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在消失,企业在分化,你往哪边走?
看点 中产在消失,企业在分化,你往哪边走? 看点 | 2024-02-23 09:07 中产在消失,企业在分化,你往哪边走? 刘润

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观点 / 刘润 主笔 / 付帅

编辑 / 二蔓 版面 / 黄静

这是刘润公众号第2165篇原创文章

在1998年的贺岁片《甲方乙方》里,有句台词,被人们念叨至今。

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如今,2023年也过去了,会有人怀念它吗?

估计很少。

因为在这个年份里,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让人担心的消息。被裁的员工,艰难的创业者,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等等等等。

但其实,2023年,还是出现了不少让人振奋的消息。比如不再是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新冠疫情,商业首飞成功的国产大飞机C919,以13908.2亿斤的成绩再创历史新高的粮食产量。只不过,这些消息的声量,总是很小。

你能感受到,我们身边的信息,在不断分化。我们只关注那些我们想要关注的信息,哪怕它们偏向负面、带来悲观。

可是,正在分化的,又何止是信息。

还有消费。还有企业。

一边,是拼多多的“低价征服世界”。另一边,是奢侈品的“越涨越卖、越卖越涨”。一边,是一些企业应声倒下。另一边,是不少企业顺势而起。

看上去,这些分化错综复杂,甚至自相矛盾。可是,它们却又实实在在地发生着。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和你分享一个观点:我们正在经历一场M型的消费偏好分化,和K型的企业发展分化。

什么意思?

M型消费分化:高收入者通胀,中低收入者通缩

在正式的内容分享之前,我想先给你看2个数据:

1)截止到2020年6月,蜜雪冰城全球门店数量突破一万家,成为第一家门店数量过万的茶饮企业而到今天,这个数字又翻了几番。可以说,在当前的奶茶领域,10元以下蜜雪冰城无对手

2)以奢侈品销售为主的北京SKP,2023年的销售额为265亿元人民币,连续多年蝉联国内商场的销售额冠军

一方面,便宜商品的消费者基数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高价奢侈品整体也卖的越来越好。而相对应的,那些价格居中的商品变得越来越少,因为消费人群都被前两者分走了。

由此可见,整个社会不是在单纯的消费降级,也不是单纯的消费升级,而是消费在分级这种消费偏好的分化,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M型消费分化

为什么叫M型消费?就是因为大家的消费偏好越来越极化,要不买便宜商品,经济实惠;要不买高端商品,高质保值。而那些价格居中的商品,就像字母“M”中间的那一个小尖尖,孤零零的,左右为难。

M型消费,对应的就是日本学者大前研一所提出的“M型社会”——一个中等收入群体逐渐消失的社会。而那些消失的中等收入群体,他们原本属于社会中坚力量,在社会中的分布最为广泛,也是原本那些价格居中商品的消费主力。

之所以会出现“M型社会”,就是因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部分中等收入群体通过自身努力、时代机遇等因素,实现了生活质量的改善;但还有一部分人,却因为降薪、失业等等因素不堪重负,不复往日的荣光。

最终,“M型社会”导致了“M型消费”,也衍生了近两年愈发流行的一个观点:高收入者通胀,中低收入者通缩或者更直白一点,像许多人在网上所粗暴概括的:富人通胀,穷人通缩

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这样?

通缩简单理解就是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增强,钱更值钱了。

不少人可能会想,这难道不是好事吗?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钱之所以更值钱,是因为社会的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的总供给,换句话说,这是一个“买方市场”。

为什么呢?当商品供给远大于需求的时候,很多以往价格还算坚挺的商品就不得不降价出售,甚至“一天一降”。面对这种情况,理性的消费者就会想:说不定明天还能降降价,到时候我花同样的钱还能买的更多。

当上面这种想法成为大家的共识之后,消费者就会对潜在的各类消费需求越来越谨慎,买的东西也越来越少,最终导致了整个社会的总需求严重不足;东西卖不出去,生产商品的企业也会因此亏损、倒闭,企业员工降薪、失业。

钱确实更值钱了,但消费者也把钱包抓的越来越紧了。

在这样的环境下,哪类人群受影响最大呢?是中低收入人群。

这,就是所谓的中低收入者通缩”。

面对这种情况,那些可能已经处于降薪、失业的消费者又会进一步捂紧钱包,尽量去买那些便宜实惠的商品,由此就形成了“M型消费”左侧便宜的一极。

那么,通胀呢?

