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宇天问:核心专利、供应链、产品究竟都在哪?
资本 柔宇天问:核心专利、供应链、产品究竟都在哪? 资本 | 2020-08-05 10:34 柔宇天问:核心专利、供应链、产品究竟都在哪? 财经无忌

造假是一门收益远超数十倍的艺术。

月落乌堤 | 

无传真 | 

造假的诺贝尔奖“候选人”

 

1998年,刚从康斯坦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舍恩前往美国发展。他的目的地,是肖克利、香农工作过的地方,这里诞生了晶体管,奠定了现代通信理论的基础,这里也是UNIX操作系统和C语言的发源地——贝尔实验室。

 

舍恩到贝尔实验室后,师从巴特洛格,专注于材料学的研究。

 

舍恩在2001年正式成为贝尔实验室的员工,在贝尔实验室期间,舍恩通过与20多人合作,前后在各类大型国际期刊上发表了超过80篇论文,其中在《自然》和《科学》这两份顶级杂志上,作为第一作者署名的论文就有17篇。这些论文涵盖了当时最前沿的材料技术如分子电路、分子半导体、有机激光、高温超导和纳米科技等等领域。

 

舍恩连续性的论文,使得其成为了“明日之星”。在他正式成为贝尔实验室一员的同时,获得了德国最重要的科学奖项之一——奥托·克隆-韦伯银行奖,这个奖项,被认为是诺贝尔奖的前奏。

 

然而,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

 

2001年前后,半导体新型材料的研发进入到一个非常迫切的时期,原来的二位平面的排列方式急需突破。人们也真正认识到,舍恩在这方面实现的突破,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

 

2001年11月,舍恩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单分子场效应管”,他声称:

 

在两层金电极之间用含硫的有机物在金表面形成了自主装单分子层,该分子层表现出半导体场电效应,并以此制成单分子晶体管和场效应管,实现了电流的控制和增益。

 


论文发表后,这一“成果”被认为是分子半导体的重大进步,它突破了硅晶体管的尺寸限制,使得摩尔定律得以延续,该成果中所展示的材料,将大幅缩小芯片体积并降低成本,并可以迅速的普及。

 

这一发现,被《科学》杂志评为2001年十大科技进步的第一位。

 

然而,舍恩的胆大妄为,终究是要付出代价的。

 

他的败露,源自于在三篇不同研究方向的论文中,采用了同一组研究数据所构成的图表,而其他实验室的科学家在参考舍恩的数据时,竟然不能重复他的实验,也就是说,按照舍恩的论文,没有任何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得到舍恩同样的实验数据——更为直白地说,要么实验有问题,要么舍恩的数据有问题。

 

其中普林斯顿大学的莉迪亚·索恩发现舍恩的两个实验温度差别很大,但噪声却完全相同。康奈尔大学的保罗·麦克尤恩也发现了类似问题。最终,麦克尤恩于2002年5月向贝尔实验室举报舍恩学术不端。

 

贝尔实验室马上组织了由外界科学家团队组成的独立调查小组,对舍恩发表的论文进行调查。随着调查的深入,舍恩论文的问题越来越多,在最为重要的几篇论文中,舍恩竟然不能提供实验的原始数据。

 

当年9月24日,调查小组对外宣布,舍恩至少有9篇论文存在数据问题,确认舍恩的论文数据包含造假。舍恩在被指控的25篇论文中,至少存在16篇中存在数据造假的行为。

 

11月1日,舍恩等人在《科学》上发表声明撤回8篇论文。之后,他所获奥托·克隆奖被撤销,其博士学位亦被收回。他的名字在学术界销声匿迹,除了在提及这一丑闻的时候。

 

“舍恩事件”是国际科技界近年来罕见的学术造假案例。

 

不过舍恩的造假,并没有给他带来极大的经济利益,也就是说,舍恩的“研究成果”还没来得及“商业化”运作,就土崩瓦解身败名裂——相比于那些已经商业化、带来巨额利润的造假,舍恩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震惊世界的汉芯造假

 

无独有偶,也是在2003年前后——这个半导体产业发展风起云涌的年份,在中国大陆,也爆发了一起造假的事件。

 

