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次公交都嫌少的1元钱,与阿拉丁神灯之间的距离
互联网+ 乘次公交都嫌少的1元钱,与阿拉丁神灯之间的距离 互联网+ | 2019-10-18 11:28 乘次公交都嫌少的1元钱,与阿拉丁神灯之间的距离 柴狗夫斯基

还能这么玩?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
每当这段旋律响起,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忍不住想要跟着轻声哼唱两句。
作为数十年来小学音乐课堂上的“必备金曲”(以及先天性五音不全者在KTV中的最后救赎),起码在传唱度上这首儿歌确实是有些难逢敌手。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由于这几十年来的通货膨胀,一些人以“1分钱已经开始渐渐淡出我们日常生活”为理由,试图对这首歌进行一些“顺应时代潮流”的修整,把“一分钱”改成了“一元钱”。


这个改动在网上一度引来了许多争论,一部分人认为这首歌的重点在于其中蕴含的“拾金不昧”精神,而不是那个具体金额,这种自作聪明的改动并不妥当。


如今看来,这样的说法显然颇有几分道理,毕竟这场争论刚刚结束没多久,物价就已经再一次开始上涨。
曾经在大街小巷上随处可见的“1元精品店”,被后来居上的“2元店”取而代之。


甚至连不少地方的公交车,收费都从1元涨到了2元。

更夸张的还在后面,网络上有消息称,从2016年开始国内部分省市已经开始停止向银行投放1元纸币了。


如果按照那派修改歌词者的逻辑来看,显然那首儿歌如今又该再一次“顺应时代”,从《一元钱》改成《两元钱》,过几年说不定还要在改成《五元钱》、《十元钱》……
这样发展下去,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那时的小孩子们就该唱起“我在马路边,捡到1百万了……”
这样的画面,实在是光想想都让人觉得实在是有些弟弟。


不过话说回来,“钱越来越不值钱”这种事在历史上其实一直都屡见不鲜,说的学术一点,就是“1元钱的购买力”本来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下降发生波动。


我们国家近百年来的历史,本身就已经佐证了这种规律。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货币往往要么是那种被称为“文”的“铜钱”,要么就是直接以“两”这样重量单位计价的金银贵金属,无论怎么看都与我们现在使用的“元”扯不上关系。


历史上真正开始以“元”作为货币单位的,其实是在民国剧中出场率极高的那个“袁大头”。


(说实话这个头确实挺大的)

严格来说,“袁大头”其实应该被称为“袁世凯像背嘉禾银币”,是从民国三年(1914年)开始发行,一直到民国十八年(1929)这15年间铸造的。
而与“袁大头”发行的同年,民国政府颁布的《国币条例》中也第一次出现了“元”这个货币单位,不过当时使用的还是“圆”字。
“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为价格之单位,定名为圆”,“一圆银币,总重七钱二分,银八九,铜一一”
作为整个民国时期的主要流通货币,当时的这“1元钱”在由北洋政府发行之初,购买力可谓是相当扎实。
在1917 年,一名圣约翰大学的学生曾经到上海的曹家渡工人聚居区来做过一次社会调查,其得出的结论是“凡工人支持五口之家月须15元”;“常见男工谋10 元,女子做丝厂每月所入亦如此”。


在这里还有一则趣闻,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早年曾以卖画为生,但大师独特的地方在于他对于自己的画不是按副定价,而是论“个”计算。


在齐白石当年居所的门上贴着这样一对润格:“白石画虾,十元一只。这里的“十元”显然指的就是十枚袁大头了。


(所以这幅画当时的定价应该才数十元咯?)
不过有意思的地方是,随着后期蒋介石上台后民国政府的倒行逆施,为了敛财而肆意滥发法币、金圆券,以致于在民国后期“袁大头”在民间老百姓心中的地位不降反增,购买力也随之水涨船高。

(滥发后比废纸还便宜的金圆券)
在坊间一直有传闻,在民国年间曾经有人用1枚袁大头就买到了1头牛!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中国成立之后“1元钱”的购买力又开始发生了巨大波动。

新中国的第一套人民币其实是在1948年12月1日印制发行的,也就是说这套人民币倒比新中国成立的时间来得更早一些,最早是作为解放区、根据地的通行货币。
这套人民币放在今天看来很有意思,它不但是唯一一套以“中华民国纪年”的人民币,还拥有总计12种面额62种版别,让人看了颇有些眼晕。


(第一套人民币)
其中面值最小的是印着工厂图案的“1元”。


而面值最大的,赫然是印着联合收割机的“5万元”!(5万元的人民币出自1950年的再版,当时新中国已经成立,因此改用了公元纪年并一直延续至今)


在这个阶段里,可能是近百年来“1元钱”的购买力最低的时候了(不计入形同废纸的金圆券和法币)。
话说……改革开放后有段时间人们个个以成为“万元户”为荣,要是那个时候有人掏出一张第一版人民币的“五万元”面额的纸币,又该怎么算呢?