和通缩相反,关于通胀,简单理解就是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减弱,钱不值钱了。

不同于主要靠工资赚钱的大多数人,少数高收入人群还能依靠资本增值来增加财富,通俗来用钱生钱

怎么理解呢?

当经济增长变缓时,一国央行(中国的央行是中国人民银行)往往会通过降低基准利率、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来向市场大量“印钞”,进而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面对这些“便宜钱”,居民、企业就会更有动力去进行贷款,用于消费和生产,从而刺激经济的增长。

由于自身信誉和资产的背书,高收入群体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能力要远胜于普通人。此时,借由超越普通人的信贷资质和能力,部分高收入人群也会拿到更多被创造出来的通货(也就是钱)。但随着钞票的增发,这些钱的购买力也会被稀释,也就是钱不值钱了。

换句话说,手里的钱越多,货币的购买力就被稀释的越厉害。

这,就是所谓的“高收入者通胀”。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不少人会把大量的钱投入到资产购买上,比如买豪宅、买奢侈品等等,而这种抱团炒作会进一步推高这些资产的价值,从而进行一定的资产保值,由此就构成了“M型消费”右侧昂贵的一极。

看到这里,估计很多人会抱怨:我也不想被裁员啊,我也不想失业啊,我也不想去M的左侧啊,这是我能控制的吗?

没错,对于普通人来说,外在的经济环境无法左右,很多事情自己无法控制。但是,这不代表你就完全没有主动性、完全无法作为

在2023年尾,有个所谓的“2023年最佳投资段子”在网上广为流传:

“我有两个朋友,在2023年年初,一个卖了房子炒股,到年底亏了50%,不过发现剩余的钱足够把自己卖掉的房子再买回来;另一个卖了股票买了房,也亏了50%,结果发现现在卖了房,也能把之前的股票买回来。”

看似是笑话,但对千千万万的故事原型来说,却是真实的生活血泪。

但这个故事也能给许多普通人一些警醒:在这个日益复杂的时代,要时刻提醒自己在冒险和求稳中做好平衡。如果能合理做好家庭资产负债表规划,做好房子、股票、基金、债券、保险、现金、甚至子女教育等等家庭资产-负债的合理安排,那么,即使外界经济环境出现各种意料之外的变化,你的内心也能更有底气一些,而不至于手足无措。

K型企业分化:能者上、劣者下

经济的分化、消费的分级,几乎会影响到这个社会上的所有人,同样也会把诸多企业推到一个巨大的变化上。最终,有些企业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变得越来越好;而有些企业则逐渐没落甚至消失。

企业的这种能者上、劣者下的分化,同样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K型企业分化

在整体经济欣欣向荣的时候,只要企业的经营不至于一塌糊涂,那大概率不至于倒闭关门。此时,多数企业都能在市场上存活,区别无非是赚多赚少。

而一旦经济形势变得没有那么好,情况就会大不一样。此时的市场会化身为一台“筛选器”,会筛掉那些经营能力较差、产品没有竞争力的企业;而留下来的,则可能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如果仔细盘点那些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活下来、甚至越活越好的企业,会发现它们基本属于3类企业:引领者、等风者和追随者

什么叫引领者?就是那种生产出极度热销的产品、改变整个行业格局的企业。

比如苹果公司

截止到2023年,全球80亿人口中,移动互联网用户人数已经将近50亿。之所以能有今天这种盛况,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苹果,归因于2007年iPhone的发布

在iPhone发布之前,全球手机市场是什么样的呢?

那个时候,市场上充斥着各种不可编程的纯通信设备,可以简单理解为主要用来打电话、发短信,只能用手机自带的一些程序。

后来,HTC、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等公司开始推出了触摸屏手机,并为开发者提供了编程平台。

到这一步,你是不是觉得:这好像已经和现在的智能手机非常像了?

