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嘀嗒出行的发展轨迹我们也不难发现其巧妙的撞上了外界环境变化引发的两次机遇。
产业作者|木宫
编辑|谭松
来源|一鸣网
出行领域在几年前大战之后,所有冒头的战事最终均以小打小闹的姿势收场,无论是美团等流量平台,还是走平台思路的高德们、亦或是后起者享道、哈啰出行们不管如何费尽心思均未能撬开这一赛道的大门。
不过,在主赛事阶段,避开主流势力,专注差异化赛道的嘀嗒出行或许成为这一赛道最大的幸运儿。
近日,嘀嗒出行正式向香港交易所公开递交招股书,拟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这对于资本动作沉浸多年的出行市场来说意味着一个新赛点的到来,而嘀嗒出行抢先滴滴出行登陆资本市场,也让嘀嗒这个一直以来异常低调、且被主流视野淡忘的玩家再一次引燃关于出行新战事的讨论。
然而回归本质来看,嘀嗒出行虽然抢先滴滴出行走上IPO之路,能否在出行下半场讲出独特的、可持续的故事尚是未知数。且从嘀嗒自身以及行业现状来看,嘀嗒出行的故事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其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在下半场依然严峻。
抢先IPO的嘀嗒出行
嘀嗒出行成立于2014年,以顺风车业务起家,2017年进入出租车市场。从业务来看,目前嘀嗒的业务主要由顺风车服务、智慧出租车业务、广告和其他服务构成。从营收数据来看,顺风车业务为嘀嗒的核心业务,2019年,嘀嗒顺风车业务占平台GTV的77.3%。
在大多数出行领域玩家包括滴滴等亏损背景下,得益于通过“信息服务费”等方式形成收入的轻资产运营模式,其已经跑通了盈利模型,招股书显示,2019年,嘀嗒向顺风车车主和出租车司机提供的补贴和激励仅占总收入的4.6%,2020年上半年,这个比例则下降为0.03%。
在营收方面,2017-2020 年上半年,嘀嗒的营业收入分别为0. 49 亿元、1. 18 亿元和5. 81 亿元、3.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9702万、-10.7亿、1.7亿、1.5亿,三年累计增长近12倍。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对应经调整净利润率分别为29.7%及48.6%。
同时,数据显示,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嘀嗒顺风车GTV(总交易额)分别约为7亿元、19亿元和85亿元,且增速较为亮眼,2017年至2019年年复合增长率为238%。
Frost & Sullivan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报告显示,2019年,嘀嗒在顺风车市场排名第一,市占率为66.5%。截至今年6月30日,嘀嗒已经在全国366个城市提供顺风车服务。
在出租车业务方面,截至今年6月30日,嘀嗒已在86个城市提供出租车网约服务,并一直在推动智慧出租车业务,并与17个城市的市级或区级出租车协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公司2019年度完成出租车搭乘网约订单1.1亿份。
此外,截至今年8月31日,嘀嗒出行的整体注册用户数已突破1.8亿,台的平均月活用户为1470 万名,累计搭乘乘客数3670万。注册车主数突破1900万,认证通过车主超过1000万;累计注册出租车司机数量超过190万,累计认证通过出租车司机数量超80万。
从各项指标数据也不难看出,嘀嗒出行在过去几年,依托差异化赛道与轻资产模式实现了高速的扩张,但回归到市场角度来看其面临的挑战不少。
除了市场监管的不确定性之外,嘀嗒顺风车业务的崛起核心原因也不排除滴滴顺风车长时间整顿收益,且从竞争角度来看,目前的嘀嗒并没有稳固的护城河。
错位与借机,嘀嗒江山不易守
梳理嘀嗒出行的发展轨迹我们也不难发现其巧妙的撞上了外界环境变化引发的两次机遇。
2014年,出行领域战事打响,主流玩家也将核心力量倾向了主流赛道,在这样的节点,嘀嗒出行以顺风车业务切入避开与巨头之间的正面竞争,并逐渐站稳脚跟。2018年,滴滴顺风车业务因几次事故受挫,并展开多次的整改调整,并在同年宣布无限期下线,下线时间长达435天,而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顺风车用户、司机快速向嘀嗒迁移,造就了嘀嗒出行的快速崛起。
