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新发布的iPad,尴尬得让人担心它的未来……
企业服务 苹果新发布的iPad,尴尬得让人担心它的未来…… 企业服务 | 2019-03-21 10:15 苹果新发布的iPad,尴尬得让人担心它的未来…… 刘润

便携性的优势被逐渐侵蚀,性能又是一直难以突破的瓶颈,尴尬的iPad,进退两难。


苹果将在北京时间 3 月 26 日召开 2019 年春季发布会。 

颇令人意外的是,发布会前一周,苹果悄无声息地上架了两款新品——

全新的 iPad Air 和 iPad Mini。 

 iPad家族空前壮大

相比于产品的外观性能,我更好奇这次 iPad 新品的定位。

毕竟平板类产品已逐步走向衰落,这几年 iPad 的发展,已经多次反应出这款产品在战略定位上的尴尬。




 1 


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着两个没有答案的争论:

iPad 会不会取代笔记本电脑?

大屏手机会不会取代 iPad ?

如果你只是看热闹,关注点在于比较这三种产品哪个更好,也许就很难体会高手过招时,在战略博弈和战术冲撞上的淋漓快感。

这背后,是一盘很大的棋局。

这是一场基础技术路线的竞争。

要看懂这盘棋,首先要补充一些基础知识。

尽量记住下面这些名词,这会让我们拥有业内人士的视角,展开分析和讨论。





 2 


关于这两个争论,本质上是两条技术路线,两个不同阵营的竞争。

哪两个阵营的竞争?

是 X86 架构和 ARM 架构的竞争。

一头雾水,对吧?

你想象一座高山,左边一头和右边一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技术。


左边,是运行复杂指令集的 X86 架构。

所谓复杂指令集,能让一台设备拥有强大的性能。你把你能够想到的,越多越好的指令,都硬性地写到硬件里面。

简单地说,一个 CPU 如果能解释 3000 种指令,在计算时直接调配就好。

所以,X86 架构的 CPU,最大的优点就是高性能。

但是缺点显而易见,由于写了太多指令,特别耗电,能耗太大……

这项高性能也高功耗的技术,养着一个强大的巨人—— Windows。



我们现在把目光移向山坡的右边。另外一端是运行着精简指令集的 ARM 架构。

说精简,是相对复杂指令集而言的。

如果说复杂指令集一共有 3000 种指令,那么 ARM 架构下的精简指令集,可能只有 200 种。

就像任何一道数学题,理论上都可以简化为加减法计算。 ARM 架构就以这有限的指令为基础,进行无数次计算变换后得到想要的结果。

这样一说你肯定明白,ARM 架构的 CPU,最大的优点是耗能小,但最大的缺点,是效率低,性能差。

所以,ARM 架构更适合放在移动设备上,其低性能低功耗的特点,养着灵活轻量的 iOS 和 Android 系统。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就像 X86 架构和 ARM 架构,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技术路线。

当插上电时,X86 是绝对的君王,性能强劲,效果明显;

但是在移动化的场景下,ARM 成为了灵活和便捷的代名词。





 3 


这两者从来不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关系,他们各自发展,互相遥望,一心想要冲到对方的阵营。

在桌面电脑时代,X86 架构的 CPU 统治了整个天下;

而到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ARM 架构的 CPU 开始扬眉吐气。

两条路线就这样在新时代中又突然搅在一起,火花四射,一瞬间进入白热化竞争。

微信图片_20190321101217.gif

 ARM阵营追求高性能,x86阵营追求低能耗

位于左端的 X86,和位于右端的 ARM,分别从两头往中心跑。

X86 想尽一切办法,在指令集不精简的情况下,来降低自己的能耗。

ARM 同样绞尽脑汁,在保持低能耗的优势下,尽可能提高性能。

两个阵营玩了命奔跑,谁先跑到这个中心,谁就有机会赢得整场比赛,获得整个市场。





 4 


扯了那么远,补充了那么多前提知识,这到底和这篇文章的主人公 iPad,有什么关系?

其实在这场战争中,有两家代表性公司,就是我们熟悉的微软和苹果。

微软在赛道的左边,倾尽全力做笔记本电脑;

苹果在赛道的右边,手握 iPhone 这样划时代的手机产品。

苹果为了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打法,也是非常正确的决定。

它直接在山坡中间,做了一个新产品—— iPad。

微信图片_20190321101223.gif

iPad 对于苹果而言,是一枚空投下去的重磅炸弹,要炸开这个中间位置,要抢占这片无人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 iPad 既可以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内容消费的条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内容生产的需求。



