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的“勤奋”,可能会被当作“贪婪”
干货 你以为的“勤奋”,可能会被当作“贪婪” 干货 | 2023-12-12 12:11 你以为的“勤奋”,可能会被当作“贪婪” 刘润

搞清楚文化差异,可能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否则,就会造成各种各样的麻烦。

观点 /刘润 主笔 /景九

责任编辑 / 马俊 版面编辑 / 黄静

这是刘润公众号第2090篇原创文章

我们认为“摇头”表示反对。可在有些国家,“轻轻晃头”表示同意。我们以为拍照没什么。可在有些国家,把别人拍进照片,可能是一种“冒犯”。我们觉得勤奋是美德。但在有些国家,太努力工作,可能是一种“贪婪”。这,就是文化差异。在今天,很多人在谈企业出海,走出去,去寻找新的市场和增长空间。但当你进入一个陌生国家、一个从未了解过的市场时,搞清楚文化差异,可能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否则,就会造成各种各样的麻烦。

怎么说呢?

这样,我先给你讲几个故事吧。

一家没有棋牌室的成都酒店

很多年之前,我在成都认识了一位创业者。

他做地产开发,手里有个酒店项目,交给了一家国际酒店品牌代管。挺好的。

但很快,出现一个问题。怎么回事?

在成都,有很多地方都有棋牌室。于是,他们也和这家公司商量,说咱们是不是也申请一个棋牌室?

申请很快到了美国,美国总部就询问:什么是棋牌室?

他们就解释,棋牌室是当地人打麻将的地方。那什么是麻将?嗯,是当地的一种棋牌类游戏,由一张张印有图案的小长方块组成……

这么回事。可这种游戏,看上去很像赌博啊,他们赌钱吗?有牌照吗?当地政策怎么说?

这样的问答,持续了好几轮。总之是研究了好长一段时间,最后美国决定,算了,不要开这个棋牌室了。

故事讲到这,你会不会觉得有点无奈,很难沟通?

但如果从酒店品牌的角度出发,你又发现这是个两难的境地。

一方面,如果把决策权放在总部,就会有全世界各种各样不同习俗不同文化的需求,来找总部申请。

今天是中国人,明天是印度人,后天是阿拉伯人。总部怎么办?总部也不了解,没能力做判断。

但另一方面,如果把决策权下放到当地,可以吗?也不太行。出了问题怎么办?一旦产品在当地出了问题,伤害的可是整个品牌。

所以,你会看到很多跨国公司的决策流程,冗长复杂。

但背后,其实是一定程度的取舍,是保证经营安全而规避风险的选择。

即使这样看起来,有点滑稽。但请别笑。因为他们“进来”遇到的问题,我们“出去”可能也会遇到。

我再举个例子。

换来换去的总经理

另一个故事的主角,是某个欧美跨国公司。他们的中国区总经理任期,非常短。几乎一两年就要一换。

一开始,总经理是中国香港人、中国台湾人。接着,是中国大陆人,到最后又成了美国人,欧洲人……

为什么要换了又换,这么麻烦?说到底,还是文化的问题。

比如,公司脱胎于欧美社会环境的企业文化,在中国会被认为是“傲慢”。

又比如,很多中国总经理,会更习惯于从上层关系入手开展业务,不符合欧美公司的价值观。有次,为了获得更多集采订单,总经理建议公司适当降低产品售价,但最终也被公司总部驳回。

就这样,总经理的位子,越来越难坐。除了面对以上种种问题,一方面,他需要向总部不断说明中国市场的潜力;另一方面,他还需要向中国不断保证,公司在中国区发展深耕的决心。

到最后,一位欧洲人来做了总经理。这就让公司的业务更难进行下去了:中国这么一个独特的市场,让欧洲人做总经理,怎么能把生意做好呢?

这,就是另一个两难的境地。为了业务开展方便,公司想要组建本土的团队进行管理。但本土团队,又会带来更多的问题,更多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

你可能会觉得,这样的变化,实在是惊心动魄。但当你去出海,去寻找人才的时候,你可能也会遇到同样惊心动魄的局面。

比如,下边这家企业。

被告上法庭的中国企业

有家中国企业,筹集了不少资金和资源,收购了一家欧洲公司,并承诺:按照自己的逻辑做,就好。你们的品牌,我们的市场,真是天作之合。

我们是来帮忙的,不是来添乱的。

于是,欧洲品牌很高兴,中国企业也很高兴。

但好景不长。过了一段时间,中国企业的董事长正好去欧洲出差,于是就请欧洲的管理层约见他们的高管,说咱们见见面。

但很不巧,那是个周六。周六就周六吧,董事长只有周六有空。

没想到的是,欧洲的管理层接到安排之后,反馈说:对不起,我们周末放假没时间,不赶巧,还是下次吧。

中国企业就有点震惊:啊?董事长百忙之中抽出空来,你们说不见就不见吗?

