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把书店“拆”了
社交 一起把书店“拆”了 社交 | 2021-03-12 16:09 一起把书店“拆”了 刘润

为什么今天的书店,只卖书行不通了?

我数学系毕业,做过工程师,平常喜欢捣鼓电脑、各种黑科技设备,是你们口中标准的理工男。

今天我们不拆电脑了,当一回文艺青年,拆书店。




 1 

分析书店的商业模式,首先要拆解成本结构。

一本书从作者脑中到消费者手中,这条价值链上有四个的环节:

作者、出版社、印刷厂、书店。   

假如一本书卖100块钱,你猜作者能拿到多少钱?

30?50?

太有想象力了。

一般的作者能拿8%,最多到10%、12%。也就是10块钱左右。

剩下的90块钱,去哪儿了?

被出版社、印刷厂、书店等中间渠道拿走了。

印刷厂拿15%,因为印刷有成本,纸张、封面、工艺。

然后,出版社把书卖给新华书店,6折。当然,议价能力有高低,不一定都是6折。

我们按6折算,新华书店如果原价卖出,那么就能拿40块。

剩下的35块钱,出版社拿走。 

在中国,一本书的平均销量在8000册左右。销量如果到不了4000册,出版社就不会出版。因为4000册大概是盈亏平衡点。如果卖了超过3万册,就是畅销书。

所以,一本书的成本结构,这四刀切下去,拆成了四块:

作者(10%)、印刷厂(15%)、出版社(35%)、书店(40%)。

曾经的新华书店,商业模式特别简单。

原价卖书,售价减去进价,乘以销量,得到收入。收入如果能覆盖租金和人员等成本,它就是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

也就是说,只要销量乘以这40%,能覆盖运营成本,就可以开店了。

那,为什么今天的书店,只卖书行不通了?

因为互联网时代下,成本结构不同了。取代原有书的成本结构有三步。

第1步,出现了当当网,线上打折卖书。

统一库存,没有线下开店的成本。如果按平均7折来卖书,它的毛利就是10%。

如果新华书店把40%的毛利砍成10%,几乎不可能活下去。

当当网、亚马逊的出现,直指线下书店。

第2步,出现了Kindle,卖电子书。

电子阅读器省下了油墨和纸张的成本,运输和库存也省了。一本100元的书,在Kindle上卖19.9元,也有钱赚。

Kindle的出现,直指印刷厂。

第3步,出现了得到,卖专栏课程。

直接和作者联合发行,省去了出版环节。我在得到写“5分钟商学院”专栏,日更发送,连出版都不用了。

得到、喜马拉雅的出现,直指出版社。

于是,这一刀一刀一刀,三刀砍下去,出版社、印刷厂、线下书店的生意,在高效的逻辑之下变得几乎不可行了。

大逻辑不可行,小市场依然存在。

整个业态环境如此,在这个逻辑之下,还要开线下书店,怎么开?




 2 


有好多种开法。因为:

今天我们看到的书店,都是在重新定义书店。

如果把书店狭义地定义为靠卖书的差价来挣钱,今天的书店已经不是这样了。

举三个例子。

第一个,亚马逊的线下书店。

有网友戏称:“逼死不少书店的亚马逊,现在自己开了家店。”

网上卖书20年的亚马逊,2015年起开了线下实体书店,书的售价线上线下一样,还要做成美国全国性连锁书店。

刚才我们讲亚马逊是用打折卖书的方法来干掉线下书店的,现在亚马逊自己开店,定价和网店一样,都卖折扣价,怎么做到盈利呢?

如果按我们前面讲的,7折卖,毛利只剩10%。而一家书店要做到用10%的毛利覆盖成本,只有两个方法:

第一,把销量做得足够大;第二,把成本降到足够低。

所以,为了降低租金成本,亚马逊书店的规模都不大。

那怎么把销量做大?卖什么书就很重要了。

书架上的书,选择和分类依据,都是在亚马逊平台大数据显示下的畅销书。

比如,Amazon.com评论过万的图书、被加入心愿单最多的图书、月度图书、Kindle用户买来3天读完的图书、读者高分(4.8星以上)评价图书等等。

而这也许只有亚马逊能做到。

卖书之外,留了大约1/6的空间展示和售卖电子产品及周边配件,来提高客单价。

店面小租金低,只卖畅销书。亚马逊试图在玩一个效率的游戏。

这是一种尝试,“书+电子产品”这种模式它能做到,因为背后有数据算法的支持,更有效率。

第二个,诚品书店。

2007年,我去过台湾的诚品书店,当时给我的感觉是:

装修很高级,运营有情怀。

诚品的老板说过这么一句话:

20年来,我们开书店不挣钱,是为了情怀,为了大家有书读。

其实,诚品书店本质是一家商业地产公司,老板是一整块拿地的,然后建成购物中心,做商业开发。

漂亮的诚品书店,成为商业中心的引流品。

所以,诚品书店不赚钱,引流给商业中心来赚钱,这是它的商业模式。

在这个一体化系统的商业模式里,书店是一个很好的目的地。

今天很多书店,是诚品书店的行业化延展。

国家有政策,很多商场给书店是免租金的,或者免一部分。商场缺人流,用书店引流,用免租的方式补贴书店运营。

然而,这种“书店+地产”联盟模式现在也遇到了问题。

2020年疫情之下,诚品书店在内的很多家实体书店关门,就是因为商业地产受冲击,连带书店。

那么,还有其他模式吗?




