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视频网站的“XX挑战”成为过街老鼠
音乐/视频 当视频网站的“XX挑战”成为过街老鼠 音乐/视频 | 2019-03-08 09:39 当视频网站的“XX挑战”成为过街老鼠 脑极体

让人们更加冷静清醒的认识视频内容的传播,不应该是某一个平台的责任,而是整个社会重新认识接受传播模式变迁的过程。

还记得曾经曾经在WhatsApp上盛传的都市传说“MOMO”吗?传说在社交媒体上存在着一个神秘账号,联系上了对方就会在WhatsApp中接到匿名电话,指导用户进行一些伤害自己的行为。


最近“MOMO”又引起了轩然大波,原因是女星金卡戴珊在Instagram上发表呼吁,声称现在Youtube上正在流传着一种类似于蓝鲸游戏的“MOMO挑战”,吸引了很多青少年参与寻找MOMO,并作出不当行为,卡戴珊还@了Youtube,让对方尽快处理相关视频。


随之大量以家长为主的网民们开始奔走相告向Youtube以及其他视频平台施加压力,甚至出现了“如何察觉到孩子在玩MOMO挑战”这一类的指南。


但很快就有媒体发现所谓的MOMO挑战其实并不存在,只是Youtube博主创造的恶搞视频。现实生活中,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MOMO挑战像蓝鲸一样,是真实存在、组织化的恶意引导。就连MOMO骇人的形象,也不过是无关艺术家所创造的作品罢了。


在这一连串的乌龙背后,其实只展现了一件事——人们对于视频网站的“挑战风”,已经草木皆兵了。


挑战视频的血腥与骗局


所谓视频网站的挑战,我们都很熟悉,通常是主播们自我制定某一参与门槛较低的视频主题,首先在主播小圈子里进行挑战视频的制作发布,然后很快普及到普通用户身上。例如美妆圈子里的“让男朋友选化妆品挑战”,美食圈里的“蒙眼吃婴儿食品”挑战,都是内容具有趣味性、能够吸引普通用户一起参与的挑战。


除了吸引流量换取流量补贴以外,博主们还可以在这些趣味性视频中暗搓搓地带入产品软广告,掀起一波带货浪潮。


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视频网站的挑战也带来了很多不好的影响。


随着Youtube主播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般的挑战已经很难吸引人们的眼球,开始出现了一些“吃魔鬼辣椒”、“往嘴里塞入大量棉花糖”等更加猎奇的挑战方式。真正让大众反感的,是视频网站挑战中存在的“血腥”与“骗局”。


所谓“血腥”,即是视频网站的挑战越来越危险,甚至造成了相关事故发生。


例如去年Netflix热播了一部名为《BirdBox》的电影,其中情节是人们蒙着眼睛在末世求生。随即在Youtube上掀起了“蒙眼挑战”热潮,人们蒙住眼睛进行各种活动,一开始还是跳舞、散步、逛街,到后来甚至变成了上下楼梯、开车等等。爱荷华州警方已经证明,至少有一桩交通事故与“蒙眼挑战”有关。


而骗局,则指的是视频网站挑战所含有的表演性质。


就拿最近的暗网盒子挑战来说,主播们在暗网购买不知道内容的“福袋”,在直播和视频中为用户开箱。随即这种暗网盒子挑战迅速火遍全网,YouTube和Ins上出现了大量的“暗网代购”。然而很快就有主播主动公开,这些暗网开箱基本都是主播自己准备的物品,并不是购于暗网。


再往前追溯,还有“汰渍洗衣凝珠挑战”,主播们把洗衣凝珠放进嘴巴里一口咬出汁水。后来被曝光出主播们使用的洗衣凝珠都是用果冻制作的,反倒是吸引了一些蠢萌的粉丝真的吃掉了洗衣凝珠。


逐渐失控的视频传播时代


在视频网站挑战逐渐跑偏的过程中,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是,创作与现实的界限究竟在哪?