我们也不难从嘀嗒出行的财务数据中找到这样的轨迹,在2018年-2019年,嘀嗒顺风车业务的GTV、营收数据快速增长,GTV也从2017年的7亿增长至2018年的19亿、2019年的85亿,营收也从0.49亿快速增长至1. 18 亿元和5. 81 亿元,并在2019年由巨亏转盈利。市场份额也快速增长。
但从整个互联网出行角度来看,嘀嗒目前的两大核心业务顺风车与出租车都很难具备主流潜质,单纯押注这两个赛道,除了抬头可触的天花板,还容易被竞争者蚕食。同时,这样的成长路径,也让我们很难看到嘀嗒出行的护城河。
以顺风车为例,一直以来都是新出行领域的一个补充。根据Analysys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顺风车市场的交易规模达到了232.14亿元,同比增长21.29%。到2020年,市场交易规模预计达到369.6亿元,这相对于超过5000亿规模的整个网约车市场来说,显然只是一个细分赛道。
而对于出租车市场来说,供给端资源较为稳定,且互联网化是行业整体的趋势,第三方平台很难从根本上作出变革,抑或以互联网手段,抢夺到独有的话语权。
从行业性质来看,无论是专车用户,还是出租车用户,亦或是顺风车用户,一定程度上用户需求与属性是高度重合的,这也意味着有着较大流量优势的平台能快速的进行各业务模式之间的相互渗透。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相对于善于通过补贴的滴滴来说,如今顺风车业务恢复上线,嘀嗒又如何迎战?对于业务方向的拓展,嘀嗒高层也多次公开表示,不会布局网约车等业务。
同时,相比于嘀嗒业务的单一性,滴滴目前在专车之外,开辟了快车、青菜拼车、顺风车等多元化的业务体系,尤其青菜拼车业务将大幅压缩原有顺风车市场的份额,且在叠加滴滴顺风车业务逐渐恢复之后,嘀嗒顺风车业务的地位无疑将遭到威胁。
除此之外,顺风车模式作为资源整合性模式,相比于专车等业务在管理上存在很大的难题,且面临着监管的不确定性,这对于嘀嗒来说也可能是最大的风险所在,目前来说,顺风车业务依然是嘀嗒的核心。在相关消费投诉平台,嘀嗒出行的投诉量超过五千多条。
嘀嗒也在招股书中表示,嘀嗒在中国顺风车市场可能面临(其中包括)其他出行选择、相关监管规定及限制以及安全及隐私问题所带来的挑战。
招股书显示,目前相关法律及法规通常适用于网约车服务,无法直接应用于嘀嗒的业务模式以及顺风车、智慧出租车服务。今后监管机构可能会提高对顺风车平台的监管审查水平,同时新法律及法规的出台可能对嘀嗒的业务有影响。嘀嗒可能无法及时有效地适应该等变化,且可能在此过程中产生大量合规成本。
急于IPO背后逻辑
面对自身优势不明显,且增长空间有限,或许是嘀嗒出行接下来避不开的命题,而招股书对未来的展望,似乎并不具备想象力。
招股书称,嘀嗒未来将继续发力主营业务,巩固顺风车行业的市场领导地位以及推动出租车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同时提升变现能力与丰富变现渠道,提升在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方面的能力以及在资本方面做出更多战略联盟、投资与收购的探索。
分析人士表示,嘀嗒出行抢先于滴滴IPO,一方面是“缺钱”,招股书数据显示,在经营现金流上,嘀嗒2019全年经营性现金流近4亿元,2020上半年,拥有1.3亿经营性现金流,而滴滴账面现金流高达500亿。
事实上,在启动IPO之前,嘀嗒出行最近的一次融资是在2017年3月,意味着其已经三年没有公布过融资消息。另一方面,对于成立6年的嘀嗒来说,先后融资累积达1.3亿美元,投资人也需要退出变现。
当然,该人士也认为,相比于滴滴,嘀嗒出行在资本市场的故事并不好讲,除了核心业务顺风车市场天花板较低之外,目前滴滴在顺风车领域的发力明显加快,今年6月,滴滴出行对出租车事业部进行了组织架构升级及人事调整,该业务负责人向CEO程维汇报,滴滴顺风车的发力必将压缩嘀嗒出行的增速、蚕食其市场份额。
他同时表示,如果嘀嗒相关核心指标数据出现增速放缓,意味着其IPO不确定性的增加,所以这个节点IPO是嘀嗒最好的选择,因为目前其各项数据都是非常可观的。
与此同时,仅顺风车与出租车业务,嘀嗒很难在资本市场讲出好故事,出行市场或许不相信小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