一个人拿着智能手机出门时,绝大多数的情况,都是在进行内容消费。看文章,看视频,听语音……都是在消费某些内容。

但是想要进行内容生产创作时,又只能回到笔记本电脑上工作。笔记本电脑可以写文章,可以剪辑视频,可以完成许多在手机上做不到的内容生产活动。


可是,笔记本太笨重了,也太耗电了。

横空出世的 iPad,就这样站在了手机和电脑的中间。

iPad 性能上虽然不如笔记本电脑,但是大小适中,携带方便。

更重要的是,在内容消费的基础上,也赋予了用户一定的内容生产能力。那些仅用手指头指指点点的工作,比如画画,简单的设计等等,通通可以在 iPad 上完成。

微信图片_20190321101231.jpg

拥有轻量级内容生产能力的 iPad,就这样生生抢走了一部分的市场份额, iPad 也成为了一款非常成功的产品。





 5 


当然,这是过去。过去的 iPad ,是风光的。

现在的 iPad ,是尴尬的。

因为,乔布斯认为一件最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发生了——大屏手机。

微信图片_20190321101236.jpg


乔布斯一直认为,手机屏幕的最佳大小,是 4.7 寸。超过 4.7 寸,是不合理的,会影响诸多使用体验。

但没想到,以三星为首的其他品牌,偏偏要试它一试,纷纷推出大屏手机,竟然也得到了不错的市场反响。

大家发现,大屏手机确实有它的价值,玩游戏更爽,看视频更爽,看电子书更爽!

更重要的是,大屏手机,也可以进行一些轻量级的内容生产,今天我们也可以在手机上设计画图,剪辑简单的视频了。

于是手机屏幕就变得越来越大,5 寸,5.5 寸,6 寸……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从手机阵营中分化出来的大屏手机,从赛道的最右端,开始往中间进军。

微信图片_20190321101242.gif

而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已经站在中间的 iPad ……

因此人们心中逐渐升起这样一个简单的疑问:

我都有大屏手机了,为什么出门还要再带一个 iPad 呢?





 6 


目光往右边一看,大屏手机全军压上,生存空间岌岌可危,iPad 都受到强烈的冲击,更何况是 iPad mini 这样尺寸更小的产品呢?

如何破局? 

既然往右没出路,那就只能试着往左边挪一挪了。

于是 iPad 的战略定位,变成了大型化。 

过去 iPad 的大小,是 6 寸,是 7 寸……现在变成了 10 寸甚至是更大。

过去叫 iPad,现在有了 iPad Pro。 

不仅如此,为了躲开大屏手机的竞争,iPad 还新增加了另外一个东西,Apple Pencil ——智能笔。 

微信图片_20190321101248.gif

说到笔,这也是乔布斯生前十分痛恨的东西。他认为最有创造力的,是人的手指头,不是笔。 

现在居然弄一根电子笔出来,乔布斯肯定搞不懂这帮人到底在想些什么……

其实他们想的就是,也要往左边进军,争取能抢到一些原本属于笔记本电脑的市场。 

微信图片_20190321101253.jpg




那么问题来了,大型化的 iPad,真的能如愿以偿吃掉笔记本电脑的市场吗? 

这就要回到一开始我们谈论的问题,这场战争的本质,是两种技术的路线之争。

iPad 能不能打得过笔记本电脑,这就相当于问,精简指令集能不能打赢复杂指令集? 

从性能上来看,iPad 用的是运行精简指令集的 ARM 芯片。

理论上,即使你是乔布斯,你是 ARM 结构的创始人,都无法超越笔记本电脑。

这是被写在基因里的事情,是注定好的。 


iPad 不停迭代,它可以是更加强大更加完美的生产工具,但是这款生产工具可能永远都会有一个前缀——轻量级。 

iPad 目前只是一款“轻量级”的生产工具。 

所以 iPad 没能干掉苹果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也没能干掉微软的笔记本电脑,左边打不下,又只能往回退。 

iPad 现在就处于被左右夹击的位置,这才是 iPad 这款产品现在最大的尴尬。 





总结一下


iPad 曾经很不尴尬,它很风光,很成功。

当初最左边有人,最右边有人,中间没人,所以它来了,一整块市场,都是它的。

现在的 iPad,很尴尬……因为左边和右边,都开始往中间走。

iPad 受到右边来自大屏手机的挤压,无奈往左。

干不过笔记本电脑内容生产能力,又往回退,夹在中间,好生难受。

这种尴尬,就是从大屏手机出现那一天开始的。


便携性的优势被逐渐侵蚀,性能又是一直难以突破的瓶颈,尴尬的iPad,进退两难。

作为苹果,担心的是,iPad 到底要如何进行战略定位,才能像过去一样在水面上砸开水花?

作为消费者,要问的是,自己到底还有多大的消费动机,去买一个最新款的 iPad ?


刘润,“刘润”公众号主理人,互联网转型专家,前微软战略合作总监。任海尔、中远、恒基、百度等多家知名企业战略顾问,他总能将复杂的问题,抽丝剥茧地探寻出商业本质,发布在他的公众号“刘润”(ID:runliu-pub)上。

-END-

本文由刘润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