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信《看维思线直用别
文娱 》条信《看维思线直用别 文娱 | 2020-08-18 10:56 》条信《看维思线直用别 第一导演

《信条》,早已二刷。

撰文/法兰西胶片

《信条》,早已二刷。

网上热门的深度科普文,起码也有20篇了吧。

熵增熵减、钳形运动、庞贝符号、戈雅画风……甚至当年莫斯科剧院真实劫案都扒完了。

这个时间发文,如果不把整篇文章倒叙地排版,估计微信都会判你抄袭。

但我想说的是,以上根本不是我现在最想写的东西。

一刷大家确实都看懵了,因为这种懵带来的不完整印象,导致有人会放弃,有人还想二刷。二刷,自然是补充了之前很多错漏的地方,台词的细节,设定与叙事的完整度。

但是最终在我脑海里旋转的,并不是这些越来越清楚的事。

反而是一些和故事本质无关却“不清不楚”的事,比方说:

1、男主被捉住,他的队友先被废了,乌克兰人把前面坐在椅子上的那个人很缓慢地推倒,在这3秒钟里,无论一刷还是二刷,《盗梦空间》都会乱入。

2、男主角一直没好好吃完一顿饭,打包不让,辣椒酱不上,或者刚坐下宴席,就被什么那玩意堵喉咙的狠话气走了。但是呢,整部电影里却有一个我最“念念不忘”的食物,是克蕾曼丝·波西扮演的女科研人员刚登场时手上拿的零食(应该是零食不是卫生巾吧),尤其是开门时胳膊夹住包装袋的声音,有种奇怪的听觉上的食欲,这种感觉可能和孤独有关,只是说可能吧。

3、弹跳上楼的远景镜头里,因为尼尔要上高一层去控制监控室里的安保,而黑人男主要上矮一层,直接找大佬,结果在视觉上,就总感觉黑人男主弹不上去,快要掉下去了。

4、给女主开车的那个司机,信誓旦旦地说你给我老实坐着看戏,咱老大可从来没失手过,很快这位司机被打脸,吓得赶紧踩油门开溜。我当时,就很想看司机那张“肿起”的脸,但诺兰就是不给这位司机正面特写(此前上车前有中景镜头),搞得他好神秘啊。同样的效果也在女主儿子麦克斯身上体现,像《盗梦空间》的概念一样,你总是看不清孩子的脸。而这个司机,应该也接送过不止一次麦克斯。

5、飞机撞楼,尼尔的哥们找来了另外一个眼镜哥做帮手,这眼镜哥偷了一块飞机上的金砖。后来,在船上,大佬的手下带来未来新传过来的东西,是一个装着金条箱子,手下偷了一条,他被反派大佬狠狠敲死。我一刷时就有一种错觉,反派大佬敲死的是之前的那位眼镜哥,但我每次又很快意识到这是个错误,纠正一下自己。

6、两位特工主角第一次闯入机场,折腾来啊折腾去,最后一刻假装缺氧,倒在地上,这时救护人员进场。后来,在反派大佬船上,女主角刚把手枪放首饰盒里,反派就进屋来了,女主赶紧假装躺上床看书。我本来会想,这种行动逻辑没问题的吗,两个特工躺在地上就不会被发现疑点吗?女主躺在床上就能变强势了,这种假装能帮上什么忙?但是因为这两组动作如此统一,我竟然有种“逆逆得正”的错觉,潜意识里,觉得这里的逻辑又并不可疑了。

7、有一次,女主和黑人男主见面,选在了悬崖边上,诺兰还给了一个航拍的大全景。因为女主一直有“跳下去”的诉求,我当时感觉她可能会在这个镜头里有什么举动,但是并没有。

8、男主上消防车偷盗钚241的时候,他刚刚摆好弯腰跨步抓扶手的那个动作的一瞬间,我感觉他被逆向化了,这种感觉在二刷时再次出现甚至稍稍强烈了一点,可我明明知道逆化的设定还在更后面。

等等诸如此类吧……

类似的“错觉”还有很多很多,它们大部分发生在故事的前半部分,发生在主角闯入逆世界之前,世界观还没有彻底展开彻底烧脑的时候。

它们是观看《信条》的次生感觉,甚至说它是一种“bug”感知,是要被割舍的东西。它纯粹基于观影者自己的主观经验,“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按道理,它就不值得讨论啊。

恰恰在《信条》这部电影里,我觉得这种感受值得说说,或者,我们可以尝试说说。

首先,《信条》是一场超载的智力,诺兰储备了狂猛的信息量,那种错综复杂让我们来不及在观影即刻得到处理。

但当你智力穷极的时候,那些不可知的东西,那些顺势而上的感受性的东西,就会跳出来,挑逗你。

说得好像有点犬儒主义似的,真不是,犬儒的结果是自愿服从,但《信条》只是一部电影而已。

《信条》里面有句好玩的话,那个孤独的女科研人员说,面对熵逆这种事,你不要思考,你要去感受,去feel


为啥说好玩?