 3 


我们讲第三个,茑屋书店。

2019年,我出了一本书,《新零售》日文版,销量卖到了日本亚马逊的第一名。

出版社邀请我去日本做演讲,就选在了东京的代官山茑屋书店。它被评为全球最美的书店之一。

aa20fc9b412eeb38.jpg

这是我当时演讲的图片,用了一张我完全看不懂的PPT,日文。

演讲结束后,书店的负责人带我参观,借此机会,我也调研了一下茑屋书店,有几点收获,分享给你。

当时我参观完的直观感受是,这个空间非常漂亮,有一种让人沉浸其中的体验,给人舒适感。

从这点上看,首先,茑屋书店依然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目的地。

然后,它是一家书店,但是它卖的东西远不止书,卖咖啡、卖文创、卖绿植、卖家电。整个空间里,还有餐厅、照相器材店等,多重业态搭配组合。

茑屋书店创始人增田宗昭说过:

“传统书店的问题,就在于他们卖书。”

“我要卖的不是书,生活提案才是我认为非卖不可的东西。我希望代官山茑屋书店变成拥有许多生活提案的文化森林。要做到这点,靠网络是行不通的,一定需要实体空间。”

第二点是,茑屋书店重构了书店空间,卖的是生活方式提案。

比如,在料理区域,不仅有学做饭的书,还摆着书上用到的食材、锅碗瓢盆、甚至做饭时推荐你听的音乐,这些都可以购买;

在旅行区,你打开一本《去巴西》的书,书中提到那儿的咖啡特别好喝,你很想尝试,结果一抬头,发现这种咖啡豆,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这样,你有很大几率会买它。

这个区域甚至还有为顾客定制个性化旅游计划的服务。

这,就是生活方式提案。

最关键的一点是,茑屋书店的母公司,CCC,非常强大。

CCC(Culture Convenience Club,文化便利俱乐部,简称CCC)是一家策划公司。策划能力极强。

增田宗昭说:

“我们是企划公司,需要不断挑战,让加盟商愿意付钱买我们的企划。”

从1983年策划了第一家茑屋书店,到现在日本已经有1400家门店,但每一家定位、设计和功能都不一样。其中大部分是加盟的。

CCC负责为每个加盟书店提供策划。这份策划是独家的,而且是根据每个店附近的人流量、用户购买偏好等数据调查分析来设计的。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帮助每家店,从设计之初,就精准定位客户、了解需求,实现智能经营模式。

那,怎么做到的呢?数据从哪儿来?

这些数据的积累,得益于CCC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会员制。它有一套强大的会员系统。

强大到什么程度?

一半的日本人,都是这家公司的会员。

它推出了“T-Card”积分卡服务,不断积累和更新数据网络。

这张卡适用的联盟企业太多了,包括加油站、宅急送、便利店等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50%以上日本人的消费习惯、购买信息都汇聚在这里。

这个全面数据网,又为茑屋书店的策划赋能,为用户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所以说,CCC是一家策划公司,策划能力极强,而这种强大,来源于它背后的核心竞争力是智能数据和算法。

这是茑屋书店成功的关键。

前段时间,上海的茑屋书店开业,邀请我去。

和他们的负责人聊天时,我问一天销售额怎么样?他说每天都特别好,报出一个惊人的数字。

我非常震惊。

怎么可能书店一天卖十几万?一本书才多少钱?

于是他带我接着参观,两层楼的空间,更多的给了茶具、首饰等有艺术价值的商品。

我印象中有一个日本工匠手工制的杯子,只此一个、只此一处可购买。还有一套书,有两张桌子大,限量发行。

原来如此。这些商品,比书的溢价空间可高多了。书店从一个卖标准品的空间,转而卖稀缺品。

这其实也是茑屋书店销售文创产品的观点:

“宁可把一件10万块钱的产品卖给一个人,而不是把1万块钱的产品卖给十个人。”

精准选品,制造稀缺。

所以说,各种各样的公司,都改变了传统书店的商业模式,他们在重新定义书店。




最后的话


从一本书的成本结构,我们拆出了四个环节和三步取代。

得出传统商业模式不可行。

今天很多书店,都在探索新的、独特的商业模式,他们走的路径都不一样。

亚马逊“效率型书店”,我们可以把它拆成:畅销书+电子产品+效率+数据算法。

诚品“地产型书店”,可以拆成:书+引流品+一体化经营。

茑屋“生活方式提案型书店”,拆成:书+空间+生活提案+智能数据。

当然,还可以再往细拆分。拆解到最后,不就是一个场地加许多商品吗?场地可大可小,商品有形的、无形的。

拆解的目的,是打破重构,进行重新定义。

一切商业的起点,都是用户获益,理解用户需求,然后选择可以刺激和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最后通过找到可行的商业模式来赚钱。

回到起点,重新定义,才是创新的开始。

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推荐阅读:

《拆解直播带货》

刘润,“刘润”公众号主理人,互联网转型专家,前微软战略合作总监。任海尔、中远、恒基、百度等多家知名企业战略顾问,他总能将复杂的问题,抽丝剥茧地探寻出商业本质,发布在他的公众号“刘润”(ID:runliu-pub)上。

-END-

本文由刘润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