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VR团队有没有解散,重要吗?
VR 小米VR团队有没有解散,重要吗? VR | 2019-08-12 17:47 小米VR团队有没有解散,重要吗? 子橙

VR跟其他突然兴起的新技术风口一样,都曾瞬间掀起了消费者市场的一股浪潮。

一鸣网专稿(编辑:黄尘)  雷军曾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这也一度被誉为创投圈的铁律,而VR/AR行业在几年前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极度符合雷军“风口论”的标准,资本疯狂追逐,巨头与创业者纷纷跑马圈地。

但如今,这一赛道渐渐噤声,当初备受追捧的VR体验馆,现在基本上都门可罗雀。即便是新开出的体验馆也没有了当初的规模,一般都只作为其他智能硬件体验馆的配角存在着,甚至要靠掺杂电子游戏机来引流。善于追逐风口的小米也在这时疲态尽显。

前不久,有外媒称,据非常靠谱的消息,小米已经解散小米VR一体机的开发团队,虽然官方很快否认了这一消息,但开发团队仅有十余人的小米VR有没有解散真的重要吗?

风口上,小米极力为VR虚火添薪

2015年,在各大社交平台,一段以体育馆中心跃起的鲸鱼,手掌上的大象为内容的视频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传播,让人叹为观止视频内容表现形式,快速激活了资本市场的热情,而这一内容的操刀者Magic Leap也引起了全球范围了巨头资本的关注,VR/AR也迅速接过共享经济的接力棒接棒了共享经济的热潮。

也在同年底,雷军也亲自率队考察VR项目,其手拿一款黑白相间的VR眼镜进行了现场体验,也正式拉开了小米进军VR的大门。次年开年,雷军公开表示,小米目前有团队正在研究VR,VR是跨时代技术。一个月后,小米正式挂牌成立探索实验室,而首个科研项目便是VR项目。

雷军.jpg

作为硬件领域新模式的破壁者与头部品牌,小米的入场,无疑提振了行业的信心,也带动了更多的资本与创业者前仆后继的涌入。为了弥补入局较晚的尴尬,小米在产品速度上也做出了极力的弥补。

2016年10月25日,北京大学邱德拔体育馆内人山人海,在梁朝伟的见证下,小米VR首款VR眼镜亮相,9轴体感手柄,16ms延迟,一系列被标榜的差异化概念将小米VR再一次推向舆论的焦点,而这款产品从立项到问世,仅仅用了半年时间。当时负责这款产品的小米生态链企业摩象科技负责人表示,调查发现,最主流的VR应用里,小米手机用户占了一半左右,这证明手机VR受众与小米用户匹配度很高。言下之意,小米VR崛起有着天然优势。而雷军也表示,这款产品“挺高大上的”、“戴上去更酷”。

199元的低价策略,也为小米的首款VR产品创造了可喜的销量,并先后更新发布VR眼镜Play版,VR眼镜Play版2等VR产品。但在销量之外,内容层面的欠缺让小米的“硬件不赚钱内容赚钱”模式栽了跟头。2018年初,小米Facebook旗下虚拟现实(VR)厂商 Oculus 合作发布了Oculus Go (中国版Mi VR )一体机,这一举动被认为是小米开始抱大腿,想在VR领域大干一场的信号。这款产品价格也升级到了199美元,虽然价格有所提升,但相比同级别产品,小米还是采用了“价格屠夫”这一策略。但时间过去近两年,这款产品也未出现更新的迹象,官方回应称,目前并无更多可披露内容。究其原因,也无外乎硬件利润率相对较低,内容缺失,销售不景气。

一体机.jpg

2018年底,小米探索实验室以《我们为什么要做VR》为标题撰文,回应了小米对VR新的态度:“对长期投入的准备,极好的耐心,以及最重要的是 - 对未来的坚定信仰。”

巨头们集体撤退

在小米VR团队被爆解散之前,苹果暂时中止了AR/VR头显项目,报道称,苹果AR/VR团队已于今年5月解散并转岗到其他项目中。而all in VR的HTC,7年间,HTC市值已经跌了97%,亏了1000亿!巨头们的暂时性集体撤退也成为常态。

就连VR/AR 界的标杆企业Magic Leap也淡出公众视野,更是背上了“美国乐视”的称号。如今人们对于Magic Leap的一切幻想已经彻底被打破。

更糟糕的是,这使得全球VR市场的负面效应愈发明显,整个虚拟现实市场的技术瓶颈以及大众市场对VR现状的失望经由此事可见一斑。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IDC公布的关于“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头戴式设备报告”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全球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头显的出货总量为120万台,同比下降30.5%。进入第二季度,VR头戴式设备的全球出货量下滑更加严重,同比下降高达33.7%。

早期,当整个VR市场被三星、Alcatel以及谷歌这些品牌人为扶持起来时,无内建显示器的移动端VR头显(智能手机插入设备中使用)让大众注意到了VR技术。然而在此之后,移动端头显这一产品类别的出货量却出现了大幅度下滑,从2017年第二季度的100万台头戴式设备减少为2018年第二季度的40.9万台设备。这类产品的减少是整体VR头戴式设备出货量下滑的主要原因。

二季度外接头戴式VR设备的出货量也下降了37.3%,这主要是因为像Oculus以及索尼这样的大品牌无法维持2017年第二季度内通过降价实现的销售势头。

销售势头不容乐观,使得全球多家公司陆续放弃了VR或AR业务。

此前一直专注于VR的Jaunt在去年10月宣布放弃VR,转而选择转型开发AR与XR技术。据外媒VentureBeat报道,Jaunt计划将其VR业务出售给其他公司。

