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刻意看衰“豆瓣时间”不如说是消费主义狂潮下的文学正在遭遇困局
潮品 与其说刻意看衰“豆瓣时间”不如说是消费主义狂潮下的文学正在遭遇困局 潮品 | 2017-03-15 15:54 与其说刻意看衰“豆瓣时间”不如说是消费主义狂潮下的文学正在遭遇困局 Johnny

用户对豆瓣时间所持的异议是单纯地出于对其推出的首期内容的不认同,还是在消费主义时代下,用户对文学本身渐渐丧失了兴趣呢?

  一鸣创业笔记(zxqdgg)栏目:观点第二期:摘要:用户对豆瓣时间所持的异议是单纯地出于对其推出的首期内容的不认同,还是在消费主义时代下,用户对文学本身渐渐丧失了兴趣?

  

  楔子

  

  豆瓣自去年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之后便火了,其实说火有点尴尬,好像豆瓣拥有1.5亿注册用户体量的产品竟然还要借助别人来火一把。豆瓣遭遇瓶颈不是新鲜事,表现出来的结果无非就是用户流失、月活跃度降低,这个连创始人杨勃都已经承认了。从11年豆瓣错过移动互联网的第一波红利之后,这个文艺青年的专属产品便开始走向了下坡路。


timg.jpg

  

  当然在困局之下的豆瓣自救也很积极,先后上线豆瓣商店和豆瓣购票服务;随后又推出豆瓣 FM Pro、豆瓣东西以及成立飞船影业等等。但比较遗憾的是好像并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在Talkingdata的应用排名中,所有豆瓣的相关产品几乎全部下跌,如果对于一个平台性的产品而言,还有什么是比用户流失更为严重的事情,应该就是产品的消亡了。

  

  豆瓣显然变得非常焦灼,其似乎认为内容变现是挽回用户活跃度的唯一途径,在这条路上走的坎坷而又积极。在3月7日,豆瓣又推出了一款叫做“豆瓣时间”的付费产品,成为豆瓣在内容变现领域里的再度试水。

  

  存在异议的豆瓣时间

  

  根据豆瓣官方的介绍,这款产品是豆瓣时间是豆瓣推出的内容付费产品,是通过甄选用户最渴念的内容领域,邀请学界名家、青年新秀、行业达人,而推出的精心制作的付费专栏。其推出的首个付费主题是“醒来——北岛和朋友们的诗歌课”,共102期,收费128元,是由北岛本人亲自策划、编选并邀请16位诗人和译者朋友共同打造的“诗歌课”。


  ChMkJ1jCXRSIFPaVAABoyUO-FlgAAaohwH72DcAAGjh451.jpg


  打开北岛的这个专栏,豆瓣特有的文艺气息就扑面而来了,仿佛又回到分外久违的场景:骑着自行车背着单肩包在弄堂里急速穿梭,在明亮的阳光下,好像路的尽头便站着思念的女童鞋。那个时候我们背诗写文章谈论文学,牵手压马路激扬人生,生活纯粹多么畅快,美妙甜蜜地像入了梦乡一样。

  

  但俗世来临了,生活变得喧嚣了,生命的重心似乎慢慢转移了。“未发生过的事情是如此突然/我永远停留在那里/什么都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我。”北岛用这首《孤独》阐述这第一个专栏缘何建立,仿佛诗歌潜行中会成为这样的一种力量:伟大的诗歌如同精神裂变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其隆隆回声透过岁月迷雾够到我们。

  

  但真正的现实是如此吗?豆瓣所甄选出来的内容是不是用户最渴念的?最渴念的内容究竟会有多大的受众人群?而北岛诗人这第一期的专栏又能否像伟大的诗歌那样,透过岁月迷雾够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为之付费呢?

  

  根据部分豆友的反馈,128元的价格并不贵,并且承认北岛诗歌课的强大卡司。但是对于内容的价值性深深存疑,因此很多处于观望状态。还有些用户表示无明显价值,建议放弃付费改读书本。甚至有自媒体直接表示:这是一款失败的收费产品——它既缺乏“课堂”应有的现场感,难令用户有所收获,也缺乏知识付费所必须的“实用价值”。

  

  当然存在“争议”并不能说明“豆瓣时间”是款失败的产品,但是异议的声音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它不被一部分群体所认同。那么为什么他们会认为“豆瓣时间”缺乏价值呢?是单纯地出于对其首期内容的不认同,还是在消费主义时代下大家对文学本身失去了兴趣呢?