这一事件,更是震惊了整个世界,因为这起造假,从学术,延伸到了商业,并涉及到了地方政府、政策资金、科研单位等等机构。

 

这就是“汉芯造假事件”。

 

2003年2月26日,这是中国半导体发展史上最应该铭记的日子,如果汉芯成功了,那么将是中国芯片业开天辟地的大事。然而,汉芯以造假的方式,让这一天成为中国芯片发展历史中,最为耻辱的一天。

这场由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亲自主持的发布会,就是“汉芯一号”的发布会,汉芯一号的项目负责人,名字叫陈进。 

“上海‘汉芯一号’及其相关设计和应用开发平台,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是中国芯片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当由邹士昌、许居衍等知名院士和“863计划”集成电路专项小组负责人组成的鉴定专家组对“汉芯一号”作出以上评定时,陈进的心里应该是激动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信产部科技司司长、上海市副市长、上海科委、教委这些部门的与会人员,他们肯定是倍感荣光的。

 

陈进

陈进,他满足了造假的所有完美的包装。

 

第一:高学历,而且是名校学历。1991年7月陈进获同济大学学士学位,1994年和1997年获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计算机工程硕士、博士,专门从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和检测方面的研究。

 

第二:名企任职经历,而且还做到了一定级别的管理层。陈进先后在IBM、Motorola、Analog Device公司担任过高级主任工程师、芯片设计经理,从事高速无线通讯芯片和DSP核心电路的开发——虽然这些任职,后来被证实是陈进篡改后的虚假履历。

 

第三:海归,青年学者,杰出代表,长江学者。2000年5月,陈进回到上海交大,组建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并开始国家863项目‘汉芯DSP芯片’的研发。

 

第四:平台,所有造假都需要一个最为完善的平台,和冠冕堂皇的研发方向,和与之搭配的团队。2001年3月,“汉芯”实验室在交大计算机系所在的新建楼成立。4月,付宇卓,另外一位微处理器系统结构专业毕业的博士,加盟“汉芯”小组,至此“汉芯”小组核心技术成员组建完成,成员9人。

 

6月,经过“汉芯”小组经过反复的规划和论证,“汉芯”规格定义完成,所有“汉芯”小组的成员看到了一个完整的“汉芯”蓝图。9月,“汉芯”前端设计编码开始,小组的成员也急剧扩张到33人,为了利用宝贵的机时,通宵轮换开始,“汉芯”工作室成为24小时全天候的实验室。

 

第五:完善的关系链,和所在机构的配合,以及地方政府的支持。既然是完全自主,那么,“国内设计(上海交大)、国内生产(上海中芯国际)、国内封装(上海威宇科技)、国内测试(上海集成电路设计研究中心)”等各个环节,都需要陈进去处理好各个环节要害;所在的机构上海交大,更是倾尽全力配合陈进的研发工作。

 

2002年2月,交大将几个分散的集成电路实验室:系统芯片集成技术研究室、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所、图像所高清晰度电视芯片研究室和信息安全芯片实验室进行了整合,成立上海交通大学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上海交大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组建伊始,制定了四年战略规划。2002年的春节,整个中心将所有的时间花在了新中心的建设上,将新中心的工作场地——交大浩然高科十五楼,全部打通,完全按照国际先进的芯片设计风格将新中心整修一新,使得原来孤立分散的各个实验室重新组合而成为一个可以调动近100名设计人员协同工作的开放式设计中心。同时初步具备SOC部、系统部、高清晰度电视应用部、测试部、软件部等完善的IC设计实验室。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当所有的一切在陈进的编排下,完成了完美的“包装”后,这一世界芯片发展史上最大的骗局,就要揭开帷幕。

 

2003年2月26日,“汉芯一号”正式发布。这是一颗采用当时先进的0.18um制程工艺的32位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芯片,集成250万个晶体管,主频高达200MHz,每秒钟可以进行2亿次运算。

 




“经国内权威专家验证,认为这一成果接近国际先进技术,在某些方面的性能甚至超过了国外同类产品”。上海市政府科学技术委员会宣称这是中国国内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0.18um的DSP芯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申请了6项专利。

 

