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开放算力:“打底“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勇气
企业服务 华为开放算力:“打底“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勇气 企业服务 | 2019-09-25 21:25 华为开放算力:“打底“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勇气 懂懂笔记

一组很有趣的数据,让我们看到世界的变化

一组很有趣的数据,让我们看到世界的变化:

从12年到1天:微观世界,进行一次全基因组测序,2003年首次完成花了12年,现在只需要1天,背后的算力提升了1000倍以上。

从1天到7天:日常生活,20年前只能预测1天的天气情况,现在可以准确预测7天,背后的算力提升了2万倍。

从220万到137亿:宏观世界,人眼最远可观测到220万光年之外的星系;而现在“中国天眼”能将人类的视野拓展到137亿光年之外的太空。

过去几十年在摩尔定律下,计算力经历了几十年的飞速发展。但今天形式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摩尔定律在原有的架构下开始失效,另一方面则是数据的爆发,计算力需求的几何倍数增长。

产业走到了转折点。

华为过去十几年持续投入计算产业,从最难的架构突破做起,自研各类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这些年华为陆续向行业输出新的计算力,在今年的华为全连接大会上华为基于过去十几年的成果,发布了全新的生态战略,给产业转折点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AI时代的计算挑战:无所不及、无处不在

基因组测序,预测天气,观测外太空,这些都是人类通过计算加速认知世界的进程。随着AI时代的到来,这样超强算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比如,阿尔法狗需要通过几百万、几千万的棋谱训练,才能具备一个真正棋手的水平。计算机认识一种动物、一颗植物,都需要数百万图片的训练。

这些还都是最基础的AI。过去几十年,整个行业都是基于规则的计算模式,而未来AI时代则是基于统计的计算模式,统计计算本身就是一种暴力计算,未来将高度依赖于计算力。比如自动驾驶对算力的需求非常高,这么多全球顶尖的科技公司在自动驾驶上投入这么多研发力量,但是依然进展缓慢。

所以,AI时代对于计算的第一大挑战就是算力的爆发,对计算的需求是要“无所不及”。“每年AI算力需求增长超过了10倍。预计到2025年,AI算力将会占据数据中心算力的80%以上。”华为Cloud & AI产品与服务总裁侯金龙说道,“以前更多的是存、未来更重要的是算,数据中心正逐步演变为计算中心。”

除了算力的变化,另外一个明显看到的变化就是计算架构。在十年前,云计算开始大力发展的时候,业界曾有一种观点认为云将是未来一切计算的中心。但事实上在2018年全球Arm芯片出货超过230亿片,主要用于端和边;2018年数据中心通用CPU出货不到3000万片,是数百倍的差距。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端和边的算力牵引着生态的发展,驱动计算架构的创新。

也就是说,未来计算要求算力“无处不在”,从中心节点的暴力计算,到边缘侧的专业计算,再到端侧的个性计算,云、边、端的协同才构成未来AI时代的计算形态。

华为发布的《鲲鹏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认为,数字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和近十年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均清晰地验证了一个事实,不同的产业阶段对IT基础架构和计算能力提出不同的挑战和要求。因此,新应用、新技术、新架构是未来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而计算平台创新将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同时也会推动多样性计算时代的到来。

无所不及、无处不在的计算,将带来更大的市场机遇。根据Gartner的数据,预计到2023年,计算产业的规模将超过2万亿美元。

但是,2万亿美元的规模,更多的不是延用传统架构,可能将构建于“新秩序”之下。打破能效墙、打破散热墙、打破优化墙、打破内存墙、打破高速IO墙,进一步释放计算潜能,计算产业已进入架构创新的黄金时代。

15年打下的基础,覆盖端边云全场景处理器

芯片是所有计算的基础,当摩尔定律走到极限的时候,处理器架构上需要突破,满足算力的增长。

华为从2004年开始投资研发第一颗嵌入式处理芯片,15年时间、超过2万名工程师,陆续推出CPU、NPU、存储控制、网络互连、智能管理5大关键芯片,具体包括支持通用计算的鲲鹏系列,支持AI的昇腾系列,支持智能终端的麒麟系列,以及支持智慧屏的鸿鹄系列等等。

最为重要的是,华为推出的达芬奇架构是目前为止业界唯一能够覆盖“端、边、云”全场景的处理器架构,是实现计算和智能的无处不在的基础。

业界敢于在芯片上投入的企业并不多,这是一个高投入、长周期、大风险的领域,难度大,成功几率低。从华为15年、超过2万名工程师这个数字就能看到,这个领域的壁垒,不是一般企业能够做得到的。

这样的大投入使得华为计算能“芯”构建起全新的能力。在中心计算方面,华为已经形成了以“鲲鹏+昇腾”为核心的基础芯片族。在全新的架构下,算力相较于传统架构有质的飞跃。

比如鲲鹏920是业界首颗64核的数据中心处理器,性能比业界主流处理器高25%、内存带宽高60%;同时把CPU、桥片、网络和磁盘控制器“4合1”,是业界集成度最高的数据中心处理器。