 不过这个“人人都是万元户”的时间段并不算长,随着1955年第二套人民币的发行,“1元钱”的购买力突然又直接翻了恐怖的10,000倍,来了次咸鱼大翻身。


别误会,这不是因为我们国家发生了什么恶性的通货膨胀,而是因为政府对于货币单位进行了一番改制。
自从袁大头问世以来,中国的货币单位就一直都只有“圆(元)”这一个基础单位,而在1955年中央政府决定增添“分”“角”这俩个单位,与曾经的“元”一起组成互为十进制的货币体系。


第二套人民币的“1元”相当于第一套人民币的“1万元”,这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在更新纸币时对价值进行了调整。

也正是因此,在我国的六十年代里“1元钱”的购买力又来到了一次巅峰。

当时的冰棒是一支3分钱,烧饼、油条也都是3分钱左右,而小学一个学期的学费也才8毛钱……至于1元钱,那可是一笔妥妥的巨款。


随着时间来到70年代,1元钱的购买力也开始逐渐下降,此时市面上已经是第二套和第三套人民币混杂使用了,当两者之间价值相同,1元钱的购买力基本上在30斤青菜这个水平上稳定下来。

之后一直到改革开放,1元钱的购买力才再一次发生波动(准确的说应该是开始长时间的下降)。
从够买几十斤大米,到几斤,之后又变成只够一顿午饭……这段历史基本上就是我们这一代人亲眼看着走过来的了。


当然,此时流通的已经是八零、九零后童年中留有印象的第四套人民币了,事实上这套人民币其实一直到2018年5月1日之前都依然可以使用。




随着时间来到2019年的今天,1元钱的购买力也又一次跌到了谷底,连去饭店点份白米饭都不够。


也许,1元钱马上就要像曾经的“1分钱”、“1角钱”一样,因为缺乏实际用途而告别历史舞台了。



但就像当初第二套人民币的问世,让原本已经“一文不值”的1元钱重获新生一样,现如今随着京东旗下一款名为“京喜”的社交电商平台诞生,1元钱的购买力马上又将得到一次彻底的重新定义。
在刚刚过去的10月15日,京东2019“11.11京东全球好物节”的启动会上,一个以“低价好物”为宗旨的全域社交电商平台——“京喜”,成为了在场所有观众目光的焦点。

(京东集团副总裁韩瑞宣布“京喜”正式上线的消息
作为普通消费者,最能让我们感到惊喜的一定是“京喜”平台对于“1元钱到底能买来什么”这个问题,所给出的颠覆性回答
6个装的泰国进口椰青、南极人的加绒秋衣套装、5斤装的优质大米、20寸的万向轮登机箱……在京喜诞生之前,没有人会把这些商品和“1元钱”联系起来。


但现如今,随着韩瑞在2019京东11.11启动会现场向众人宣布,京喜将在今年双十一期间为消费者大幅让利,通过联合商家提供的巨额补贴,从而为消费者提供上亿件1元超值商品的消息。



这些原价价值不菲的物品,突然与“1元钱”划上了等价号。

在距离1955年第二套人民币发行已经有64个年头的2019年,1元钱的购买力再一次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巨额变化。


但与上一次不同的是,这一次在京喜平台上“1元钱”得到的不再只是单纯的购买力增长,在京喜平台那上亿件“1元爆款”的SKU面前,这一次我们手头的1元钱倒更像是变身成为了一个许愿机。


一个能够让你买来一切你想得到的产品的许愿机,又或是集齐七颗龙珠召唤来的神龙、拥有无限神奇道具的哆啦A梦……

作为京东向下沉市场进军的关键一子,京喜此番可谓是下了血本,通过用巨额的直接补贴,事先布局的全国100个产业带提供的“工厂直供”供应链,除了为用户提供了这海量的“1元爆款”产品之外,在双十一期间还有大量“下单返现”、“大额神券”等活动。


在通过一些做任务、好友助力等之后,许多商品最终叠加之后的折扣,能达到一个让用户难以置信的程度。


当然,对于那些业内人士来说,相较于这些优惠活动,他们也许会将目光更多地放在“京喜”平台上“0平台使用费”、“0.6%的超低商家扣点”、“同时在微信、手机QQ这两大社交渠道上进行了流量布局”等环节上。

京喜平台的问世,标志着京东这个在国内名列前茅的传统电商巨头,在如今火热的社交电商风口又一次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而作为一款把社交互联网的流量优势、京东在传统零售大环境下的深厚功底完美结合的产品,京喜的到来,不单是万千消费者和合作伙伴们在双十一期间的最大惊喜,也将在行业内引起极大的关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END-

本文由柴狗夫斯基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