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广东硅谷”是物联网、智慧城市的福地?
互联网+ 为什么说“广东硅谷”是物联网、智慧城市的福地? 互联网+ | 2018-10-02 17:27 为什么说“广东硅谷”是物联网、智慧城市的福地? 龚进辉

请注意,“广东硅谷”正在崛起。


作者:龚进辉

 

随着中国经济加速转型升级,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AI)的蓬勃发展为其注入新的动力,全球技术创新中心从硅谷转移到中国的可能性与日俱增。从去年开始,科技圈兴起了谁将问鼎“中国硅谷”的讨论热潮,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热门城市被反复拿来对比。

 

其中,人才和资本云集的北京天然具备创新的土壤,O2O、共享经济无一不是从北京发迹;“金融重镇”上海汇聚众多知名金融机构,走在金融科技的前沿;在电商巨头阿里的带动下,杭州成为电商创业、培育新零售的天堂;深圳是全球公认的“硬件的首都”,华强北硬件市场应有尽有。

 

不难看出,各大城市各有所长,舆论偏向北京在“中国硅谷”之争中占上风,但上海、杭州、深圳在奋力追赶,鹿死谁手犹未可知。不过,如果把评选范围缩小为“广东硅谷”,那毫无疑问是惠州一马当先。

 

物联网、智慧城市成超级风口

 

科技圈的魅力不仅在于改变亿万用户的生活,更在于不断上演造富神话。但也正因如此,科技圈容易滋生浮躁风气,每年都会涌现各式创业热点,比如直播、共享单车、区块链,吸引浮躁的创业者和资本扎堆涌入。结果可想而知,绝大多数玩家成为不了风口上的猪,而是从风口重重跌落。

 

与物联网、智慧城市相比,直播、共享单车等风口是小巫见大巫,前者才是真正又肥又大的市场。其实,物联网、智慧城市至少喊了4年,期间意气风发地杀入、灰头土脸地退出者不在少数。这也难怪,别看其市场机遇大,但真正啃下来难度极大,资源整合尤为棘手,而且要做时间的朋友,长期深耕才能见成效。具体来看:

 

物联网即IoT或万物互联,光解决各种设备的连接都颇为困难,因为不同厂商的设备连接协议不同,容易形成孤岛效应。即便实现设备互联互通,设备智能化也是一大挑战,直到AI的盛行使全行业看到希望的曙光。去年3月,AI上升至国家战略,政策的明朗化使各大玩家纷纷加码物联网,聚焦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四大核心场景。

 

既有小米稳居全球最大智能硬件IoT平台、阿里计划5年内发展100亿设备,华为、联想、格力等制造业巨头也虎视眈眈。在我看来,物联网是一项系统工程,伟大蓝图全面落地任重道远,撇开后续的平台生态、服务生态建设不谈,光制造海量设备就是一大挑战,沿用原有落后的生产线无疑将带来承重的成本负担,拥抱智能制造势在必行。

 

智慧城市源于2015年“互联网+”概念的兴起,涵盖民生、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等方方面面,因涉及面广而突破难度较大。当然,智慧城市一直在稳中前进,从早期的支付宝、微信交水电费到城市服务范围不断延伸,再到阿里云城市大脑的发布和迭代、京东城市落地长沙和南京,才初步展示了未来智慧城市的图景。

 

这意味着,智慧城市从城市信息化进阶为运用AI、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接管城市治理,比如阿里云城市大脑在治理交通拥堵方面屡建奇功。不过,真正的智慧城市不应局限于交通顺畅,而是要在吃喝玩乐、经商、政务等全方位智能化。显然,智慧城市攻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事实上,物联网、智慧城市都是短期不可高估、长期不可低估的超级风口。不过,机遇越大挑战越大,前路艰辛,而一旦突破的话,将带来巨大的产业价值、社会价值。

 

“广东硅谷”了解一下

 

自从去年3月中央首次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概念以来,粤港澳大湾区便成为投资和创业创新热土,全力向建设比肩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的世界级湾区迈进。如果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看广东,其拥有不可比拟的产业优势,那广东发展则看惠州,拥有得天独厚的产学研优势的潼湖生态智慧区已初露锋芒。

 

著名经济管理学家Michael E. Porter曾系统提出产业集群理论:在一个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范围内,产业集群包含了彼此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和相关产业企业,以及政府和其它机构,包括大学、职业培训机构、信息咨询机构、行业协会、规则制定机构等。

 

或许你会说,“广东硅谷”应花落深圳,而不是惠州。其实不然,无论是“中国硅谷”还是“广东硅谷”,本质上是区域创新创业的综合竞争,深圳强于硬件,但软件优势并不突出且成本居高不下,反观紧抓粤港澳大湾区黄金机遇的惠州,不仅具备软硬件优势,成本也相对较低,招商引资能力杠杠滴。