用于训练的昇腾910,半精度(FP16)算力达256 TFLOPS,是业界的2倍。用于推理的昇腾310,整型(INT8)算力16 TOPS,功耗仅8W。

在今年华为全连接大会上,还发布了一款重量级的产品——Atlas 900,这款产品汇聚了华为几十年的技术积累,是当前全球最快的AI训练集群,由数千颗昇腾处理器组成。在衡量AI计算能力的金标准ResNet-50模型训练中,Atlas 900只用了59.8秒就完成了训练,这比原来的世界记录还快了10秒。Atlas 900的强大算力,可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商业创新。比如天文探索、石油勘探等领域。原来可能花费好几个月的工作,现在交给Atlas 900,就是几秒钟的事情——这就是计算架构革命带来的变化。

开放赋能,华为“打底”的决心

在芯片的基础上,华为还在持续不断投入更多的底层技术,比如板卡、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编译器等关键技术和产品。通过强力投资,逐渐打通全链条,形成了全新计算生态的基础。

随着产业需求从数据中心正逐步演变为计算中心,华为也完成了“一云两翼、双引擎”的产业布局。

一云指华为云,通过全栈创新,提供安全可靠的混合云,成为生态伙伴的黑土地,为世界提供普惠算力。

两翼指智能计算业务以及智能数据与存储业务。在智能计算领域,面向端、边、云,提供“鲲鹏+昇腾+x86+GPU”的多样性算力。在智能数据与存储领域,融合了存储、大数据、数据库、AI,围绕数据的全生命周期,让数据的每比特成本最优、让数据的每比特价值最大。

双引擎指围绕“鲲鹏”与“昇腾”打造的两个基础芯片族,构筑异构的计算架构。

从这个布局可以看出,华为具备了计算的全链条能力,未来将以不同的形式向客户提供服务。比如,以云的形式,向客户开放算力,让客户可以便捷、灵活地调用算力。而鲲鹏则通过硬件开放的形式,通过与业界合作伙伴的合作,为客户提供更多形态的产品。

“我们的策略是通过‘硬件开放、软件开源、使能合作伙伴’来推动计算产业更好地发展。“侯金龙表示。比较劲爆的信息是,华为开放的心态超出所有人的预期:开放鲲鹏主板,开源服务器操作系统,开源单机版数据库。放在以前,任可一个业务都可以支撑起一家全球性的大公司,而如今华为将这些能力开放出来,支持全产业的发展。

以鲲鹏主板为例,华为将自己全部硬件能力,包括主板、SSD、网卡、RAID卡、Atlas模组和板卡开放给合作伙伴,支持合作发展服务器和PC等计算产品。以鲲鹏新架构的计算能力,相信会吸引很多企业纷纷进入。其实,全球服务器市场和PC市场,竞争格局已经僵化多年,没有太大变化,而华为这样的开放,如同在服务器和PC市场‍注入一股新力量 。

侯金成透露,TaiShan服务器,聚焦做高端和内部配套,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华为可以停止TaiShan服务器的销售业务。

从这里我们看到,华为“打底”的决心。在面向未来计算,华为更愿意做整个产业的基石,将自己十几年巨资投入的研发成果开放给行业,赋能更多的企业,一起加速计算升级。

在华为的认知里,只有克服最大的困难,才能真正构建起竞争力,才能为行业伙伴打开更大的产业空间。“打底”,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能力。

【结束语】

华为这些年的研发都是从底层最核心的技术着手投入,包括芯片和操作系统这类进入难度巨大的领域。并且,华为一直都是以开放的思路携手合伙伙伴同行,所以才有资格说出做产业的“黑土地”。

2015年,华为首次发布了沃土计划,在过去的四年多,已经发展了130多万开发者和14000多家ISV。

这一次,为了更好地支持生态发展,未来五年,华为计划投入15亿美金用于发展产业生态。具体而言将从四个方面入手:以行业聚合应用,围绕各个行业,联合行业伙伴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链和具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以区域整合产业,华为聚焦处理器和部件的开发,各区域的伙伴根据自身特点打造本区域的鲲鹏产业;以联盟孵化标准,联合绿色计算产业联盟、边缘计算产业联盟等组织,制定开放的软硬件标准体系,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以社区发展开发者,未来5年,联合各社区和高校培养500万开发者,为计算产业注入活力。

AI时代将计算产业带入新的大航海时代,更大的机会摆在所有人面前。华为,通过过去15年研发投入打底,未来15亿美元护航,华为要联手合作伙伴建立计算产业的“新秩序”。

——————————————————————————————————

微信关注公众号“懂懂笔记”每天第一时间为您奉上最新最热的科技圈资讯~

多年财经媒体经历,业内资深分析人士,圈中好友众多,信息丰富,观点独到。

发布各大自媒体平台,覆盖百万读者。

《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微信思维》、《微信力量》三本畅销书的作者。

-END-

本文由懂懂笔记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