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IBM帝国缔造者学习“逆周期”智慧
看点 和IBM帝国缔造者学习“逆周期”智慧 看点 | 2017-08-11 09:39 和IBM帝国缔造者学习“逆周期”智慧 盒饭财经

现在常常说要顺势而为,要做风口上的猪,但沃森却常常与大势反其道而行。

今天我们接着讲《他们创造了美国》这本书,这次的主角是一位善于把握“逆周期机会”的人,他就是IBM的创始人托马斯·约翰·沃森。


一百年前的1915年11月11日,IBM首次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到了2013年3月13日,IBM股价达到历史最高纪录212.36美元,市值高达2363亿美元。当时作为IBM最大的股东,巴菲特令世人交口称赞。但是,他只是财富的分享者,而真正缔造传奇与财富的人,就是沃森。今天,我们向他学习商业判断力。现在常常说要顺势而为,要做风口上的猪,但沃森却常常与大势反其道而行。

1.jpg

主讲丨何伊凡

整编丨任娅斐

来源丨盒饭财经(ID:daxiongfan)


40岁的出局者


托马斯·沃森从40岁开始自己的商业人生,属于大器晚成,他花了大半生时间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历史边缘走向舞台中央。在他执掌IBM的岁月里,曾以敏锐的嗅觉和过人的胆识成功躲过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并在二次世界大战后迎来发展的高峰。如今,他的影响力已经超出IBM甚至美国之外。


我们还是回到他一生中的关键时刻。1929年10月24日,华尔街股市崩盘,美国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经济危机,到1933年,美国经济滑入低谷,1/4的就业人员失业,11000多家银行破产、合并,整个国家的银行数目减少了40%。在所有商人都在关闭店门的时候,沃森却大量投资公司,大力扩张,进行更多的创新与研究。除此之外,他还大量的招募雇员,不间断地生产和囤积产品,使得公司一度陷入困境。


然而正是他这种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准确地预测商机,使得IBM在经济大萧条之后赢得了美国联邦社会保障厅的大单,公司规模得以迅速扩大,逐步成长为世界大企业。


今天的IBM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蓝色巨人”,走过了20世纪90年代的网络低迷,如今它又重新焕发光彩。作为IT领域龙头老大,回溯历史,IBM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到今天的跨国企业,其中路程不可谓不艰难。这里面有好几代人的努力,但首先应该感谢的一个人就是沃森。


2.jpg


1897年,23岁的沃森还是个身材高瘦,伶俐聪明,能说会道的小伙子。他加入美国国家收银机公司(National Cash Register Company,简称NCR)成为了一名推销员。由于推销工作出色,他深受公司创始人“美国商业销售之父”约翰·帕特森的赏识。沃森29岁时,帕特森托付给他一项秘密任务,并交给他100万美元,让他辞职离开NCR,去纽约创办一间自己的公司,目的是阻止NCR的竞争者销售收银机,尤其是那些二手机器市场的商家。


在挂名公司的伪装下,沃森成功地挤垮了许多二手收银机销售商。任务完成后,他返回NCR,成为帕特森指定的公司继承人。这时他事业有成、婚姻美满,成为人人艳羡的人生赢家。然而,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让人猝不及防的,把生活的列车推进深渊。


1913年,沃森、帕特森和另外28名NCR董事被告上法庭,并被判阴谋罪。在“反信托法”颁布之后,他们是第一批因此获罪的商人,并且每人被罚5000美元。他后来羞于向儿子小托马斯·沃森提起当年获罪经历,直到1946年,小托马斯·沃森才从父亲同事那里知道这件事。


就在此事过去不久,生性多疑的帕特森又突然将他解雇,踢出NCR,只付给他5万美元“分手费”和一辆“皮尔斯-雅路”汽车。而此时,他的儿子刚刚出世,还没来得及品尝身为人父的喜悦,沃森就遭遇了背弃的打击。当他走出公司大楼时,转身对朋友说:“这里全部的大楼都是我协助筹建的。现在我要去另外创建一个企业,一定要比帕特森的还要大!”


40岁的沃森失业了,没有房子,没有专业技术,开办的唯一一家公司也破产了,此时的他还刚被判处1年监禁,这样一个自命不凡的人在俄亥俄州的代顿市四处碰壁。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经历造就了沃森,也有了后来的IBM。离开帕特森两个月后,沃森加入了计算制表记录公司(Computer Tabulating Recording Company,简称CTR),他认为公司生产的办公设备还有潜力可挖,但作为掌管CTR的条件,沃森提出并得到了他声称的“绅士酬劳”(25000美元),又通过协商,获得了公司5%的利润及1220股股票,价值大约相当于36000美元。之后,沃森用自己所有的余钱,购买了更多的公司股份。在所有人看来,那时CTR正处于倒闭边缘,纸上财富如同镜花水月,一切未有定数。


“蓝色巨人”IBM的诞生


1914年5月4日,沃森走进位于布罗德街50号狭窄简陋的办公室,开始了在CTR上班的第一天。他决定把公司内部分裂的派别统一起来,同时也清楚只有靠产品研究与销售的协作,公司才能发展进步。然而,在前一个问题上,有两个傲慢的人给他添了不少麻烦。