随后,汉芯团队再接再厉,迅速的推出了“汉芯二号”、“汉芯三号”及“汉芯四号”。

 

所有的一切都顺风顺水,陈进领衔主持的“32位高性能嵌入式DSP芯片开发”,获得“863”计划信息领域专项;“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专项”以及上海市集成电路设计创新项目-PDC计划的重点支持。

 

陈进还被聘任为上海交大学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主任,信息安全芯片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科委信息技术领域集成电路设计主题专家,授予上海市科技创业领军人物称号。

 

在获得市政府和国家相关部门的信任后,汉芯在没有产品、没有销售收入、没有实际落地应用等情况下,竟然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创新奖”等资质;陈进本人更是靠着宣传和包装,捞取了“上海交大校长奖”、“上海市科技创业领军人物”、“上海市IT十大新锐”、“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并且用假的汉芯DSP芯片,竟然申请了12项国家专利,而且还获得了授权。

 

造假的目的除了名誉,更为重要的是,利益。在那个专项研究靠国家拨款的年代,陈进的汉芯项目,通过各种名目,累计获得国家专项资金至少31项,金额高达11亿元人民币。

 

陈进加官进爵,名利等身。

 

然而,所有的一切虚假,终将要面对真实而残酷的世界。所有的虚假,终究有人会感觉到良心不安。揭露这一事件的“深喉”,坊间猜测是陈进团队中早期便加入的九人组之一。

 

“扒粪者”是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揭发了这场丑闻。

 

2006年1月17日,春节前夕,在清华大学校内论坛“水木清华”上,一篇名为《触目惊心的汉芯黑幕》的匿名帖子,将这一事件捅了出来,文章直指中国芯片界的领军人物陈进和其汉芯DSP芯片造假内幕。

 

1月28日,上海交大成立小组,展开调查。四个月后,调查组发布《关于“汉芯”系列芯片涉嫌造假的调查结论与处理意见的通报》,公布了调查结论,汉芯造假。

 

陈进找到一家名为“上海瀚基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上海瀚基)”的装修公司,雇用民工将摩托罗拉的丝印磨去,然后将“汉芯一号”的丝印“eDSP21600”打上去。

 

这一过程,被包装为通过上海中芯国际完成“流片”。之后,为了在上海市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能够达到所需的宣传效果,陈进等预先安排在“汉芯一号”演示系统中使用了这颗由民工打磨的芯片。

 

调查结果还显示,陈进负责的汉芯团队所研制的“汉芯一号”,是一款208只针脚封装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SP)芯片,由于其结构简单,不能单独实现指纹识别和MP3播放等复杂演示功能。

 

同时,“汉芯二号”是受某公司委托定制的DSP软核,汉芯公司完成了设计实现,但核心技术不为其所有;之后的“汉芯三号”是对“汉芯二号”的简单扩充,技术上与“汉芯二号”来源相同,由于缺乏必要的外围接口,不能独立实现复杂的应用。芯片实际情况与汉芯公司宣称的“已经达到国际高端的DSP设计水平”的说法不符,夸大了事实。“汉芯四号”是一款使用了其它公司中央处理器的单核系统芯片(SoC),不包含汉芯DSP核,与汉芯公司向有关部委提交的项目文件中关于“汉芯四号”是双核芯片的陈述不符,存在夸大欺骗行为。

 

有意思的是,“汉芯事件”直至最后都没有相关责任人受到任何法律上的追究。

 

有人说,中国的芯片行业,被汉芯事件,足足的耽搁了十几年,从现在看来,难道不就是这么回事么?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警钟长鸣,才能长治久安。自主研发一直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而芯片一直是亟待突破的行业,陈进就是利用了国民、政府这样的心理,通过对自己完美的包装,一手造就了这一耻辱性的事件。

 

横空出世的柔宇

 

2012年5月,一家名为“柔宇科技”的企业,同时在深圳、香港及美国加利福利亚州成立,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叫刘自鸿。

 


刘自鸿,出生于1983年。2000年年仅17岁的他,获江西省抚州理科高考状元,拿过全国数理化奥赛物理一等奖、化学一等奖;2004年,刘以21岁的年龄,免试进入清华大学,并于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

 

