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排队10亿退款,共享单车ofo的荣光与溃败
出行 千万排队10亿退款,共享单车ofo的荣光与溃败 出行 | 2018-12-20 09:24 千万排队10亿退款,共享单车ofo的荣光与溃败 互联网视阈

一系列的坏消息,让再迟钝的用户也开始反映过来,共享单车“凉了”

“它(ofo)就要倒闭了,再不来(排队)就拿不回钱了。”

 

12月18日早上,蜂拥而来的记者正在采访这群排队的用户。他们从12月17号晚上开始就在北京市海淀区互联网金融中心ofo总部大楼下排队,他们都有同样的经历:使用过ofo小黄车,这个曾经代表最时尚潮流的科技造物,并为之支付了199元的押金。

 

然而从年初,摩拜单车无奈卖身美团,CEO王晓峰到创始人胡炜炜陆续退出管理层。到年底,ofo遭9家合作公司起诉,退款按钮变灰被大众声讨,创始人戴威迎来“至暗时刻”。同时,异军突起的第三强哈罗单车,也正面临车辆使用率下降、维修率大幅度上升的“腊月寒冬”。一系列的坏消息,让再迟钝的用户也开始反映过来,共享单车“凉了”。据最新报道显示,ofo线上排队退款用户已超1000万,待退押金规模至少10亿。


2018,是共享单车行业大败退的一年。细数这一年的跌宕起伏,跟用户需求无关,跟财务模式有关。贯穿全年的财务问题,令共享单车“大厦将倾摇摇欲坠”;甚至让人不禁要问一句,共享单车还能有新转机吗?当然,无论商业模式如何失败,从崛起到鼎盛再到败退的共享单车,不可否认至少是一个改变了出行市场,也改变了移动互联网历史的经典产品案例,值得所有人学习和深思。

image.png


人力有穷时,运去英雄不自由

其实最开始,共享单车巨头们不是没有注意到财务问题,也曾使用各种手段“敛财”。11月19日,ofo公众号推送名为《一个长期喝蜂蜜的人,竟然变成了这样?》的蜂蜜软文广告。11月23日,ofo与PPmoney等多家网贷公司达成合作,以免押金形式诱导用户下载。可这一系列“敛财”手段非但没有收到用户好评,反而被大众质疑为“想钱想疯了”。合作品牌也因此被波及,利益受损下PPmoney等公司纷纷宣布暂停与ofo的合作。即使这样“吃相难看”,据新浪科技报道,ofo的广告和B2B业务盈利维持在一亿元左右,相对每个月的数亿支出无异于杯水车薪。

image.png

这又导致共享单车巨头们,不得不将视线转移到代表用户利益保障的押金上。


先是12月4号,ofo被经济之声《天天315》报道退款按钮变灰,引发用户质疑其携款逃跑;接着12月16日,这份恐慌滋生了“假装外国人给ofo投诉”的全网热议事件。更早之前,据21CN聚投诉平台提供的11月数据显示,关于ofo押金无法退款的投诉已超过2000次。可惜,即使这样非法挪用了押金,也依然是“杯水车薪”。12月14日,ofo被曝涉嫌拖欠包括嘉里大通物流在内的十几家第三方公司尾款,由法院判决其需立即支付不得拖延。非法挪用了押金都还不够支付第三方,甚至必须大量裁员才能收拢资金,可想而知,共享单车平台们的财务问题是何其严峻。

image.png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这种寒冬般的严峻和两年前的火热,对比是如此的鲜明。

 

2014年,始于国外产品Airbnb和Uber的共享概念大火,热衷Copy to America的中国投资人们从那时就开始疯狂搜寻类似案例。就在2015年摸索了打车市场并决出胜者滴滴后,投资人们终于找到了原创于中国的全新的共享经济案例:共享单车。于是,故事开始了。2016年,百车大战如火如荼;2017年,摩拜和OFO携手融资超150亿,横扫一干竞争对手。

image.png


可惜,所有人算好的账在2017年底戛然而止。

 

只因期待的“合并”没有发生。2017年9月在第三届复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ofo的投资人朱啸虎发表言论“唯有两家合并才能盈利”,随后其他相关投资人也相继发声。可是在戴威坚持ofo占主导地位的意愿下,双方“不欢而散”。合并没有如期发生的根本原因其实在于,资本之间的利益交换没有得到认可。ofo的大股东滴滴不希望ofo坐大反客为主,摩拜天使人李斌认为合并造成单车资产冗余不合算,阿里和腾讯希望合并后的公司必须导向自己阵营,更别说渴望获得巨额财务回报的一众VC们了。

 

没有合并并不代表失败,但没有合并却保持高估值,导致无人愿意进行下一轮融资接盘带来的后果就是,所有人第一次认识到共享单车的财务模型是如此“不合理”,不合理到“犹如走钢丝般,随时万劫不复”。