赫尔曼·霍利里思是穿孔制表的发明人。他身为公司顾问,有权批准对制表机的任何设计和改进。但脾气变得越来越糟,只要有人提出改进他心爱的发明,不管是客户还是其他人,他随时都可能火冒三丈。沃森在公司内部遇到的另一个路障是国会成员乔治·费尔柴尔德。他是公司最大的股东兼主席,对工作搪塞推诿,却又要求沃森凡事都向他汇报,这实在令沃森气恼。沃森后来的同事们也许难以想象,他们这位刻薄暴躁的老板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面对霍利里思与费尔柴尔德时如何地小心翼翼、委屈求全。如果没有CTR创始人查尔斯·兰利特·弗林特对他一如既往地鼓励与支持,沃森也不可能走得太远。


3.jpg

穿孔制表机


1914年,弗林特曾不顾费尔柴尔德反对,赞成沃森延期分配公司的股息。当时沃森在霍利里思代理人一再催促下,急需资金建立研究实验室。当担保公司告诉他,由于CTR已欠债400万美元,不可能再贷给他4万美元的时候,沃森说出了他最好的一句格言:“资产负债表只能代表过去,而这次贷款是为了未来。”结果他得到了这笔钱,建成了实验室。


沃森在CTR公司初期,一方面培养了公司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通过软硬兼施的管理,统一了内部三个分裂多疑的派别。他还为公司制定了“行为准则”,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演变成一种“沃森哲学”,即必须尊重个人;必须尽可能给予顾客最好的服务;必须追求优异的工作表现。直到今天,公司任何一个行动及政策都直接受到这三条准则的影响。“沃森哲学”对公司成功所贡献的力量,甚至比技术革新、市场销售技巧,或庞大财力所贡献的力量都要大。


尽管沃森的商业政策卓有成效,但平心而论,他也并没有什么惊人的创造性发挥。这一段时期里他最突出的成就在于,很快让接手的这家公司从难以驾驭的状态转变为职责明确、注重信息的统一整体,同时也显示了自己对“优越阶层”的追求。他对美国商业的影响,就是将信息处理变成了一种产业,并发现了企业文化的力量。


到了1924年,已经升任总经理的沃森将CTR更名为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简称IBM)。这年他刚满50岁,正是企业家成就大业的黄金年龄。


此时沃森越来越不喜欢将资金与精力投放在时钟与计价秤生产业务上。他认为有三件事关系到公司的大局——引用房地产业的行话——就是信息、信息、信息。沃森希望工程师们能把他的许多构想变成现实:生产一台能让银行交易自动化的机器,生产一台能在火车车票上打印出目的地、乘车时间等信息的机器,生产一台运转更快的机器,生产一台不会受潮的机器。


事业转危为安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几乎使所有的公司破产。IBM的股票狂跌了200点,而且仍然持续下跌。沃森购买股票补仓,但也仅仅提升了10%的公司股价。如果股票再跌,他只能选择要么再补仓,要么损失惨重地甩卖股票;如果股价再下跌3美元,他将会破产。


4.jpg

美国经济大萧条


尽管沃森每日焦虑烦躁,但他深信大萧条必将过去,经济繁荣即将到来,最好的过冬方法就是扩大生产以迎接繁荣时的巨大需求。他冒着无法偿付的风险,不间断地制造和囤积产品。当时美国有1000多万人失业,IBM不仅没有裁掉一名员工,而且还持续地招募雇员,从最初的几百人增加到7000人以上。这种大量雇用职员的做法被人们视为疯狂的举动。沃森的逆周期做法无异于一场胜负难料的豪赌,但正是这种反传统智慧,使IBM能够承担之后美国联邦社会保障厅的大规模订货。IBM的公司规模因此扩大了两倍。


沃森从未失去对商业乃至社会的判断力,这是经商者永不干涸的源泉,也是经商者必备的能力之一。


在1932年经济最坏的年份,沃森还在继续冒险。他居然拿出100万美元在纽约建立了一个现代化实验室,无论形势多么恶劣,研发投入却从来没有打过折扣。在那个混乱而迷茫的年代,技术人才唾手可得,研发领域无限宽广,经济危机本就是对企业生命力的残酷考验,就像自然灾害侵袭世间万物一样,商业的优胜劣汰在大萧条中格外明朗,它是企业进化过程中必经的蜕变之痛。


但是,大萧条催生了随后的“新政”,而“新政”成就了IBM。


5.jpg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化解经济危机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建立美国社会保障体系,其中涉及社会福利、公共工程和价格控制等各个方面,而统计庞大又复杂的数据需要大量制表机。IBM仓库里积压的机器突然销路大开,不仅政府需要,全美几乎每一家公司都需要IBM的机器。


政府的大量订单滚滚而来。随着经济复苏,各家公司迫切需要制表机来搜罗、分析数据,IBM产品炙手可热,销量迅速攀升。而此时,沃森所有的竞争对手都没有库存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他们在技术领域已经落后了。