在攻读硕士期间,刘还在2005年荣获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联合颁发的“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05年在IEEE国际会议上荣获美国海军研究所(ONR)、IEEE、美国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颁发的优秀研究奖,并在IEEE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27届国际年度会议上荣获国际生物医学工程联盟(IFMBE) OCSA论文奖。

 

2006年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刘赴美国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攻读博士,并于2009年9月完成博士论文答辩。当时年仅26岁,是该系历史上用时最短的华人博士毕业生。

 

2009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刘自鸿即入职美国IBM公司位于纽约的全球研发中心担任工程师及科学家,同时担任美中高层次人才交流协会(US-China Association of High-Level Professionals)的纽约分会副会长。

 

2012年5月,刘回国创业。

 

刘自鸿的履历,堪称完美。少年天才,学霸人物;以状元之位,入读清华,面试读研,毕业后远赴斯坦福,用时三年完成博士学位,在国际巨头IBM担任工程师及科学家,之后以海归身份回国创业,报效祖国。

 

这位青年才俊,还组建了堪称豪华的团队,成员基本上是在硅谷及国际学术界、工业界有丰富经验的海内外工程师及博士,还有上千名国内外高端研发和管理人才。其中核心管理及技术人员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康奈尔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国内外高等院校,并曾就职于如IBM、TI、惠普、高通、应用材料、微软、英特尔、中芯国际、富士康、飞利浦、华为、腾讯、西门子、恩永等国际知名企业或机构。

 

虽然从公开信息,我们无从得知,团队成员的公开履历,但是单单从报出来的这些院校和企业,就足够让人兴奋了。

 

有意思的是,从柔宇公开的活动,如参展CES及公司发布会,如发布柔派、柔记等来看,似乎整个柔宇对外都只有刘自鸿一人,在柔宇发布“MOON”耳机的时候,与刘自鸿配合的是歌手Akon,柔派、柔记的发布会,就没有出现过其他的人。

 

与刘自鸿及他的近千名团队一同在深圳生根发芽的,还有他的独家技术——ULT-NSSP(Ultra Low Temperature Non-Silicon Semiconductor Process,超低温非硅制程集成技术)。关于这项技术,并没有太多公开的信息和资料可以查询到,包括从国家专利局我们也并没有检索到相应的说明文本,对于这一技术,几乎全部来自于柔宇自己的介绍。

 

看起来,这个技术是柔宇独家掌握独家研发的,甚至上下游产业链环节,柔宇都没有“朋友”。

 

与柔宇不同的是,现阶段国内外主流的柔性屏技术,几乎都不约而同的采用了LTPS(Low Temperature Polycrystalline Silicon,低温多晶硅)技术,这一技术的优点是能够让面板的反应速度更快、薄膜电路面积更小、分辨率更高。

 

鉴于这些优点,全球主要的OLED 屏幕公司,包括行业巨头三星、LG,以及国内的京东方、深天马、华星光电、维信诺及和辉光电等企业,都采用了这一技术方案来搭建产线,生产OLED 屏幕。

 

目前这一成熟的技术,在各大厂商的持续攻坚下,形成了极为成熟和庞大的技术链和商业链的闭环。依托这一技术,全球主流的屏幕厂商,都在积极的开展着下一代屏幕技术。从产学研的角度看,LTPS的生态,是最为完善的显示屏生态,几乎占据了全球主要的柔性OLED 屏幕的所有市场。

 

安信证券曾经发布过一份全球柔性OLED的产能发布预测。这其中还包括刚建成5.5代产线的信利光电,但唯独没有2018年便已经自称实现“量产”的柔宇。

 



柔宇在哪里?难道不配有名字进入榜单么?

