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利消失之前,你还可以做一件事
行业 在红利消失之前,你还可以做一件事 行业 | 2024-04-12 11:56 在红利消失之前,你还可以做一件事 刘润

这或许是旧时代的落幕,新时代的开启。

前段时间,我看到了这么2条新闻

  • 2024年一季度,全国TOP100房企,实现销售额7792.4亿元。而在2021年,这个数字是27117亿元。下降超过三分之二。

  • 3月25日,《2024胡润全球富豪榜》发布,黄仁勋位列榜单26位。当天,英伟达市值达到2.3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三。

TOP100房企,基本属于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一批房企。它们的销售近况,折射了房地产行业当前的整体困局。

英伟达,占据了全球GPU市场超过90%份额的“算力军火商”。它在股价上的突飞猛进,是本轮AI浪潮的缩影。

不少人会感慨,这或许是旧时代的落幕,新时代的开启。

可是,感慨过后呢?

毕竟,我们绝大部分人,光是想要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已经拼尽全力了,哪里还有多余的时间,去操心这些大企业呢?

没错,我是关心房价,关心我买的房子会不会烂尾。可是,除此之外,那些房企活得怎么样,我似乎并不关心。

同样,我是有些担心AI可能对自己工作的取代,但是,除非我买了英伟达的股票,否则,它市值有多高,我也没多在意。

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这些行业、公司的生死更替?

这么想,当然没错。不过,如果换一个思考角度,或许,它们的教训和经验,真的能让你有所启发。

比如,我想要分享的:红利和复利。

估计很多人有点懵。为什么会忽然提到红利和复利?

别急,让我慢慢讲。

从哪儿开始呢?或许,可以先从多数人都关心的房地产行业,开始讲起。

那些早年在体制内工作过的读者,应该对一个词并不陌生——福利分房。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它有个典型特点: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要单位给房。

没错,在那个时候,房子可不是一种市场化的商品。什么时候能住上、能住多大平米、住在哪儿……这些问题,你大概率说了不算。

之后,随着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和1998年的房地产改革,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开始迈入了市场化阶段。

不过,你想想看,这个时候,有住房需求的人,那可是“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可另一头呢,市场的供给却远远无法满足这些需求。

此时的房地产市场,供需严重失衡。这个时候,谁能多拿地、多盖楼,谁就能获得显著的超额收益。这个超额收益,被称为红利。而获得超额收益的机会窗口期,也被称为红利期。

不过,既然有超额收益的存在,那就免不了有竞争对手眼红。于是,玩家越来越多。

最终,原本失衡的供需,开始逐渐恢复了平衡。曾经的红利,开始逐渐消失。

没错,这就是今天诸多房企面临的现状:新房,越来越难卖了。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固然有很多,比如,政策、人口、经济预期……不过,供需状况的转变,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特别是在一些三四五线城市,住房供给过剩的情况尤为明显。如果你去一些低线城市转一转,就会发现,不少地方有着大量已交付但没人居住的新房。

“5万块,在鹤岗买套房”。类似的新闻,似乎越来越不稀奇了。

难道,那些房企没看到这样的趋势吗?

一些房企肯定是看到了。不过,多数房企,比如恒大,依然保持着红利期内的惯性,源源不断将资源投入到融资拿地、新房建设上面。

结果呢,销售额过千亿的房企数量,从2021年的43家,变成了2022年的20家,再到2023年的16家。至于规模较小的房企,则更是死伤无数。

然而,在另一个行业的一家公司身上,我却看到了完全相反的做法。

没错,我说的就是英伟达。

AI的爆发,是英伟达这些GPU厂商的一个超级红利期。不过,即使没有AI这一波“泼天富贵”,英伟达也能“小富即安”。

因为,在英伟达过往20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牢牢把握住了另外一个红利期:电子游戏行业的持续成长。

根据市场调研公司Newzoo的测算,截止到2022年,全球共有32亿游戏玩家。

什么概念呢?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都在玩电子游戏。而且,虽然手游玩家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电脑端玩家依然占据着半壁江山。

那么,请问,在电脑端玩游戏,最重要的硬件装备是什么?