 

事实上,惠州手握一张王牌:潼湖生态智慧区。其直指“广东硅谷”而来,野心着实不小,规划面积128平方公里,将云集一流的智慧小镇、产业园区、科研基地和高校组织。日前,潼湖科技小镇一期正式开园,尽管只有8平方公里,但亮点纷呈、含金量高,是物联网、智慧城市发展的天堂,看到它就仿佛看到潼湖生态智慧区的未来。

 

物联网方面,潼湖科技小镇具有先天区位优势,距离深圳、东莞、惠州市中心分别约504020公里,已融入深莞惠“半小时经济生活圈”。这意味着,深圳在硬件研发、东莞在生产制造的雄厚产业基础可以为其所用。比如,潼湖科技小镇积极对接“深圳东进”战略,坐拥深圳产业链辐射资源,在硬件研发环节掌握话语权。

 

在深圳、东莞的资源优势加持下,加上惠州的地缘优势、产业配套、城市环境,潼湖科技小镇打造产业集群的潜质开始显现,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用龙头企业吸引上下游产业聚集,客如云、英唐智控等企业入驻使创新科技生态圈正在形成;二是重仓孵化器,除了整合创新工场的孵化器资源外,碧桂园牵头成立的科技小镇产业基金对企业具有不俗吸引力;三是牵手哈尔滨工业大学,与硅谷依托斯坦福大学人才优势崛起类似,潼湖科技小镇联姻哈工大后将成为一流科技产业创新基地。

 

智慧城市方面,如果说阿里云城市大脑治堵是智慧城市1.0,那潼湖科技小镇是智慧城市2.0,不仅体现在风景宜人、令人神往,更在于无处不在的黑科技带来服务的便利性。置身潼湖科技小镇,不仅可以乘坐百度无人驾驶汽车观光游览,感受无人值守停车的神奇,还能在人性化与数字化智能结合的智慧餐厅用餐,享受智慧机器人与智慧酒店融合带来的惬意。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高科技不是炫技,而是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无感、便利的服务,这也是智慧城市的精髓所在。潼湖科技小镇做到了,每项黑科技都为贴心服务而生,幕后功臣是小镇大脑,支撑大脑决策的数据由散布在小镇各个角落的智慧安防、智慧出行、智慧能源、智慧市政等智慧科技系统来监测、收集、汇总。

 

总体来看,潼湖科技小镇有望成为世界级物联网和智能控制产业基地,尤其在智能制造、智能终端领域构筑护城河。同时,其展现了智慧城市应有的样子,与其花大力气改造一个城市的全貌,不如让一个产业园智能化来得更高效。

 

未来产城融合大势所趋

 

潼湖科技小镇到底是可以大干一场的高科技产业园还是适合宜居的理想城市地带,估计不少人傻傻分不清楚。其实,其两者都是,准确来说,潼湖科技小镇是产城融合的产物。

 

简单而言,产城融合指加快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为新型城镇化探索路径,这与国家提出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相吻合。不过,在推进产城融合过程中,往往面临产业与城市功能不匹配、不协调而带来的“有城无产”、“产强城弱”等问题。具体来看:

 

大部分产业新城初期比较注重产业发展,城市商业和居住配套建设相对滞后,因此容易出现产业新城内居住商业休闲环境不佳、就业人群潮汐现象严重等产城脱节的问题,从而使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受限。随着产业新城不断发展,入驻企业和就业人口的总量、结构不断升级,对产业新城内生活服务配套的数量和层级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全面推进,滋生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各种“城市病”,AI、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兴起,使智慧城市的概念和模式应运而生。通过对城市内的人员、设施、环境等实施精确的监控、管理、操作,可以有效提高各类资源利用率和社会服务管理水平,改善人与社会和自然间的关系,本质上是社会各界对未来城市更智能、更绿色、更协调的美好愿望。

 

因此,产能融合的正确路径是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双管齐下、相辅相成。作为碧桂园首个产城融合标杆项目,潼湖科技小镇定位于产城运营服务商,以产业为先,满足企业最本质的发展需求,并提供八大配套服务,使员工真正融入小镇。

 

结尾

 

产城融合大势所趋,不仅使产业焕发活力、经济走向振兴,也将推动民生改善、环境友好,使城镇真正成为人们的安居之处、乐业之地。话说,看到潼湖科技小镇一期,我已迫不及待一窥潼湖科技小镇二期、三期甚至潼湖生态智慧区全貌。可以预见的是,正在崛起的“广东硅谷”将成为产城融合示范区。

-END-

本文由龚进辉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