一般来说,视频网站主播们大多以“素人”的面貌呈现在粉丝面前,于是粉丝们也很容易对他们的一举一动信以为真。可实际上即使是看似非常生活化的Vlog,很多创作者依然会设计剧本、人设甚至团队协作。


但对于很多用户来说,他们会认为这就是主播们真实的生活经历,也因此认为可以进行模仿。那么作为创作者,在传播一些表演性质的内容时,是否有责任向用户注明?


第二是,社交网络的病毒传播是否已经陷入了不可控的地步?


病毒式的传播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当年所谓的“凡客体”引起网民全体P图参与,至今仍然被写成案例。可当视频超越图文,成为传播主阵地的时候,所谓病毒传播的参与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从单纯的转发、评论、P图等等变成了用行动模仿,拍下照片和视频。


从A4腰、锁骨放硬币,再到冰桶挑战,病毒的影响是否已经模糊了现实和虚拟的界限?


第三是,流量补贴、用户打赏模式的风行是否促进了视频挑战的猎奇化。


在“蒙眼挑战”事件发生后,有记者采访了参与挑战的普通网民,对方表示自己平时发一条推特顶多有四五个赞,但发布与挑战相关的内容后流量立刻上升了好几倍。在Youtube视频中,同样也是越惊险刺激的挑战视频,能获得越多的浏览量。甚至还会有网民为主播留言说“别人都已经蒙眼走在大街上了,你还在家里?”


利益的驱动和键盘侠的怂恿,是否会让这种情况愈演愈烈?


更加隐秘的中国短视频挑战


同样的“挑战模式”,也以类似的形态出现在中国互联网平台上,只不过来得更加无形隐秘。


尤其拿我们发展的最为火爆的短视频平台来说,短视频内容的传播本身就是一个设置议程的过程。不管是抖音式的同样背景音乐对口型,还是快手式主播自发的跟风吃辣椒、爆头小章鱼,短视频内容想要获取流量,大多数都要选择围绕某一“挑战”进行创作。毕竟在几十秒创造出足够吸引人的原创作品,对于大多数主播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于是我们能在中国的短视频平台发现同样的负面案例:青年男子模仿抖音桥段以菜换肉遭邻桌陌生人暴打;父亲为拍抖音将女儿抛起导致女儿受伤;快手主播啃的火锅底料其实是翻糖蛋糕……


以短视频低参与门槛、高传播效率的特点来看,如果出现了“蒙眼挑战”、“吃洗衣凝珠”等等挑战风气,造成的负面影响只会比Youtube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大。


在今年1月份,Youtube已经更新了社区规则,声称将对危险、暴力、有害儿童心理健康的挑战活动进行限流,也停止广告计划给予的流量补贴。同时号召用户,发现这样的内容要及时举报。


虽然Youtube没有说出具体的操作手段,但我们可以从Youtube惯用的模式推测出,由于挑战类视频在发布时通常会打上tag#,Youtube很可能通过用户的举报对某一类tag进行集中的限流和禁封。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找到哪些技术手段去对挑战类视频内容进行更多的引导和限制呢?


例如我们可以将知识图谱能力引入视频内容的智能理解,分辨出视频所涉及到的主题是否有负面意味。


同时我们也可以对视频的评论数据进行更多的分析和学习,进而通过视频评论的情感倾向来分析视频内容是否过于猎奇,参与评论者是否有怂恿、煽动的嫌疑。


当然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短视频平台开始引入多模态识别技术,通过对声音和图像的综合理解来分析视频内容,可以直接对不当、危险的内容进行拦截。


但不论何种方式,起到的大多是一种辅助作用。这种主题化的视频内容,尤其是短视频,传播速度往往如同星火燎原,从一个平台到无数个平台,从一种媒介形式到无数种媒介形式。


让人们更加冷静清醒的认识视频内容的传播,不应该是某一个平台的责任,而是整个社会重新认识接受传播模式变迁的过程。

-END-

本文由脑极体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