因为我们所有观众,这上映一天来的一切的观看、讨论甚至争吵,都是在思考,而没有人再去feel

如果你有机会再刷,那你会意识到,思考”是《信条》这部电影本身被迫让我们做的事情

但是从主人公的角度来看,他是在自己超强战斗经验之下去感受,你想想,前面有辆翻倒在地的车,马上都快撞上了,你第一时间应该踩刹车啊,但没有,主角,甚至尼尔,都下意识的感知到,这辆车会正过来,当他看到这种感知被印证,他也是懵的。而懵,也是我们的初感。


有的事,就处在知道和不知道之间,但是我们作为观众,我们因为“看到”而下意识地产生了明确的知道,我们对自己有这样的要求。人类的认知因此而产生结界,因为人的判断只有两种,就是“是”与“不是”,但是如果我们能有“是不是”来判断一个事物的哲学观,可能我们就打开了万物理论的天窗。

这是一种高度的主观性,观众们作为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感知下的“知道”。

这才是《信条》里真正想传递的哲学观念,电影说得很明确了,就是“果因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你要先确信自己可以,然后事情就会像“可以”的方向上去发展,最终事情达成

当然了啊,这可不是那种心里默念100遍“我就可以”“我能”似的屌丝洗脑,这是通过不断训练、积累,有充足把握的现实判断,男主开场的整段剧场援救测试,就是这种判断,他是百里挑一出来的(仿佛就是导演诺兰本人)。

那同样强大的反派为什么最后会输?就因为他还留恋和妻子的感情,或者说,他还想完全控制这一切,但是上帝是不需要这样做的,上帝又没有欲望,反派欲望实在太多了,他超脱不了死亡,一旦他觉得自己成了上帝那他准输。

《信条》的故事在无限的安全的循环,是男主角的信仰决定了这一切。按照诺兰的主观唯心主义解释,我们从《信条》这种特工片跳出去,来谈世界,那地球在反复地遭遇各类灾难,但它还是不断向前滚动,诞生出新的文明形态,因为这种整体信仰先于存在。

主观唯心主义的一个表现形态就是形而上学,而形而上学就是想象力的开端。

其实吧,这种观点,一直贯穿在《记忆碎片》《致命魔术》《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主人公身上,你想想看,是不是如此。


那我们这篇文章一开始说了那么多1234567杂七杂八的感受是什么意思,这就是基于个体主观唯心主义的感知,它就是按照《信条》的原则带来的,feel层面的东西,一种来自主题却又绕开了故事的本体而得到的私人的乐趣

所以,二刷《信条》,可以不要太贪婪于智力的破解,而是多留守一些这样的感知,我觉得会更有趣。

这样的话,《信条》将会是一部完全属于你的电影。

就在昨天(9月5日),我们第一导演(ID:diyidy)办了这场《信条》二刷观影团,看完第一遍,吃顿晚饭,再来一遍。


我们特邀了两位导演嘉宾,一位是姚婷婷,她前不久刚刚公映了自己的新作《我在时间尽头等你》,也涉及到时空穿越,但更聚焦在角色的普世情感。

导演姚婷婷

另一位导演是热衷量子物理的于镭,他曾凭借精神穿越题材的《造化》拿到第10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短片奖,当年的评委主席是王家卫。

导演于镭

两位导演都被影片最后的结局时刻触碰到,男主角最后和尼尔的对话很有深度,如果不做这样的选择,尼尔是不是可以不用死呢?但尼尔说,这是“现实”(信条就是最坚固的现实)。

姚婷婷被结尾突然到来的煽情击中,虽然电影全场都没有着重讲这种友情关系,但故事讲到这里,细枝末节全都可以抛弃了,“那场告别戏,看得很感动,情感是我最后特别想参与的部分”

于镭也说要反复研究一下,肯定得看个四五遍,“李小龙说过,功夫就像水一样,我灌注茶杯里就是茶杯的形状,灌注茶壶里就是茶壶的形状,命中‘注’定的‘注’就是三点水加一个‘主’。

当然了,活动现场还是有很多观众,一刷后,对故事逻辑感到万分困惑。

我想说,这些都可以在二刷的时候解决。

但是我没好意思说,在二刷时,我们可以带着另外一个方式看此片。

那就是《信条》的哲学。


-END-

本文由第一导演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