 

令人生疑的专利和供应链

 

有了技术,有了豪华团队,但是最终还得用产品来说话。

 

柔宇科技的确非常的给力,在2014年8月1日,成功发布了全球最薄的AMOLED柔性显示屏,这张仅0.01mm厚的显示屏,通过柔宇自己研发的驱动器,成功实现驱动,并显示出清晰的图像。

 

但是,柔宇并没有给出这块屏幕的任何参数,诸如色彩准确度、全屏亮度、原始色域、像素密度、分辨率等等数据,也没有提供公开的技术手册、驱动模式等等,仅仅是,做了个演示而已。

 


按照正常的商业逻辑,产品成功推出后,后面就是商业化。

 

柔宇官方介绍,2018年6月6日,柔宇国际柔性显示基地完工,国内第一条类5.5代、全柔性显示屏产线建成。柔宇国际柔性显示基地及全柔性屏大规模量产线总投资超过110亿元人民币,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于2015年10月筹建,2016年正式动工并陆续启用,2018年6月点亮投产并实现大规模量产上市。

 


有意思的是,我们在检索中国国际招标网时,以柔宇为关键词的国际招标公告显示有202条,最早的一条信息发布于2016年8月11日,这和开工时间是完全对得上的。撇除重复的文件,大致有110条是有效信息。

 


我们逐一打开招标公告的信息,终于找到了生产OLED 屏幕和核心机器之一——蒸镀机,这个东西,被称为屏幕界的光刻机。

 

现阶段,国际领先水平的真空蒸镀机,有且仅有日本的Canon Tokki一家公司供应,而且这家公司与三星签有独家协议,只有三星吃剩下来的才轮到其他厂家。以2017年来说,蒸镀机的产能为7台,三星拿走了5台,LGD获得1台,京东方获得1台,其中京东方的订购价格为1.67亿美元。2018年以后,这一设备的产能提高到10台,但是依旧是僧多粥少,分都分不来。

 


蒸镀机

 

那么国产的情况呢?国产的有,售价最低也是2000万美元,但是落后4代,落后4代的蒸镀机,能不能生产出国际领先的柔性屏,我们是存疑的。毕竟这个招标文件里面25000元及5000元的价格,要是机器不够技术来凑能够生产出来的话,那么,国家在技术突破面前真的大发了。

 


弯道超车,技术突破,也要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则吧。要知道,京东方前后烧了3000亿才有现在的规模。

 

就算技术来凑,从成立到量产,短短的6年时间,真的够么?任正非有句话,说的是研发“板凳要坐十年冷”,以京东方为例,自2007年开始,就一直是中国专利申请授权前10的企业,而且在近五年都进入了前五。

 

技术的集中体现之一是专利。

 

在中国专利公布公告查询系统里面,我们通过检索关键词“柔宇”,仅选择“发明公布”及“发明授权”的情况下,查询到有效的专利数据为617项,最早的申请时间是成立后两年,也就是2014年。617件这个数据,的确与京东方差距庞大,几乎连人家车尾灯都看不见,更别说摸了。


 

当然,也许在更多人看来,专利并不是技术的全部,在今年3月25日的发布会上,柔宇展示的信息是在全球拥有30余个实验室,有4个研发基地,1000余项全球发明专利(其他的是实用新型及外观),而且研发人员占比超过60%,这的的确确是一家技术导向的技术型公司。

 


如果从投入(110亿元人民币)和研发构成及专利比来看,我们只能说柔宇的确“不简单”。在投资制造中有一个“产能投资比”的数据,即每投入多少钱能实现满产多少台的资金占用比列,在中国现有的10条(含未列入上海和辉一条)第6代(类5.5代)产线中,柔宇的投资最少,满产产成比为272。这个数据是非常非常之高的,比深天马武汉厂的高出一倍。

 


按照柔宇官方公布的数据,柔宇1期8吋全柔性屏产能为280万片/年来看,柔宇的产线并没有满产,其公开的现产能数据约为30K/月。但是即便是30K/月,在国产厂商里面,依旧能排进前10,并且市场占比能排在7%左右——这个市场占有率已经很高了。

 

然而,在所有面板市场的公开统计报告里,我们并没有看到柔宇的名字。难道柔宇就不配有名字?要知道默默无闻才开始建厂的信利光电也上榜了。

 

柔宇的产品去哪里了?这真的是一个灵魂拷问么?