  

  消费主义下的文学困局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好像越来越不爱读书了,有些网友甚至跑到知乎上去提问。但底下答主的回答非常有意思。较为主流(获得认同较多)的一些回答基本上表示了这样两种观点:1、你觉得有人不爱看书了是因为你没有看到那些爱看书的人;2、很遗憾与你的感觉相反,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的数据表明,我国的国民阅读率保持上升趋势。

  

  但这些回答只是片面的看法,他们或许忽略了这样两点:1,产生有人不爱看书的感觉绝对不是空穴来风;2、我国的国民阅读率保持上升是没错,但阅读的介质和内容是否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呢?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于去年4月发布的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由08年的49.3%上升到15年的58.4%,但数字化阅读率却由08年的24.5%飙升到15年的64%(显然图书阅读与数字化阅读的样本是交叉的)。报告同时显示,在64%的数字化阅读的人群当中有超过6成的人是通过手机阅读的,而在这超过6成的人里有超过8成的人是通过微信打开的,大家想想微信当中的内容是什么样的?

  

30101451-79855.png

  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7年间变化

  

  显然,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已成为了大众阅读的主流,书本化和系统化的学习思考方式正在被慢慢丢弃。

  

  美国解构主义文学批判家希利斯?米勒于21世纪初提出了“文学终结论”:新的电信时代正在通过改变文学存在的前提和共生因素(concomitants)而把它引向终结;文学研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再也不会出现这样一个时代——为了文学自身的目的,撇开理论的或者政治方面的思考而单纯去研究文学。”

  

  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使得莫言瞬间成为全民骄傲,仿佛封建时代的祭品和旗帜成为众人崇拜的标识,而真正的莫言本人被“忽略”了,除了书架上放置着的一些书籍证明着他们在关注着话题,但因为“苦情文学”受到的提名被完全遗忘。莫言说他们在谈论一个跟自己无关的人,真正的自己混在人群中消失掉了。几年的时间一晃而过,莫言不再被人谈及,仿佛一件被过度消费后的商品在尘埃中冷寂,但下一刻,下一个莫言又会再度出现。

  

14D3B1366DB02E7AD0926E6D71BC8322_meitu_1.jpg

  你奏你的凯歌,我做我的莫言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国经济呈现高速发展,物质上不仅快速丰富,也刺激了消费主义时代的来临。获得浅层次满足成为当下时代的一个主要特征。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曾表示:真相在当今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而在探究真相的过程中如何站队成为人们社交的核心。人们不断地发现新事物并在探索的过程中汲取乐趣,为发现相同的人和事物振奋、快速讨论之后迅速集聚。而那种静默的研究与专注,因为长期的阅读习惯而带来的品读愉悦在这浪潮的冲击下若隐若现,终究变得看不见了。

  

  更令人忧虑的是,消费主义狂潮之下,文学也正逐步丧失原有的反思与挑战精神,过度地逐利行为正在将内容生产者一步步拉入虚浮与同质化的渊薮。从晋江文学网获得的数据显示,在被普遍认为已经过度饱和的“宫斗”题材下,仍有大量写手以每天5000—10000字的速度不断产出。

  

  文艺青年们的薄弱购买力

  

  另外,文艺青年们的薄弱购买力同样令人忧虑。根据由O2O招聘平台香草招聘、北京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协会共同发布的《90后基层白领就业报告》显示,90后已经成为全国重点城市基层白领的主力,其平均月薪为3918元,其中,上海地区小白领平均月薪达到5980元,居全国首位,北京5570元,位居第二。

  

  但由近日发布的房产大数据显示,整个2016年度,上海、北京、深圳的房屋租金均价均超出4000元/月,其中,上海的房屋租金均价以突破5100元/月成为租金最贵城市。显然,薄弱的购买力将会直接决定他们的消费选择,在满足住房和生活必需品的前提下,他们将会努力确保自己多花出的钱一定会带来最大化的价值。而对于内容这种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来讲,如果只是单纯地寻求心灵慰藉和情感寄托,而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钱途未卜),那么付费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豆瓣说“豆瓣时间”将会甄选出用户最渴念的内容,陪伴用户一起成长。但从北岛的专栏来看,诗歌好像只能让我们从喧嚣中“醒来”而不是让我们更好地适应“喧嚣”,这恐怕不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反而更快地从现实中脱离。信息爆炸的来临令白领们感到恐慌,站在四通八大的信息十字路口任谁都会变成选择恐惧症患者。“豆瓣时间”确定是要做他们的时间优化器,而不是在他们本就干净的口袋里再抠出去一分钱?

  

  商业模式有两种:一种满足用户的欲望,让他爽;另一种满足用户的自我期许,让他变得更好。在内容付费领域,能满足用户欲望的作用很小,而让用户变得更好,变得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更富有判断力才是内容的先天优势。文学遭遇的困局豆瓣无力承担,但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以及如何运营,完全在自己的掌控范围之内。


-END-

本文由Johnny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