来。”

曾令江对于万物工场的竞争优势总结了两点,其一是硬件产业链的支撑优势,其二是更加倾向于产品化和产业化。对于第二点,曾令江强调称,互联网模式只是解决交易问题  万物工场的想法是解决产品问题,比如喝水,要有水才行,互联网不能创造出水来。在这样的模式下,万物工场孵化的企业更有生存能力,也是万物工场对孵化企业的选择标准。

从政策扶持到产业链资源推动,孵化器行业的新变局

在过去几年,孵化器行业的快速发展,背后的主要作用力是政策,而万物工场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以产业资源扶持,为孵化器加持另外的价值。换个角度来理解,万物工场所构建的孵化器运营模式更多的是激活与德通讯的另一重价值,发现更多的科技创新创造力。

曾令江从机器人举例表示,一个机器人从设计到落地,从芯片,电路板,音响、麦克风、电池等等,仅在上游就足够复杂冗长,同时还要去工厂测试、制造、量产,这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才是最难的环节。 “很多公司,最后死在产品无法落地。”同时,他表示,万物工场是以产业链资源来扶持创业团队,帮助产品需要落地的团队和创业者,帮助他打通产业链资源。

blob.png

从万物工场的逻辑不难看出,在技术驱动创新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拥有产业链资源的平台企业布局孵化器也将是一个重要的趋势,或者说,依托于强势资源的创业将成为一个新的方向。

在孵化项目的选择中,万物工场则显得更加务实,更加贴近于应用层创新。曾令江表示,也因为主要关注应用层创新,所以所孵化企业在投资过程中也会有产品收益。同时万物工场针对硬件类产品进行孵化,也能保证了自身工厂的流水,这种专注智能硬件领域孵化的模式,既保证了创业团队的自身生存能力,也解决了各类孵化器平台长期难以解决的盈利问题。让孵化器与孵化项目在一起共生,彼此加强了对方的生存能力。

“ 如果在我的团队一年以上还没有销售 我认为是不成功的 如果半年还没有产品出来我也认为是不成功的 。公司大了之后 才有力量去做技术研究。所以在智能硬件这个行业做创新的一定是做应用创新的。”这是曾令江对自身孵化项目的评判标准。

他同时表示,万物工场的路线不是为了追求快速的投资,而是把产品做好,因为产品不好,纵使商业模式再好,忽悠再多钱也会烧光。而且他认为技术驱动创新将是未来的趋势,万物工场也依托于这一的趋势,在这基础上,同时把供应链、客户与市场抓在一起,提供一整套的方案。“我们不是人工智能的创造者,我们是人工智能的搬运工,我们把技术用到产品里去,这是万物工场的核心所在”。

一站式服务是扩大企业规模的主要方式,也是孵化器的发展方向

让创新项目实现商业化落地是万物工场的第一要务,首先让一个创业团队有生存能力,能够支撑自身经营运作才是项目成功的基础。但仅靠一个创业团队的自身盈利,一步步提升进步着实过于缓慢了。产业必须和资本结合才能更快发展,资本的流入不光能为创新企业提供资金,更能为初创企业提供人才、技术、管理等配套资源,融资给了一条快速扩大企业规模的道路。

对于科技创新团队在完成起步后,通过自身的盈余来扩大再生产,由小到大,慢慢地滚雪球式发展,在激烈竞争的市场情况下,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吃掉,必须由有资本推动企业的高速发展。曾令江说:万物工厂内部正在筹建一个新的投资基金,专门用来孵化双创企业。同时也在积极联系外部基金合作,借助资金推动企业成长更快速一点。

资本虽然是不可或缺的,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仍是产品,曾经中国企业从商品化时代起步,不过在新世纪,诞生的众多善于讲故事的互联网企业,让企业走向资本化时代,众多企业把投资作为了重中之重。包装一个好的概念,去吸引投资,但时间久了便会暴露项目基础不牢,无法创造价值,所以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逐渐步入深水区。投资人变得越来越谨慎,依靠浮夸炒作获利的泡沫已经破灭。

曾令江说到:企业还是要回归本质做好产品创新,资本只是用来加速,产品创新升级才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实力,一定要先有了自我迭代进化的能力,再去寻求资本加速进化。

孵化器平台一定要注重培养企业自我循环的能力,拥有产品能力才能实现稳定的营收增长,不断增加企业价值,保证一家企业基业长青、生命力持久。孵化器要知道自己能为企业提供哪些帮助,能够让哪类项目获得成长,给有奔跑能力的企业提供助力。

万物工场作为一个看中“制造匠心”的智能硬件孵化平台,用庞大的产业链支撑有想法的项目实现产品落地,再为可以产生销售的产品注入资金,快速扩大市场规模。曾令江说:“在孵化器行业大家都想要孵化独角兽,但我想孵化出更多的小白马,其实小白马内部迭代一下,也就是独角兽了!”

-END-

本文由冬冬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