 

柔宇的产品到底在哪里

 

也许都在客户手里面吧。

 

在3月25日的发布会上,柔宇的宣传片用了苹果的手机。那么有一个灵魂之问又来了,柔宇既是屏幕生产商,又是手机设计商,那么为什么不用自家的手机来进行宣传及推广呢?哪怕不用自己家的手机,那么用合作商的手机也行,可是偏偏用了既不是合作商,也不是自家的柔派,而是苹果。

 

对了,京东方用了两年时间,还没进入苹果的供应链,别说供货了。

 


而且在发布会之前,柔宇刚发布了柔记,为什么不用柔记呢?可能是公关公司的错吧。

 

那么,问题又来了,和中兴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是不是意味着中兴会采用呢?我们看来:未必。中兴的柔性屏,公开信息显示,一直是与维信诺合作,而且也一直由维信诺供货,从双面屏手机、曲面屏腕表都是维信诺的方案。

 

那么,中兴会抛下维信诺么?显然不会,维信诺这几年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和小米一起,发布了双折叠手机解决方案的技术演示,和中兴发布了曲面屏腕表,同时在8月17日,中兴宣布在9月1日将发布全球首款屏下摄像头手机——中兴AXON 20 5G,其方案也是来自于维信诺。这些都是需要极强的技术为支撑的,而且维信诺也是国内几大手机厂商的屏幕供应链厂家。

 

从这方面看,无论是市场风险还是技术风险,中兴都不愿意冒进丢下维信诺的。

 

除了中兴,柔宇还有很多伙伴,比如空中客车、中国移动,路易威登,李宁等等,但是,市场上,均没有看到相对等的产品在销售,更多的是概念而已——当然不排除是我们孤陋寡闻,井底之蛙,看不见而已。

 

客户不用,只能自己来了。

 

2018年9月27日,在实现点亮量产后三个月,刘自鸿一行来到南京,拜访了三胞集团,按照正常的商业行为理解,一个屏幕厂商,自己的产线刚刚投产,到三胞集团这样的商业公司拜访,应该是去推销自己“独家技术”的柔性屏。

 

但是,刘自鸿此行的目的,竟然是推销“自拍杆”,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自拍杆,就是袁亚飞把玩的这个东西。

 


我们不禁要问,柔宇的屏幕都去哪里了?

 

就不说年产288万片,就说月产30K片来说,这也是一个庞大的量,在国内柔性屏都能进前10的产线,单个公司来说进前5的产能,怎么就不见了呢?

 

也许刘自鸿是在下一盘大旗,自己包圆整个供应链做闭环吧。

 

于是做了手机、做了自拍杆、做了充电器、做了智能手写本。

 


全供应链闭环,也许才是柔宇的方向吧。

 

在2014年8月到2018年6月之间,柔宇的演示用的屏幕及量产的屏幕,在自己工厂未能实现量产的情况下,代工厂商是哪一家呢?

 

2018年6月之后,柔宇实现量产,那么产出成品在哪里呢,全球6大手机巨头华为、小米、OPPO、vivo、苹果及三星,均没有相关的合作信息,至于另一个屏幕大户电视,也没用见到相应的公司推出相应的产品。广告界、航空界及汽车界这些地方,同样没有看到基于柔宇产品的东西推出到市场上销售。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迷。投产两年多了,没看到客户和产品,谜一样的存在。也许,这是桃花源,不为外人道也。

 

疯狂背书的资本局

 

到5月10日,柔宇完成E+轮及以后的融资,融资金额为3亿美元,估值达到60亿美元,这是没有上市的面板企业里面,估值最高的独角兽公司了。

 

柔宇在短短的8年时间里,已经完成了9轮融资,平均一年1.1轮的融资速度,在整个面板显示行业里面,也是罕见的。

 

在柔宇的投资者中,不乏IDG这样的风投资本,也有中信、招商、浦发这样的银行系资本,也有保利、尚乘这样的房地产资本,还有越秀这样的地方创投资本,前后共有34家机构(包括地方政府),向柔宇提供了超过百亿级人民币的融资额,这个看上去很大的金额,实际上在面板行业,是非常之低的。

 


无论柔宇的技术多领先,能够将屏幕做到多薄(0.01mm)、做到卷曲率多高(1mm),都无法面临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存在于任何的行业:

 

那就是技术研发与量产商用的鸿沟,研发只需要存在于实验室,量产及商用,则完全不一样,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良品率。

 

可惜的是,至今柔宇并没有公开过量产后的良品率数据。

 

要改善良品率,说句直白的话,就是砸钱、拼人,扛技术,这些,柔宇行么?

