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拼多多里,读懂中国经济的复苏
资本 在拼多多里,读懂中国经济的复苏 资本 | 2020-04-13 11:13 在拼多多里,读懂中国经济的复苏 悦涛

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建立在中国群众消费能力和切实需求之上的复苏,才是扎实和可持续的。


两件百年不遇的事情,给今年的中国经济带来极大挑战:一个是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一个是美联储的无限量QE。

 

前者意味着全球商贸流通将继续低迷,需求持续被压制;后者说明传统的全球化经济尤其是发达国家的需求已经脆弱到极点,印钞只为续命,而不能带来扩张。

 

中国在疫情影响之下,2月制造业PMI断崖,3月有所恢复,但在2月的低迷基础上也只能算是微量回血。

 

来源:国家统计局


复苏不易。尤其是传统经济,在没有增量需求的情况下盲目扩大投资也不是明智之举。一些地方返工复工之后,又出现了因订单不足再度停工的情况,外贸领域尤其严重。

 

有效需求在哪里?这个是当下中国经济复苏的关键。否则打再多的鸡血也难以持续。

 

事实证明,只要肯下功夫,需求还是能挖出来的。

 

拼多多就是其中一例:2月的疫情高峰过去之后,从3月初,电商行业开始复苏。到3月15日起,拼多多日均在途物流包裹数已稳定在5000万个以上,同比去年增幅超过60%。


而且从国家邮政局和通达系等快递行业的综合数据来看,目前与传统头部电商集团的总包裹数的比率在63%左右。

 

坐拥近6亿用户的全国第二大电商平台,拼多多的逆势增长对中国经济全局的复苏都有借鉴价值。

 

它至少让我们知道:中国之大,永远有复苏的空间,看你有没有发现需求的眼睛和创造需求的能力。

 

01

穿越疫情的“逆周期”板块

 

疫情给内需和外需造成了双重打击,传统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在前两月都大幅下滑。

 

据统计局数据,前两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4.5%,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9.6%,并首现逆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下降20.5%。

 

但有一个板块还是表现出了“逆周期”的韧性:线上消费。

 

在社消总额下滑20.5%的形势下,网上零售额只下降了3%。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逆势增长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1.5%;其中吃类和用类商品分别增长26.4%和7.5%。

 

3月的零售数据虽然没有出来,但线上消费必然比2月的表现更为亮眼。数字经济,成为穿越疫情的逆周期板块。也是拉动这一轮中国经济复苏的领头羊。

 

这里面最典型的代表是拼多多。从3月15日起,拼多多日均在途物流包裹数已稳定在5000万个以上,同比去年增幅超过60%。目前与传统头部电商集团的总包裹数的比率在63%左右。

 

这个成绩,一方面建立在拼多多过去几年持续的高速增长之上:截至2019年底,拼多多平台年活跃买家数达5.85亿;APP月活跃用户达4.82亿,占中国互联网活跃用户的42.4%;

 


2019年拼多多GMV首破万亿,是目前为止GMV上万亿用时最短的电商平台。

 

另一方面,在于拼多多的扩张来自对中国经济增量需求的挖掘。它反映了低线城市消费者消费升级、高线城市消费者向性价比消费转型的需求这两大消费势能。

 

在拼多多出现时,电商总用户人群为大约6亿左右,而同期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总用户数为11亿,这也意味着,有至少5亿人是传统电商平台所没有接触到的电子商务新用户。这正是拼多多平台的主力用户群体。

 

拼多多的出现,意味着5亿人被拼多多直接和间接带动进入了数字经济消费,生产商则多了4-5亿全新的消费群体和潜在客户。

 

这个上行趋势,成为疫情期间支撑中国经济扩张的一股有生力量。

  

02

市县长都来拼货,“新供给”正在爆发

 

面对新需求,也要创造新供给。

 

拼多多广为人知的模式是拼单买,现在它又把中国各地的市县长拉进直播室拼着卖。

 

疫情期间最大的经济短板是各种商业界面封闭、流通不畅。要拉动经济只有用户量是不够的。只有让供需最大程度的接触,才能创造出针对需求端的有效供给,并打出经济的增量空间。

 

从3月起,拼多多把全国各地的市县长拉进直播间,在拼交会上竞技拼货。这种形式激发了各地产业带的竞争意识和表演欲,和用户面对面,比拼自己的带货能力。

 

到3月底,拼多多已经在山东、浙江、安徽、广东等十多个省份合作了超过20场市县长直播助农活动,覆盖沃柑、椪柑、鸡蛋、紫薯、酥梨、鲜花、小米、茶叶、莲藕等多种农产品。

 

 山东单县县长张庆国和网红朱一旦在直播间展示鲜鸡蛋和烤冷面


截至3月31日,“市长县长直播间”在拼多多平台累积吸引近1100万消费者参与消费,央视新闻、各省、市、县电视台及融媒体等参与直播,全网累积观看人次超过1.5亿。

 