随着1935年的《社会保障法案》和1937~1938年的《工资工时法案》陆续颁布,沃森获得了所有信息处理方面的重要合同。然而,罗斯福司法部对IBM继续提起胡佛当政时期的反信托诉讼,这令沃森深受震动。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最终判决,强令IBM开放穿孔卡片的销售垄断,允许市场竞争。那时IBM每年空白卡片销售量不下30亿张,并且全美有85.7%的制表机出自IBM。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沃森坚持出租而非销售机器,这一“逆周期”的操作策略正是IBM在1935年成为官僚机构依赖对象的原因之一。


出售一台机器,就像是泥牛入海,公司不再负责;而出租机器则需要IBM技术员随侍左右,对机器进行维修与更新,他们必然会对用户现在和未来需求负责。这种逐步发展为合伙关系的租借关系,对双方都是有利的。《社会保障法案》实施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其艰难程度远远高于数学。它的一份文档必须涵盖3000万美国人,所有人名用字母顺序排列,并且要方便与另一份文档比较。而实施“新政”的政府官员们并没有机器使用方面预算经费,因为他们没料到穿孔卡能完成这项任务。只有IBM的机器能够自动对比这两套记录文档,从而解决政府的燃眉之急。


两年之内,社会保障办公室使用了400多台IBM财务处理机和1200台键盘式穿孔机。政府办公室也纷纷卖掉了原来使用的机器,转租IBM的设备。不过“新政”并非一击奏效,因此,接下来的合同将政府与IBM拴在一起,双方共同进行机器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从此,IBM进入了一个广阔的发展天地。


到30年代末期,IBM的收入翻了一番,增加到4600万美元;销售额增长到3950万美元,利润高达910万美元,超过另外四家主要竞争对手的总和。自此之后,IBM成为美国最大的商用机器公司,“蓝色巨人”从苦难走向辉煌。


IBM的成功也是沃森的成功。1934年,他总收入达到364432美元,并因此获得了“一天挣1000美元”的称号。他成为了美国年收入最高的人,超过好莱坞的富豪和大型汽车公司的首脑,甚至比好莱坞的偶像级人物威尔·罗杰斯都要多18美元。


直到1956年,82岁的沃森离开人世。他为后人留下了大量宝贵的遗产。1914年,他接手的CTR公司年收入为130万美元,42年后这颗小小的橡子长成了森林里最高大、最富生命力的大树,其年收入超过7亿美元,公司的财富增值了540倍,而他的个人财产大约为1亿美元。如果没有他,也许现在世界上几十亿人还在使用计算器工作,正是他带来了信息产业的变革,使得无数人的日常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英雄迟暮


21世纪的今天,从电子商务到随需应变,再到智慧地球。IBM提出的每一个概念都成功预言了IT产业未来10年的变化。但遗憾的是,它总是坚持数年之后,在产业趋势即将爆发的时刻,将机会留给了别人。


2004年,IBM用随需应变替代电子商务的品牌形象时,电子商务即将迎来爆发。就在这一年,IBM宣布以12.5亿美元,将全球台式与笔记本电脑的产销业务卖给了联想集团。


2008年,当IBM转向智慧地球时,真正做到随需应变的云计算也即将大行其道。


2011年,巴菲特107亿美元买入IBM股票,并在之后逐渐投入,一共买入138亿美元。而在今年的前5个月里,却陆陆续续卖掉了三分之一。2017年5月7日,在奥马哈召开的巴菲特股东大会上,他表示:“投资IBM是一次错误,没买谷歌股票是失误,错过亚马逊投资太蠢了。”


IT领域,IBM一直有着其他公司望尘莫及的战略视野和战略能力,但是随着谷歌、亚马逊、阿里巴巴等越来越多互联网公司的出现,IBM无疑将会面临更加残酷的竞争。


读后感悟


中国企业家中,也有很多人是逆周期大师,如中国最大的民营钢铁集团——沙钢集团,创始人沈文荣。钢铁行业比较特殊,历经多轮经济周期考验,和很多次严酷的洗牌。而沈文荣往往就是在宏观形势对全行业不利的情况下,逆势增长,例如2009年经历了金融风暴,整个中国钢铁行业处于比较低迷的状态,但沙钢还是有明显的增长。


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创始人郭广昌,也是如此,回顾复星的发展过程,他们也是抓住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各种周期。复星在创业初期被称为“三无”企业,无资金、无人才、无技术。但复星抓住了产业周期,包括矿业、钢铁、房地产和医疗医药行业等,还参与到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之中,而且抓住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周期,基本上每一步,不管宏观经济上行还是下行,重要机会他都抓住了。


所谓的逆周期,并不是真的逆,而是要有更长的战略眼光,各种周期里面都是有机会的。郭广昌有一个重要提醒:周期是你的朋友,不是你的敌人。不要去对抗周期,要顺应周期,并坦然对待“牛短熊长”的现实。



-END-

本文由盒饭财经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