 

造假之风何时休

 

我们无意对任何中国的科技公司说三道四,也无意对任何行业指指点点,在我们通过公开信息的了解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类似的、披着科技外衣的公司,不断的重复着推出新技术、圈钱、画个商业化大饼的情况,最终,骗了投资者、骗了地方政府,骗了民众的信任,汉芯事件历历在目,同样还是爆出了多次同类事件。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宣布,由该实验室编译组主导研发的国产编程语言“木兰(Mulan)”正式发布。实验室还表示:“木兰”是面向智能物联应用的编程语言,由我国科研人员自主设计、开发和实现,与之配套的编译器与集成开发工具,也由科研团队自主实现。

 

随后,该语言被证实是Python语言的“套壳”产物。“这个软件就是在Python语言外边套了一层壳,还是比较简单的那种,相当于一个接口,连图标都没有改。”

 


2018年8月,“国内自主研发”的红芯浏览器披露融资事件,不过让他登上热搜的,是被爆出涉嫌造假,以谷歌浏览器Chrome内核换皮打造成“自主可控的国产浏览器”。该浏览器Windows版本下载之安装后发现,红芯的浏览器设置、目录结构、安装程序的属性等于谷歌的Chrome如出一辙,甚至还在安装压缩包里发现了Chrome的logo。基本可以断定,红芯浏览器与众多国产浏览器一样,只是给Chrome套了个新壳重装上市。该造假行为,甚至被与国内科研界最大的造假丑闻“汉芯”相提并论,称其为“汉芯二代”。

 

作为一家有产线、能出样、能量产的技术型柔性屏幕厂商家来说,柔宇是有自己核心技术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有技术与能商用、能盈利,是两回事。但柔宇一直宣传自己的技术领先于国内众多厂商,而且建厂成本远远低于国内同类产线的投资成本——这一点至今无法证实柔宇是如何超越行业常识。

 

在柔宇最新一轮融资是中,估值达到60亿美元,将近400亿人民币。从一般投资方对项目的估值模型来看,公司的估值应该与其技术实力和行业地位以及商业远景是息息相关的。

 

与柔宇的估值为样本,维信诺的市值大约为200亿,深天马的市值为347亿人民币,拥有华星光电的TCL科技市值为850亿,京东方市值为1719亿,未上市的上海和辉则不好评估,但是其第六代产线总投资为272亿元人民币。

 

柔宇仅凭一个状态不明的“类六代”产线、没有大规模商用、没有稳定的客户产成品推向市场的情况下,作为一个屏幕厂,扩展到周边电器如智能手机、自拍杆等不同形态产品的厂家,估值就超越了拥有多条真六代线的主流屏幕厂商维信诺及深天马,这是极其不可思议的。

 

假如柔宇的核心技术不具备对其他屏幕厂商的碾压性超越,甚至技术落后于其他屏幕厂商,或者依托该技术的产成品无法实现对其他屏幕厂商的超越,那么,柔宇的这个估值就是个天大的泡沫了。

 

如果柔宇的技术、产成品实现对日韩技术亦步亦趋的国内屏幕厂商的超越,那么,这个估值,是很低很低的,毕竟,他拉开了一个显示面板行业全新的技术流派和市场流派,这个技术突破,对于中国“缺芯(芯片)少魂(操作系统)没脸(屏幕)”技术来说,简直就是中国奇迹。

 

真相如何,我们只能交给市场,如果柔宇选择科创板上市,那么上市要求披露的内容,可比公开可查的媒体信息严格详细得多。

 

去年6月,柔宇做了一次媒体公关,邀请大家去参观了柔宇国际柔性显示基地。在参观后,刘自鸿亲自接待了媒体,并表示“未太多关注外界的质疑”,甚至觉得这对公司发展是一件好事,而自己将会“用产品和市场说话。”

 

究竟是“独角兽”还是“三大骗”?我们一样希望看到,柔宇能拿出真正超越性的技术,和依托该技术的商业化的消费品,只有这样,才不负“天才刘自鸿”这个称号。

 



-END-

本文由财经无忌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