直播间直接销售农产品超过800万斤,带动平台同区域农产品产生3200余万份订单,为相关网络店铺共吸引319万新粉丝关注,相当于直接培养了15个网络新兴品牌和知名农产区区域品牌。

 

除了农业板块,为拉动“中国制造”复工生产,拼多多推出“产业带复工线上大联播”系列活动,目前已与浙江、广东、山东等省市的地方政府合作,各地主官纷纷走进拼多多直播间,推动各地逐步恢复制造业的内需动能。

 

这一系列活动,都成为推动疫情复工的“拼交会”的一部分,目前,市县长直播已累计带动产业带商品订单数超过2000万,为企业新增粉丝超过190万,直接扶助了大量行业准一线新品牌。

 

传统经济的产销链条过长、成本过高、信息不对称,拼多多利用前期积累的增量用户的新需求,创造出了新供给,也在传统经济之外打开了一个新的经济扩张空间。

 

拼交会、市县长直播、特色产业……以及消费扩张带动的物流行业扩张,这些一直是中国经济未被释放的潜能。

 

拼多多在通过拼团获取海量用户之后,并没有只盯着存量资产抢蛋糕,而是创造了大量新增供给和产能。

 

在传统内外需双承压的形势下,盘活中国经济被雪藏的资产,是极为稀缺的能力,也是中国经济扩展增量空间所在。

 

03

“外贸转内需”:让加工商向品牌商转型

 

外围疫情的连续爆发,让出口行业复而无工。

 

前两月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9.6%。其中出口下降15.9%;进口下降2.4%;贸易逆差425.9亿元,而去年同期为顺差2934.8亿元。

 

两相对比,可见出口形势之严峻。而且从疫情形势和国际经济基本面看,目前看不到好转的趋势。

 

宁波出口集装箱运价综合指数是中国外贸环境的风向标之一,该指数从1月3日的1001.17,一路快速下降至3月27日的758.98,降幅高达24.2%。

 

此外,美国、欧盟是宁波市的主要出口市场,占全市出口总额55%,同时也是当前疫情较重的两大区域。前2月宁波市对欧美出口分别下降21.1%、22.0%。受其影响,宁波市服装、纺织品、塑料制品、家具、玩具、鞋类、箱包等劳动密集商品需求减弱;中小微外贸企业出口下降明显。


宁波市政府与拼多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现场

 

对沿海城市来说,这意味着积极推进的复工热情被憋在了消亡的外贸订单里。加工企业无工可加,企业和就业将受双重打击。

 

3月25日,宁波市人民政府与拼多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出“宁波优品•云购甬行”系列活动,推动外向型产能转内需市场。

 

未来一年内,超过1.5万家宁波企业将参与这个活动,覆盖宁波各优势产业集群,预计带动当地企业于拼多多平台年销售额超过800亿元,实现外贸转内需市场订单超200亿元。

 

这意味着拼多多将扶助大量外贸加工企业向品牌化转型,从面按订单加工到直接面向消费者转型。

 

外贸转内需当然不是那么容易,前提是宁波之前有互联网内销的基础,在此之前,已有近万家宁波企业入驻拼多多平台,年销售额接近500亿元。

 

在这次战略合作之后,拼多多将帮助宁波企业在智能化生产、数字化营销以及人才培育方面无缝对接。

 

这一步是迟早要走的。中国有大量产能是为外需而设。现在,短期的疫情、中长期的国际经济疲软,都意味着外需承压是中国出口型经济面临的长期环境。

 

把外贸转为内需,也是一场供给侧改革。国内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性价比区间,都与外贸加工大有不同。

 

从整体来说,把中国庞大的加工贸易商群体转变为品牌商,将是一场长期战役。转型越早,存活率越高。

 

04

读懂中国经济的复苏

 

这一轮疫情期间以及疫情之后的逆周期板块,不是中国经济的权宜之计。而是一场持续挖掘中国经济增量资产并盘活经济循环的过程。

 

中国经济的存量资产里,有一部分是绝对过剩的,还有更多是缺乏智能化引导之下的盲目生产和投资。无论从生产方式、流通效率还有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都远远跟不上增量需求的节奏,这部分的难点,是长期的。

 

可以说在传统模式里,很多企业已经失去扩张能力,即使没有疫情,这部分传统经济要复苏也难。

 

而数字经济板块,无论拼多多,还是阿里京东美团,它们的扩张能力在于效率、精准度和对供需两端持续的渗透触达能力。

 

从短期看,它为走出疫情做出贡献;从长期看,它是中国经济进一步扩张的长期动能所在。中国的基础消费能否保持并扩张,决定了中国经济的基本盘。

 

另一方面也说明现阶段,以及将来相当长的阶段,中国对需求的价格敏感性将长期存在。任何推升中国经济的努力不应忽略这个现实。

 

在经历过去10年的居民加杠杆和房价高涨之后,整个消费的承压是客观现实。从汽车、手机等大众消费品的连续下滑也可以看出来。

 

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建立在中国群众消费能力和切实需求之上的复苏,才是扎实和可持续的。


-END-

本文由悦涛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