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唯一需要的生存能力,就是永生的学习
潮品 你唯一需要的生存能力,就是永生的学习 潮品 | 2016-09-20 10:54 你唯一需要的生存能力,就是永生的学习 于海洋

有机体要想存活,他的学习速度必须大于周边环境改变的速度

01


接下来我要讲一个公式。是一个叫Rains行为学家提出的:L>=C


L是learn,C是change。


有机体要想存活,他的学习速度必须大于周边环境改变的速度,即change,不然它根本活不下来。所有的物种都在学习,只是它的学习是非主动性的。


1.jpg


比如说,一个不知春秋的蟪蛄(知了),只能活一个夏天,自身的反应跟不上变化,就会死。


我们人类也是被动的,我们吃地沟油,蔬菜里有重金属,肉里有激素,但是还能活下去,本质上是因为我们身体适应这种东西,这也算是我们的身体有吸收新事物的能力,不然就会死掉,所以艾滋病叫做:获得性免疫综合症,艾滋病不是病,而是让你的免疫系统不能免疫了,让你没有抵抗力了,没有与病毒共同生存的能力,也就是你的改变能力变差了,最后就死掉。


谁的学习能力强,谁就会赢。癌症的原理也是如此,癌细胞的裂变速度超过我们正常的裂变速度,所以正常的都被打败了,我们身体的正常功能丧失,就是会死掉。


这么多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你的学习速度如果小于等于你环境变化速度,就会被灭亡。也许教育已经死了,但是你必须要一直一直一直的学习下去,才能真正的完成生存的使命。


02


马克思在1847年《德意志意识形态》里边写道,被迫式的、有偿性的劳动将被主观积极性的劳动取代。他已经意识到了,人类社会要走向更高的层面,一个乌托邦式的社会,是生产工具极大完善之后,大家发现人人都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


美国的民意测验家提到,人们的工作观,由原来的功利性的,即把工作当成达成目的的某种手段,渐渐地转化成精神性的,就是寻求工作本身内在的价值。


现在的美国,3/4的职业,都是与创造和处理知识相关的,比如会计、计算机、电商非常典型。我打个比方“美团”,它是来处理信息的,因为它不是自己卖东西,是别人卖,它把别人的东西变成一个图片,到自己网上去。然后消费者突然看到,消费者去买的时候,这完全是在处理信息,订单就是信息。


原来的时候是简单劳动,指的是劳动,复杂劳动我们称之为知识性劳动或者技术性劳动,就会变得越来越有价值。如今我们社会最热门的职业,在十年前根本没有。持续的学习将成为我们生存下来主要的理由。


没有持续学习的能力,我们很快就会被这个世界淘汰。


03


第二个灵感来自于我读过的一本书《长尾理论》。这本书里所讲的“集体生产”,在1848那个时代,英国工厂的纺织女工,开采矿石的矿工,原来的生产者是经过专业培训固定的生产,现在生产者变成“长尾”了,一半将由业余者去做。这本书里有一句话,说“专业和业余中间永远有一条界限,但是在未来这条界限会变得越来越模糊”。


2.jpg


我们举几个例子,比如维基百科、知乎、贴吧,是非常典型的生产者长尾,他们的生产非常有价值,但他们的生产都是无偿的,都是主动的,不是被迫的,他们没有任何直接性报酬的,所以他们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原来的货币性经济,我就是直接性有偿劳动,出一份力挣一份钱;现在出现了另一种非货币经济,也可以叫“声誉经济”或者“自尊心经济”,带来的价值是间接的,比如说“公信力”或者“自我成就的满足感”,比如贴吧里那么多人写东西,维基百科、知乎,回答了那么多问题,付钱吗?都不付钱的。从大的经济层面来讲,他们都做了一件非常“值钱”的事情,它只是没有找到变现的方式,并不代表它赚不了钱。所以我们经常说,是要做“值钱的事情”还是“赚钱的事情”。


所以你会发现,由于生产工具的极大丰盛,生产变得极其容易。


美国有个图书网站叫做lulu.com。你只要在上边写书,写完之后,我给你发一个ISBN之类的书号,只要有人买,我就给你85%的版权,我就给你打印,亚马逊很多书就是这样弄的。你一旦买了,他现场彩打,然后寄给你。