答案是GPU,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显卡。没有它,游戏画面根本都无法进行渲染。

那么,再请问,哪家公司的显卡最受欢迎?

当然是英伟达。

作为GPU市场一哥,英伟达多年来一直在更新自己的消费级GPU硬件。比如,英伟达最近几年接连推出的GeForce RTX 30、40系列显卡,都是游戏玩家眼里堪比黄金的存在。

到这里为止,这还只是一个稀松平常的商业故事:不断投资自己的主营业务,保持自己在红利期内的优势。

这很稀奇吗?大多数企业,不是都在这么干吗?

说的没错。

不过,英伟达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还干了另外一件事:在10多年前,投入大量资源,研发当时完全看不到前景的CUDA软件平台。

这个业务,当时没人看好。毕竟,一不赚钱,二还烧钱。

当然,今天的我们都知道了,“CUDA软件平台+GPU硬件”的组合,让英伟达在AI时代甩开了诸多曾经的强敌,吃到了AI这波更大的红利。

看起来,是造化弄人?毕竟,10多年前,在那些“沉醉”于红利期中的企业、投资人看来,英伟达搞CUDA,纯属不务正业。

可事实上呢,未来对算力的需求,其实已经算是明牌。相比于那些在红利期吃老本的竞争对手们,英伟达无非是抢先干了这么一件事:

在红利期,建立起复利循环。

什么意思?

红利,很多时候是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事。而且,一旦出现这样的机会,也往往会在短时间内涌入大量的参与者。

随着竞争加剧,红利窗口期越来越短,红利消失的越来越快。

怎么办?

最好的办法,就是一旦抓住红利,就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窗口。

怎么利用?不仅要谨慎“挥霍”红利期赚取的资源,相反,还要尽量将它作为原始积累,重新进行投入。之后,不断重复这个过程,以换取未来持续不断的收益。

这个过程,特别像“滚雪球”:一个雪球从山顶滚下,刚开始时很小,但随着它不断滚动,它会吸附更多的雪,之后继续滚动,变得越来越大,最终成为一个巨大的雪球。

而这种“滚雪球”,就是我们常说的:复利。而启动复利的关键,就在于把之前获得的收益,连同本金一起,不断投入到接下来的投资中。

或者,我们也可以用一个著名的“鸡汤”段子,来直观感受一下复利的威力:

假设,你的初始能力水平值是1,那么,根据你未来一年内努力与否,理论上会出现2种情形:

  • 情形1:你每天维持原状,原地踏步。那么,一年之后,你的水平值是:1×(1+0)^365=1。

  • 情形2:你每天学习一点点,进步1%,一年以后,你的水平值是:1×(1+0.01)^365=37.78。

情形2就是一个典型的“复利”情况。它意味着:如果每天投入1%的努力“利息”,不断利滚利,那么,1年之后,能力就会变为年初的37.78倍。

顺着这个思路,如果我们对复利公式进行拆分,还能得到一个启示:

在投入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每天持续投入的资源越多,复利效应越明显。毕竟,相比1×(1+0.01)^365=37.78的惊人结果,1×(1+0.02)^365=1377.41则更加夸张。

到这里,或许你就明白了,为什么爱因斯坦会把复利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了

当然,上面这些情形,也太过理想化了。要是真能实现,人类估计早就移民火星了。不过,它蕴含的数学道理,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那么,什么时候,企业适合建立起自己的复利循环?

红利期,是一个好的选择。

相比那些早已过了红利期的企业,处于红利期的企业,具有突出的市场优势和资源。此时,投入越多,增长越快。

一旦错过了红利期,这些企业的时间、资源都将不再占优。比如那些面对淘宝、京东等电商的冲击,依然迟迟没有转型的线下商超企业。此时再想掉头,建立复利循环,难度就要大多了。

说到这,可能会有人好奇:那些房地产企业,不是也都在投入大量资金,不断扩张拿地吗?这种做法,难道不属于建立复利循环吗?这和英伟达投资CUDA,有区别吗?

