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黑永辉
电商 拉黑永辉 电商 | 2018-10-24 09:39 拉黑永辉 氢媒工厂

仅下半年,永辉超市就已7次登上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黑榜

半年内第7次,永辉超市又双叒被“拉黑”了。

 

最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今年以来第39批次食品不合格情况的通告,永辉超市再一次被点名。通告显示,经检验机构检验,江苏永辉超市销售的鸿轩农业优选鸡蛋,氧氟沙星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仅下半年,永辉超市就已7次登上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黑榜。

 

image.png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年,永辉超市曾被查出30批次产品不合格;今年3月,永辉超市在4天之内连续两次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点名;8月再被曝出所售的8种食品出现质量问题。在上述通报中涉及到的食物有鸡虾鱼肉、豆干面条,日常小零食,不合格的原因包括检出致癌物质、菌落超标、傍名牌等。

 

官方不断曝光“拉黑”,民间更是积怨不断。如果你点开永辉超市的微博,或是在贴吧、天涯等等论坛上搜索就会发现,网友对永辉超市的吐槽可谓铺天盖地。

 

image.png


除了服务态度差、投诉无门之外,“槽点”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上,如有网友称买的红心火龙果里面却是白色;也有网友抱怨买的石榴第二天发现长了蛆虫;还有人声称购买的鸡蛋变了质。此外,牛奶变质、西红柿发霉、食品过期等问题也是随处可见。

 

我们知道永辉超市主打生鲜产品,也不断强调食品安全,但现在来看它频频被“拉黑”、被吐槽的原因,恰恰就在生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上。

 

永辉为什么招黑?

 


1、高速狂奔

 

激进的永辉超市近来似乎开店成瘾。

 

半年报显示,上半年,永辉超市新开门店160家,门店总数升至952家。这种平均每天开1家店的高速并未在下半年降低。近来有媒体报道,仅国庆后一周之内,永辉就连续开业9家店。

 

要知道,整个上半年,沃尔玛仅仅新开了6家大卖场。而沃尔玛2018年拓展计划,是全年新增30-40家新店。另一方面,高鑫零售在截至今年6月30日的一年期内,也才共开设了27家新门店。

 

如果说沃尔玛、高鑫零售的开店速度是塞在了二环路,那么永辉超市的则是坐上了高铁。

 

 

2、资金吃紧

 

疯狂开店的代价就是资金吃紧。


说到资金,我们先简单介绍永辉的模式。

 

我国生鲜产品的源头采购最大的特点在于:采购对象分散,或者说中小农户数量居多。要知道美国和德国农产品90%是通过连锁超市和食品商店销售的,而我国通过超市销售渠道销售的比重仅有30%,而且被各种批发商加价。

 

image.png


而永辉超市正是瞄准了这一点,采用直接采购(永辉称为“垂直采购”)。

 

换而言之,永辉超市做的是“没有中间商,自己赚差价”的生意。

 

传统的生鲜供应链虽然流通环节多、加价率高、效率较低,但是风险是有效分散于各个环节的,这也降低了个体的初始资金投入需求;而直接采购为特点的供应链,虽然减少了中间环节,从而降低价格、提高新鲜度,但这套模式对于企业的管理能力、资金投入要求较高。

 

对于已经建立了庞大的全球直采网络的永辉超市,管理和资金尤为关键。

 

先看资金。

 

永辉超市2018年半年报显示,期内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当期净额为13.08亿元,同比下滑49.79%。公司解释称“主要系本期支付给职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增加及新开业门店支付的各项费用增加所致。”

 

image.png


与此同时,永辉超市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减少103.8%至2.08亿元,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则由-1.75亿元增长至-12.06亿元,增幅达590.59%。

 

现金流量表中三项核心数据同时走低,虽然有对外投资、股权激励等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永辉超市跑马圈地、高速扩张。

 

但高速扩张很可能导致企业在管理水平上丢掉了精细化,甚至产生漏洞。

 

所以,我们接着再看管理与制度。

 


3、制度缺陷

 

我们知道,对于生鲜产品而言,损耗(包括破损、变质、被污染等)无处不在,从采购、订货、验收、搬运、储存、加工到陈列,每一个环节都会产生损耗。


目前生鲜行业损耗率约在30%左右。减少损耗意味着盈利空间,因此,生鲜超市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生鲜损耗管理”的比拼。

 

然而,永辉超市自称损耗率仅个位数(近年说法是3%-7%不等),远低于行业平均值。真这么高效么?永辉超市损耗的商品都到哪里去了?

 

答案可能令人惊愕:一部分卖给了员工,一部分卖给了顾客。

 

“一部分卖给了员工”是怎么回事?

 

“(合伙人)是要出钱买破损商品的”,一位永辉超市合伙人在百度贴吧内回复网友提问时称。Ta自去年4月入职永辉超市,而今年开始成为合伙人。每月的工资在5000元左右。“平时较勤奋,虽范错误,也能干下去”Ta说。

 

image.png


(插入一个姿势点:永辉的合伙人,是指永辉在品类、柜台、部门达到基础设定的毛利额或利润额后,由企业和员工进行收益分成。简单而言,就是当超过一定额度时,店面收入越高,合伙人的分成越多。)

 

与这位平和的永辉合伙人不同的是,另一位永辉的员工略显激动,她直接在贴吧上吐槽:“永辉超市真的是一家很不人性化的超市。超市店长为了提升业绩让员工强行购买销售不出去的产品,试问在你们超市辛苦工作那么长的时间。工资还要倒捞回去!”


据她透露,仅2017年8月,永辉超市要求员工强行购买事件已经发生了两次了。

 

image.png


类似的事情近来新闻也有报道。直接上图:


image.png

 

再说说“一部分卖给了顾客”又是怎么回事?


刚刚提到,在永辉超市的制度体系内,店铺收益高意味着员工收益高。而且商品的损耗率,不仅影响着合伙人和员工的薪资,还可能让其不得不自掏腰包“内购”。

 

理论上,这产生了合伙人与顾客的“零和博弈”,即:损耗的商品多卖一点给顾客,合伙人/店员就少花点钱“内购”,而且还能多赚一些奖金。

 

在这样博弈中,拥有更多信息优势的合伙人,自然会更倾向于对损耗的商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倾向于让顾客购买损耗商品。

 


4、增长黑客

 

两句话总结:近年得到资本助推的永辉超市一路高速狂奔,但流量与渠道成本不断推高的同时,流动性资金也持续吃紧。进而,永辉在管理与制度方面千疮百孔:屡登监管黑榜、销售变质商品、强制员工内购等问题仅是冰山一角。

 

自2017年起,诞生于于硅谷的“增长黑客”,就让国内企业纷纷效仿,包括腾讯、百度、头条、滴滴等公司早已在内部大力推广“增长黑客”理念。永辉超市不过是这一波“增长黑客”的理念在零售行业的集中体现。

 

但将“增长”误解成了“唯增长”,让不论是腾讯、百度、头条还是滴滴,都遭遇了一连串的来自道德、法律的拷问。


永辉超市难道还需要一次诸如“魏则西事件”、“顺风车事件”才能够警醒么?难道发霉的西红柿、变黑的鸡蛋就应该被店员或顾客买去、吃下,以换来的是那一串财报中猛增的数字么?


2000年初,张轩松在创业初期第一次高调提出了“家门口的永辉超市”这一口号,创业近20年,别让永辉超市从“家门口”,变成“倒胃口”。

-END-

本文由氢媒工厂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