而ODG去年年底也传出计划于今年1月出售超107项专利以及公司资产,主要包括:大量VR、AR相关的专利,VR/AR智能眼镜方面的技术,以及其它相关无形和有形资产。

曾经被许多人看好的StarVR也面临关闭或被出售的威胁。2018年上半年,StarVR公司一共亏损了1.18亿元新台币,约合379万美元,而在2017年同期,该公司一共亏损了807万元新台币。2018年十月,该公司获得17亿元新台币的销售收入,同比暴跌了89.94%。

在经过六个月挣扎后,StarVR于去年11月从台湾证券交易所退市。宏碁表示,如果StarVR不能在三个月内盈利将会面临解散。目前宏碁仍在积极寻找买家。

实际上,VR产业自2013年始就进入了专利申请的快车道,随后迅速发展,逐步建立起覆盖软硬件、内容制作与分发、应用与场景定制等环节的技术标准体系。

好景不长,2016年VR热潮过后,国内产业链发展遇冷,面临着技术不成熟、内容质量少而差、知名度不高以及成本高昂等局面,资金短缺进一步增加了国内VR公司的生存难度。

小米彼时入局VR赛道本来就晚了一步,在核心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却舍不得下功夫。根据小米2018年财报数据显示,其全年营收1749亿,净利润达85.55亿,但技术研发占营收的比重为3.3%。小米依旧把性价比作为了优先级考量因素。

未来还很远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价格永远都是敏感因素。高性价比的产品往往更能够吸引普通玩家。去年,Oculus就通过多轮降价获取了大量新用户。数据显示,去年8月份降价带来的效果,是直接带动了近10万Oculus用户涌入Steam VR。

所以即便HTC的Vive系列代表了如今消费级VR领域最高的技术水平,但对于一般用户而言,在让他们花费近万元去享受所谓的优质VR体验可能并不现实。用户想要的,是更加舒适沉浸的体验感。但受困于现有技术,对于让人难受的晕眩感以及一些场景化体验,包括索尼和Oculus在内的头部厂商也无能为力。

其次,任何产业想要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闭环,不仅需要依托硬件厂商过硬的技术实力,相关第三方应用平台也要能源源不断地产生内容,才能有助于生态圈的搭建。VR行业同样如此。

但是,现在VR市场整体遇冷让那些内容开发商不愿意继续冒险。以2C市场最重要的游戏内容为例,虽然VR硬件企业会选择资助部分开发商并将其开发的游戏与设备捆绑销售,但是面对趋于萎缩又看不到前路的市场,大多数VR游戏开发商一旦难以收支平衡,就不愿再蹚VR的浑水了。

timg.jpg

游戏之外,曾备受期待的影视内容同样堪忧。当VR影视作品投放到各个VR内容分发渠道上,大部分时候都颗粒无收。而VR影视内容的制作成本却十分高昂。此前由Oculus团队制作的第一部VR电影《LOST》,尽管整片时长不足十分钟,但是成本却高达1000万美元。在糟糕的市场环境和高昂的制作成本面前,盈利对创作者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不得不说,对于现在的VR市场,制造商和开发商投入了所有热情,但是消费者市场并没有给予同等程度的回应。导致现在的VR行业正陷入一个没人买硬件致使没人做内容,最后没内容又导致硬件销售遇冷的恶性循环。

这样的VR市场之下,小米未来的VR发展显然是挑战大于机会。虽然Facebook没有就其合作伙伴的商业决策发表评论,但表示仍然在生产和销售Oculus Go。

据悉,Oculus Go和Mi VR这两款头显是去年发布的作为独立VR硬件的突破性替代品,介于高端PC头显和低端智能手机依赖的VR配件之间。但为了达到低于200美元的入门价格,它们无奈使用了老一代智能手机组件和三自由度(3DoF)跟踪,而Facebook则公开开发了一个更先进的平台,配备了更新的组件和六自由度跟踪。今年,这款名为Oculus Quest的设备以400美元的价格推出。

而小米向来以打性价比牌而在同类厂商中脱颖。一方面研发投入摆在眼前,小米又期望其VR头显保持一个较低的市场价格,为此小米需要不断压缩成本;另一方面,由于Mi VR头显在国内销量不佳,小米很难在产品上盈利。

显然,VR的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目前市场发展还不成熟,VR产业的生态链建构不论发展时间或应用普及率,皆没有达到预期,消费者及市场都还需要时间适应。

VR跟其他突然兴起的新技术风口一样,都曾瞬间掀起了消费者市场的一股浪潮。但是风口热度散去后,理性的的玩家或许更能看到前路。

当今市场上的VR产品显然达不到用户对沉浸式虚拟现实的期望,面对现有的技术瓶颈,大众市场的消费者不可能以高昂的价格去购买那些所谓的高端头戴设备。随着VR市场整体遇冷,大公司都举步维艰,更遑论中小型创业公司。

目前来看,在2C市场,VR还是一个较为鸡肋的存在,仍然没有走入主流消费者的视野。在现有的技术水平和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依旧相去甚远的情况下,恐怕电影特效合成的那头跃出体育馆地板的鲸鱼,我们真的要在更久的未来才能亲身体验到。

-END-

本文由子橙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