并不是。当时的所谓“智能手机”有着太多问题:

比如,触摸屏多为电阻屏,而非现在广泛使用的电容屏,上手体验感极差;

比如,各家手机厂商都有编程平台,APP开发非常碎片化,很多应用也都不尽如人意;

再比如,普遍都在使用3G网络,缺乏面向新时代的重量级应用:

……

而iPhone的出现解决了上述问题,重新定义了手机,并推动了全球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正因如此,“iPhone时刻”成了大家现在对一款新产品的最大褒奖,代表着对它的极大认可与期望。

而等风者,就是那种不断深耕自己的领域、把擅长的事情做精做深,最后等来时代机遇的企业。

比如优衣库

1972年,大学毕业不久、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柳井正,不得不回家接手父亲的小服装店。就这样一直干到了1984年。

1984年的日本,经济烈火烹油,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大量的日本国民沉浸在财富的海洋中。

但柳井正做了什么?他在那一年放弃了价格昂贵的西服业务,转身在广岛市中心开设了一家主打高性价比、基本款、高技术含量面料的店铺——世界上第一家优衣库,就这么诞生了。

不久之后,日本开始了所谓“失去的二十年”,国内经济严重下滑,大量公司倒闭关门,众多普通消费者开始精打细算,从之前的追求名牌、奢侈品逐渐转变为追求高性价比、高质量。

这正是优衣库的看家本领。优衣库就此开始走向成功,柳井正也开始多次登上“日本首富”的宝座。

现在的人们经常会提到一个词:泼天富贵仿佛自己差的就是一次运气、一个机遇,只要机遇到来,自己也能享受到“泼天富贵”。

但是,这可能吗?如果没有在自己领域内长时间的深耕、创新,即使“泼天富贵”来到你身边,你凭什么保证能接住它?即使接住了,又凭什么让这份富贵持续留在你身边?

至于追随者,就是以模仿起家,但能敏锐把握市场风向,并对产品进行针对性优化的企业。

其实这条路是被国内企业验证最多的一条路。比如淘宝是eBay在中国的复制,支付宝是PayPal在中国的翻版,腾讯QQ的早期雏形OICQ直接模仿了ICQ……

但是,这些中国企业察觉到了国内用户的需求痛点,进而大刀阔斧对其进行了本土化改造

比如eBay,它当年靠收购易趣进驻中国,其盈利模式是向卖家收取商品展示费、交易佣金、支付佣金等与交易相关的费用。但当时的中国,电商刚刚出现萌芽,很多商家并不熟悉这套玩法;而且eBay对卖家收费过高,且不是按“效果”收费。

相比之下,淘宝主要收取广告费,卖家在淘宝开店是不收费的,这就极大降低了商家开店的门槛。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也使得不少中国企业实现了对模仿对象的“弯道超车”。

不过,在现实世界中,引领者、等风者和追随者,其实并没有那么明确的界限,出于当下或者未来的商业考量,它们也会相互转换。

引领者强如苹果,目前一些产品的功能设计也会模仿跟随其他电子硬件厂商;等风者强如优衣库,也在持续不断地进行创新研发,并在科技面料领域成为引领者;追随者如阿里,也会大量投入资源去进行研发,从而让自己引领科技的发展。

但在公司发展的初期,企业往往还是需要考虑自己的优势、特点和禀赋,选择从其中一个角度切入,这是更实际的做法。

过去这几年,许多人或多或少已经感受到了分化的趋势和力量。

参考美欧日的发展历史,再结合我们当前的发展趋势,在未来,这种分化,也许还会持续地进行下去。至于这个分化趋势会持续多长时间,无人知晓。

既然躲不掉,那就要勇敢直面。

从普通个体的角度来讲,在M型的消费社会中,要合理评估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勇气,学会持续地自我成长,同时谨慎做好家庭资产负债表规划,一方面要尽量确保自己能够维持现状,另一方面也要全力做好向上跃升的准备。

从企业经营者的角度来讲,在K型的企业分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自己的优势、特点和禀赋,准确找好自己的定位——引领者、等风者,还是追随者尽量让自己走得更快、变得更强。

老子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分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准备。

祝你,在日益加剧的分化中,寻找到向上的机会。

祝你,在大风大浪中,寻找到自己的灿烂阳光。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参考资料:

1、“10元以下无对手”:蜜雪冰城门店过万家,成第一家门店数量过万的茶企 

2、年销售265亿!北京SKP再次蝉联中国“店王” 

3、全球移动上网人数破46亿!还有6亿人在用“诺基亚”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推荐阅读: 

《在战略执行中,要务虚,也要务实。》

《如何清晰表达观点?》

-END-

本文由刘润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