双方的不同文化,开始碰撞。

这,只是导火索。后来,中国企业派人去考察,越看越不对:你们这样怎么行呢?要不改改?不行,不改。

不改?那我让中国团队来接管。或者整个运营中心,直接搬到中国来吧。

这下坏了。欧洲员工反应特别激烈,开始不断地辞职,并且把中国企业告上了法庭:你违反了收购约定!

这件事,给了这家中国企业一个特别深刻的教训:学会和看上去不如我们“勤奋”,但能做出好东西的团队合作。

想要出海,看明白当地的文化很重要

到了今天,“企业出海”这件事,走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货出人不出”,“聚焦欧美”,到了现在打造长期品牌、走遍亚非拉。企业出海,被很多人寄予更多厚望,被认为是远离内卷,拥抱增量新市场的一剂“灵丹妙药”。

但,真的有那么容易吗?

EqualOcean黄渊普老师就曾经提到过:

我有两个对比很强烈的感受: 一是大家对搞[新出海]的热情非常高,二是海外市场没很多人想的那么性感。

中美两国是全球唯二的超级统一大市场,在接下来数十年依然是最好的市场;其它国家市场,绝大多数很贫瘠,远没有想象中美好。尤其是这两年,全球范围过得好的国家并不多。

所以,当有企业家刚接触出海全球化的时候,他们经常会建议对方先花半年,去海外的目标市场实地走走。

因为,要对当地建立一个基本的认知。这里的基本认知,就包括文化之间的差异,而理解当地文化,理解文化的差异,也可能就是你要走出的第一步。

由于成长、生活的环境不同,很多当地的文化,是我们很难理解的。

比如,把“勤奋”看作是“贪婪”。

在有些国家的文化里,他们会认为,你花太多时间勤奋工作,加班,可能是想要多挣钱。

但你为什么对钱,那么渴望呢?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呢?你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在家庭上,在业余爱好上,甚至在宗教信仰上。

不要太“贪婪”。

好吧。我第一次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深受震撼。在我的印象里,勤劳,一直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但怎么也没想到,在某些地方的文化里,它会约等于“贪婪”。

或许,他们眼中的“勤奋”,指的是无效加班。或许,他们眼中的“勤奋”,是无视生活。又或许,他们在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上边,其实也很勤奋。

但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依然让人不得不敬畏。

又比如,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某家在东南亚的金融公司,就曾经遇到过一个问题:在东南亚,人们讲话的方式会非常婉转,而与之相比,中国人讲话就显得特别直接。所以在沟通的时候,会有很多困难。

那怎么办呢?拥抱当地。一点一点适应,一点一点发展。不断努力下,到后来,这家公司大约有80%的员工,都是本地人,大约70%的成交资金,都来自当地机构,用户超过千万。

所以,你看。不是我来“改变你”,而是我来“融入你”。

跨境电商的红利,供需关系的不平衡,可能正在慢慢减少。

那怎么抓住更多机会,真正把红利变成利润呢?

或许,你需要坐下来,认真思考“走出去”这件事,怎么做好专业化、品牌化、本土化。

而在这之中,特别重要的一件事,可能就是正视文化差异,不要仅凭自己本国的经验,来主观推测海外市场。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给你带来一点启发。也祝愿你能在全球的商业舞台上,大放异彩。

祝福。

全球化浪潮中蕴藏着哪些新的产业趋势?新能源时代下的超级石油大国如何“大象转身”、 “沙特2030愿景计划” 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新机会?

2024年1月20-28日,进化的力量·问道全球「中东游学」即将启程!前往沙特与阿联酋两国三城(吉达、阿布扎比、迪拜),参访沙特阿美、迪拜控股集团、华为、纽顿汽车、iMlie、拜托拜托、名创优品等头部企业,多场专属私享会与当地企业家深度交流“企业出海”的成败经验。

让我们一起走访中东市场,走进中东企业,探察营商环境,汲取经验。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参考资料:

2024年展望:中国企业「新出海」战略框架该如何绘制? 

EqualOcean黄渊普:中国公司搞出海全球化,要做好先亏三年的心理准备

-END-

本文由刘润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