第一他没有库存,第二让这个生产变得特别简单。再看看我们中国,出版一本书是多么的难!如果你没有估计好销量的话你是不愿意出书的,需要走很多很多的审批与市场调研。


你会发现中国很多人写东西不是为了直接卖钱,很多人是不追求版权保护的,我写一篇书,我就希望别人看,无偿的看,追求点击量嘛,但是我有个东西要卖,在里边软性的卖。


所以什么是生产行为,什么事销售行为?由于生产工具与形式的便利,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


“声誉经济”你不知道他怎么获益,但是他有收益的其他方式。以前的交换方式非常简单,我给你货,你给我钱,现在是我给你货,是免费的,但是你要看广告!如果版权保护的话,现在微信文章,全是盗版的。因为很多东西都是免费转载的。


我感觉业余者的介入,让很多劳动变得不一样了。


04


学习能力的强弱是如何产生的?


拿我自己的经验,我画了一张图。


3.jpg

学生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人对这个世界强烈的好奇心,也就是强烈的吸收与学习能力,但现实由于资源不均等、智力的正态分布、马太效应等作用,让孩子变成学霸(拥有自我驱动的学习能力),学弱(他人驱动型的学习吸收能力),学渣(抗拒性学习,不吸收,不学习)


成绩好的孩子得到了老师表扬、同学羡慕、家长夸赞,这种心理上的正激励带来正强化,成绩越来越好(自我驱动);而差学生得到的都是批评、嘲笑的负激励,从来带来负强化,成绩越来越差,厌学逃学。


离开学校成人了,学习模式被固化下来,学霸自律,通过持续的自主学习最终跻身精英阶层;学弱在被动驱动下勉强完成学习任务,领导催一下动一下,必须靠压力才能完成工作,构成社会的中间阶层;学渣则完全没有学习能力,压力驱动也不学,这些人基本沦为社会底层。只有极少的学渣逆袭成为精英,但是当下的社会越来越不可能了。



05


如何正确的学习呢?


每天刷朋友圈,看肥皂剧都是不算是学习,重要的学习是深度思考,结构性思维,把一堆零散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智慧,总结出来说:化知为智。


4.jpg


最早的教育是对知识的储存。我们社会和小时候受教育的目的不一样。我们小时候接触的工作价值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脑袋里有有限的知识,可以去刨地,再多一点可以开车,再多一点可以当科学家,100年前,你是否牛逼是根据你的脑容量来决定的。


之后学习的重心成为搬运。现在不一样了,现在获取知识零成本了,获取知识只要搜一下,小孩儿会唐诗三百首不重要,重要的是会搜。有人问爱因斯坦一个重要的公式,说他这个都不会背吗?爱因斯坦说,凡是百科全书能翻到的东西,我都不记。我们不需要一定要记住什么,只要学会找到这些知识就行了,所以如今所有人都不会死记硬背了,而是打开手机,搜索一下,问题就解决了。


而如今最重要的能力是对知识的深加工能力。仅仅会获取知识也是没有竞争力的,每天刷朋友圈,看肥皂剧获取海量的知识你仍然成不了一个很牛逼的人,而是需要你把零散的知识整合再加工,形成新的结构,而创造新的事物。


我在早些年做教育的时候就发现,美国人只教你方法,不教你技术。美国人会教授你住在这个街区,图书馆在这个街区,你应该怎么走。最方便的路是什么,他会教给你如何看图表,第二教你许多处理问题的能力,实际上就是处理信息的能力。我总结出来最重要的教育不是你现在教孩子会什么具体知识的能力,而是教孩子处理知识的能力。


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一个人的学习最需要的是有“结构性思维的能力”。所有的经济学的问题最后都归纳成一个公式,你会发现用公式解决问题,比你每个事情都单独处理要重要太多了。


06


我之前看过一些统计,中国人每年平均读书不超过5本,被称之为“低智社会”,也就是大家没有学习很多东西,我以为这个平均数也是有水分的,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如果你一年可以读20本书,可以超过90%的人,读50本书,可以超越99%的人,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么持续三五年,你的学习能力,与职业能力会比普通人有多大的差异呢!


放眼古今中外,每个领域最成功的人,都只有一个共性:持续学习能力。生活、职场上的成长与竞争,本质上是一个人在持续学习过程中的马拉松。用彼得·圣吉话说就是:也许你唯一的竞争优势,就是具有比别人学习得更快的能力。


-END-

本文由于海洋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