区别大了去了。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一直处在房地产和土地的增值周期当中。这种上升的惯性,让很多人产生了一种错觉:房地产市场,只涨不跌、只升不降。

不过,这两年的现实,应该给了很多人冰冷的一巴掌:原来,土地、房产的价格,是会下跌的。

可是,如果复利是“滚雪球”的话,你能想象,在一个长长的雪道上面,雪球会越滚越小吗?

没错,复利的核心,在于持续正向的指数增长。所以,房企的投资拿地,根本不属于建立复利循环。

那么,英伟达呢?

最初的CUDA,确实少有人问津。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用户发现:这玩意儿有用啊!

为什么?GPU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提供大算力。比如,新药研发初期,往往需要对上百万种药物模型进行筛选。而GPU,可以加速整个计算机筛选过程。

不过,早先的GPU有个问题:GPU作为一个硬件,用户很难在上面重写程序进行二次开发。无法定制化,那就很难用,效率也不高。

怎么形容这种感觉呢?就像,你的同事都坐在人体工学椅上办公,而你,搬了个小板凳,在上面啪啪打字。

你也不是不能工作,但是效率,是不是有点低啊?

而CUDA,就是在解决这个问题:让用户更方便的在GPU上编写程序,增强它的通用性和易用性。

最关键的是,CUDA只绑定英伟达的GPU,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这是它能取得今日地位的关键。

结果呢,因为CUDA的易用性,使用英伟达GPU的用户就越来越多;用户越多,英伟达就能获得更多的反馈数据改进CUDA,让它更好用;更好用之后,又能吸引更多的用户……

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持续正向的增强回路。而这个增强回路,随着AI浪潮的到来,又被进一步加强。

这正是英伟达投资CUDA,和房企拿地的根本区别:对前沿科技的投资,具有正向的累积效应。

那么,除了科技之外,还有什么能建立起复利循环的东西吗?

当然有。能带来持续正向指数增长的事物,都能建立复利循环。

比如,品牌。

经常刷抖音的人,多多少少都会关注一些“抖品牌”。说是“品牌”,其实,绝大部分抖品牌,不过是吃了抖音的流量红利,借势通过直播卖货迅速起量。

结果呢?它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消失和出现一样迅速。

不过,也有少数抖品牌,在它们最如日中天的时候,它们拿出了相当一部分利润和资源,来发展自己的品牌。

因为,它们不甘于只吃一波流量红利。毕竟,平台的流量,终有一天会消失;而自己的品牌,只要做起来,就能持续带来收益。

我猜,即使你不关注NBA和篮球这项运动,大概率也对这3个球员的名字不陌生:

“飞人”乔丹、“大鲨鱼”奥尼尔、“小皇帝”勒布朗·詹姆斯。

他们有个共同点:利用自己在球员巅峰时期的收入、影响力,进行了广泛的投资。

比如,奥尼尔就把自己在球员时期的相当一部分收入,用来创立了自己的球鞋品牌,还购买了100万股谷歌的原始股份。特别是后者,如今已经为他赚取了数亿美元。

曾经的篮球明星,转身变成了成功的商人。靠的,就是在自己叱咤篮坛的红利期内,把收入、影响力,投入到那些未来能持续带来回报的资产上,建立起自己的复利循环。

毕竟,一但退役,手停口停。可是,自己所建立的品牌、积累的口碑、参股的高成长性科技公司,却能持续为自己带来复利收益。

反观不少的篮球明星,虽说球员时期收入可观,但由于过分挥霍,导致退役之后,生活迎来了不小的落差。

这给我们每个人都提了个醒:红利期纵然诱人,可终究不可持续。那么,不妨在身处红利期的时候,建立复利循环,投资那些能带来持续正向增长的事物,比如品牌、前沿技术、工作能力、个人视野……

希望你,不沉湎于曾经的成功,不挥霍过往的成就。

祝愿你,持续积累,投资未来。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END-

本文由刘润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