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零售短期不可高估,长期不可低估
新零售 无人零售短期不可高估,长期不可低估 新零售 | 2019-02-24 16:25 无人零售短期不可高估,长期不可低估 龚进辉

无人零售现在离消费者还是有点远,短期内难成主流。


作者:龚进辉

 

毫无疑问,2019年是零售业继续深化新零售变革的一年,各大玩家将一边完善运营模式一边探索新兴业态。不过,前两年风光无限的无人零售,已在不知不觉中降温,鲜少听到企业大规模扩张的消息,相关融资喜讯也少了许多。

 

众所周知,无人零售主要包括无人便利店(或无人超市)、无人货架两种形态,后者在短短半年内从巅峰迅速走向低谷,如今几乎被团灭;前者处境也不容乐观,领头羊亚马逊Amazon Go迄今为止仅开了10家店,京东X无人超市和无人便利店门店数量也极为有限,而阿里淘咖啡仅在2年前的淘宝造物节用于展示,后续并未开启扩张。

 

强如三大电商巨头,2年来在无人便利店的探索上鲜少有建树,创业者走得更为艰难,明星企业缤果盒子曾被曝出高管离职、多地盒子被叫停。对此,罗森(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张晟直言,无人货架、无人店的快速陨落,虽然有所预料,但比自己的预期来得要早。

 

在他看来,无人零售一定有未来,但现阶段充其量属于“早产儿”。换言之,无人零售短期内不可高估,长期不可低估。“我们今天这些做无人零售的,其实很多都在宣扬怎么把便利店的人工成本降下来。比这个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消费者真正地满意?如今的无人便利店也好,无人货架也好,我发现没有找到真正的痛点。”

 

我认同张晟的观点,无人便利店项目过于强调降低人力成本、提升零售效率,却在解决用户痛点上着墨较少,难免给外界留下To VC的印象,其不断兴起主要归功于资本的加持。但实际情况是,2年过去了,无人便利店仍存在市场不成熟、用户接受度低的难题。数据显示,通过无人零售进行过消费的用户仅占36.5%,其中仅有16.5%的零售用户使用过无人店。

 

事实上,无人便利店标榜的极大降低运营成本是个伪命题,因为其隐性成本颇多。目前,无人便利店没有大规模普及,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相对传统便利店单一的信息系统成本投入,其技术应用成本较高,初期技术投入是笔不小的开支,根据产品设计不同,涉及到包括人脸识别技术、RFID技术、监控技术等新兴技术应用。

 

缤果盒子创始人陈子林曾透露,缤果盒子光技术人员就达到200人。同时,尽管无人便利店比传统便利店节省了结算环节等人工成本,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面临货损率更高的情况,且需要人工补货,加上不少用户不熟悉无人便利店的购物流程,需要配备专业人员引导消费。因此,短期内无人便利店几乎不可能实现完全“无人”的状态。

 

试想一下,每件商品上的RFID标签成本为0.4元,每10家无人便利店至少需要4~5个后台维护人员,这些隐性成本加起来可能比节省的运营成本还要高。因此,无人便利店只有达到规模化后,分摊下来的单位运营成本才能降低足够低,但问题在于,规模化扩张本身需要耗费巨大成本,这让创业者倍感压力。截至去年10月,缤果盒子已投入1亿多元。

 

在我看来,无人便利店是一个门槛很高的行当,其涉及的行业链条长,从最高精尖的研发,到普通的研发,再到用户运营、商品采销、物流、仓库、生产制造、运维等,不是一个几十人团队可以做好的。更为残酷的是,与其他行业最大的不同是,规模只是无人便利店产生效益的充分条件,而商品的精致化和管理的精细化才是必要条件。

 

换言之,一味扩大规模并不能保证无人便利店盈利,只有走精细化运营的道路才能尽早实现盈利。用陈子林的话来说,回归零售本质,每个门店的精耕细作尤为必要,门店既需要降低运营成本,也需要持续盈利的能力,这是无人便利店玩家应该修炼的“内功”。

 

不可否认,当下无人零售行业发展面临重重困难,巨头布局尤为谨慎,异军突起的创业者更是少之又少,但放眼未来,其前景一片光明,巨头、创业者都大有可为。

 

艾媒咨询发布的《2017年中国新零售行业白皮书》显示,2017年,我国无人零售商店交易额为389.4亿元,未来5年无人零售商店将迎来发展红利期,2020年预计增长率可达281.3%,至2022年市场交易额将超1.8万亿元,比2017年京东全年GMV 1.3万亿还要高。

 

无人零售行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与自身的蜕变有关,未来随着无人零售商数量增加,无人零售商店技术和运营不断完善升级,无人零售商店将成为用户数据采集的新入口,用户购买行为的采集,又将助力商店开展精准营销,从而反哺用户,进一步改善购物体验。

 

我认为,新零售与传统零售最大的区别在于技术驱动,作为新零售的重要分支,无人零售的核心卖点不是带有炫技色彩的“无人”,而是让技术带来更便捷、更贴心的服务和消费体验。因此,新技术的应用是无人零售破局关键。

 

可以预见的是,无人零售赛道将加速洗牌,靠概念炒作的玩家终将被淘汰,以技术和运营为本、找准差异化定位的玩家将笑到最后。无论是巨头还是创业者,都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快速收割市场不存在的,而是做时间的朋友,不断修炼内功。

-END-

本文由龚进辉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