 

不合理一:成本过于高昂。除了基本的获客和公司花销,共享单车最大的开支来自单车本身。然而,失控的供应链管理让自行车从制造到运维再到维修,所有流程都存在大量资金浪费,车铺的越多损失的更多。


另外,资本的恶意竞争让长期使用可回本的单车成了一次性用品,又导致了不合理二:无利(租金)可图。不能依赖租金快速回本却又需大量资金开销,必然只能靠资本的帮忙。但当资本消失,共享单车巨头们意识到需要“自救”时,就像前文提及的一样,才发现他们掌握的“敛财”手段是如此单一而又无用。


共享单车的终局,过不去的生死坎

在合并破裂前,所有人都认为共享单车行业将诞生一个不输于TMD的巨头。但是,资本的纠纷、创始人的意志、政策的浮动、红利的消失,让这份合并一拖再拖,终在2018年变成一场“子虚乌有”的想象。

 

也就在此时,不合理的财务模式,让共享单车不再是VC的宠儿,反而沦为了资本的附庸,巨头的玩物。2018年4月3日,由于巨额财务压力,摩拜股东会上几乎全票通过并购议案,以37亿美元的价格被美团收购。而共享单车三强之一的哈罗单车,更是早早就投靠了阿里。2017年10月,哈罗单车在阿里的安排下与永安行合并,其第一股东也顺势变成了阿里旗下子公司上海云鑫,占股高达40%。

image.png


更魔幻的是,即便顺利合并或者被巨头收入囊下,也终究绕不过“如何盈利”的坎。而这一关键的生死坎,自始至终没有谁能够跨过去。12月11号,据外媒报道,摩拜公司宣布剥离其旗下欧洲区业务,任其自行重组。这种类似裁员的行为背后,是其母公司美团不堪利益受损导致。毕竟根据美团最新财报显示,旗下摩拜业务每月亏损高达5000万美元。


由此可知单车不同于移动互联网创业,没有所谓的规模效应,不是靠几台服务器就能盈利打天下。其运营之重,财务模型之复杂,在校园等封闭空间尚可无碍;但普及到城市这种开放环境,注定不是小公司能够玩转的领域。对于拥有充沛现金流的巨头来说可以等、可以收缩业务,但对于创业公司来说,这种运营需要的成本远大于短期收益的财务模型就是一剂毒药,必定面临殒命的结局。

 

脱掉“皇帝的新装”,共享单车模式没有那么美。摩拜和哈罗已经投入巨头的怀抱,选择独自挣扎的ofo距离被收购仅有一步之遥。毕竟用户在声讨、在围堵其北京总部,股东在施压、在不断催促CEO戴威在滴滴的收购意向书上签名。ofo可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少,不被收购那就只剩下倒闭这条绝路了。


时势造英雄,失败绝非车之过

诚然,作为一项独立的商业模式,共享单车失败了。但作为一项产品,它又是合格甚至是优秀的。在共享单车之前,还未有一项交通工具能够被网络完全覆盖,滴滴也只是覆盖了司机而非车本身。是摩拜和ofo成功的将互联网赋予给了单车这一实体,将物联网这一概念带进了现实,甚至被人称为中国新“四大奇迹”。这份将传统的单车锁和智能硬件相结合的创新设计理念,对于现今甚至未来的物联网产品来说,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image.png

此外,根据数据机构QuestMobile发布的《2017全年出行数据》显示,共享单车行业前两名ofo和摩拜的APP活跃用户数最高时都曾突破3000万。这份千万级别的日活,就是短途出行市场需求旺盛的有力证明。而共享单车不仅充分满足了国内用户的短途出行需求,还带来丰富的可利用的出行数据,这也是为什么各大巨头愿意收购的根本原因。

 

若非过度竞争,相信共享单车足以迭代出更加优秀的出行产品。也因为过度竞争,变相的加速了共享经济在中国的落地模式,让创业者和资本都充分意识到共享经济也并非万能药,成功的落地必须遵守基本规律。

 

因此,虽然共享单车失败了,但它走过的坑却能警醒其他共享经济领域的创业者们,过于依赖资本就会出现拔苗助长的问题。同时,也意识到一味的追寻风口,忽略内功,当风停止,结局就是倒闭。

 

而对于资本来说,共享单车在2018年的谢幕和期间种种挣扎,意味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纯粹烧钱求增长行为的结束。希望未来VC提供融资不是给社会提供一堆没人用的废品,也并非让企业烧出一个无底洞,而应是得到一个自我造血的商业模式。也希望在下个物联网时代里,所有人都能尊重基本规律,避免如共享单车般失败的结局。

-END-

本文由互联网视阈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