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写完新课《商业洞察力》,有个深刻的体会,想和你说
看点 刘润:写完新课《商业洞察力》,有个深刻的体会,想和你说 看点 | 2019-05-13 09:43 刘润:写完新课《商业洞察力》,有个深刻的体会,想和你说 刘润

这是为什么古人说“ 60 而耳顺”。为什么到 60 岁才能耳顺,不跳起来?

终于完成了《刘润·商业洞察力 30 讲》的交付。2 小时后,就要和大家见面了。

激动、紧张、兴奋。

这过程中,有些很深的体会。加上最近和公司小伙伴们开会,这种体会也更强烈。想写下来。

这个体会就是:Ego(自我),是进步的最大阻力。


我是逐渐有这个体会的。如果一定要追溯时间,我回想大约是在 30 岁左右。直到前段时间看到傅盛的一篇文章,再次产生强烈的共鸣。

傅盛是这么说的:

Ego 是非常感情化的东西,它会给你建立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因为你不喜欢犯错误的感觉,你的本能就是总想强行辩驳,别人一批评你,你就怒了;

因为你害怕面对复杂的东西,你就总是希望把问题简单化。你的出发点不是为了面对现实,而是充满了“我我我我”——这就是 ego 的障碍。

为什么这么说? 在写新课《刘润·商业洞察力 30 讲》时,我已经完成了两季《刘润·5分钟商学院》共 600 多讲的内容。从篇数上来看,是 20 倍于《商业洞察力》。应该说是经验丰富的写作者了。

而且,我对自己的文字,要求非常高。非常非常高。我给出的东西,在案例、起承转合、情绪、长短句搭配、标点符号、分段、层层推进、甚至用“推”还是用“敲”上都花了大心思。

所以,我写东西非常慢。写完之后再删,删完之后再改。4000 多字的初稿,精磨成 2000 多字的文章,交给得到编辑团队。

然后,然后,得到编辑团队给了我反馈:

“这篇文章太棒了,非常完美,但如果一定要我鸡蛋挑骨头的话,如下99点,请修改。”

这时,你怎么办?

如果是 30 岁之前,我立马就怒了:

你看懂我埋设的伏笔了吗?你知道我这么措辞的情绪拿捏了吗?你知道我在 5 条逻辑线中间取舍后选择这条的 30 个原因吗?你知道这个案例背后的背后,还有心照不宣的解读吗?

30 岁之前的我,会回复说:

“请不要动我的文字。”


可是,我这么回复真的是因为觉得这样的表达是完美的吗?其实不是。至少不全是。我带着情绪这么说,现在想来,那是因为心中的“Ego”(自我)。

我不接受别人说我错了。我更不会接受自己认为自己错了。我更更不接受花了那么多时间写的东西,还是被认为是错的。这是怀疑我的智商,怀疑我的能力。你是谁?你凭什么?


但是,现在,我真的,完完全全没有这个情绪。我似乎可以飘在空中,看着一个叫做“刘润”的人在读编辑的建议。空中的我完全没有情绪。

刘润在我心中是“他”,而不是“我”。

我心平气和地理解编辑的建议,推测提建议时他的思考路径,他们在会议室里讨论时热火朝天的场景,甚至会忍不住笑出来。

然后,作为旁观者,我告诉“刘润”:

这些建议中,有些是非常有道理的,可以立刻改;有些只是编辑的个人习惯,不改可以,改了也可以。


刘润问:那改不改?

我会微笑着告诉“刘润”:

改吧,改吧。就算改不改都可以,只是习惯问题,但是你改了,就能激励编辑,让他觉得自己的建议有价值、被接纳了。虽然你花了更多的时间,但是你会收到更多的好建议,把课程变得更好。

就这样,30 节课程,编辑给我提的建议,有 2.3 万字,其中没有复制黏贴引用,都是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建议。

30 节课,我滚动写作修改,第 1 版的 30 篇,第 2 版的 30 篇,直到第 5 版的 30 篇。从去年 10 月份开始,直到今年 5 月,非常勤奋的我,利用一切不出差的时间在死磕自己,花了 7-8 个月,才写完 30 讲。比 5 商半年 150 节课花的时间都长。最后我翻看“刘润”他的文字,第 5 版比第 1 版,确实天壤之别。

你看,这时候,我不是“我”,我是“他”。


我的小伙伴们帮我整理公众号文章时,我也有这样的感受。

小伙伴们整理的文字,最后可能要被修改才能发布。有的小伙伴立刻就不干了,情绪很大;有的小伙伴冷静地阐述为什么不能改,然后静静地改回去。这些“不愿改”背后,当然有自己的道理,但其实很多仅仅是因为“Ego”的情绪:改我的文字,触犯到我心中那个“自我”了。

分享这些感悟给你。这种“不住在自己心里”,我不是“我”我是“他”, 心中没有自己、只有目标的状态,是很难修炼的。

这是为什么古人说“ 60 而耳顺”。为什么到 60 岁才能耳顺,不跳起来?因为你需要先花 20 年建立“自我”,再花 40 年战胜“自我”。

我祝愿我的小伙伴们,祝愿同学们,祝愿你,都能早日战胜自我,“旁观自己”,不用等到 60 才耳顺。


2.png



-End-

刘润,“刘润”公众号主理人,互联网转型专家,前微软战略合作总监。任海尔、中远、恒基、百度等多家知名企业战略顾问,他总能将复杂的问题,抽丝剥茧地探寻出商业本质,发布在他的公众号“刘润”(ID:runliu-pub)上。

-END-

本文由刘润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