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川》,一部扛着红旗反红旗的教科书?
文娱 《金刚川》,一部扛着红旗反红旗的教科书? 文娱 | 2020-10-28 10:45 《金刚川》,一部扛着红旗反红旗的教科书? 柴狗夫斯基

在这么赶的情况下,这部电影最终的反响到底如何呢?

如果是在几年前,有人跟我说他要用2个月的时间拍摄一部战争电影,还准备拍完之后拿去上院线,小柴估计会忍不住直接一口盐汽水喷他脸上。


2个月的时间,连拍一部网络大电影估计都够呛,而且还得是那种低成本、不需要啥后期特效的都市爱情片类型,否则时间肯定是不够用的。


可现实总是如此魔幻,前不久为了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的电影《金刚川》,人家从立项开始拍摄到在院线上映,前前后后满打满算还真就只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简直刷新了小柴的世界观。





不过话说回来了,我们都知道一句老话叫“慢工出细活”,在这么赶的情况下,这部电影最终的反响到底如何呢?


emmm……起码从豆瓣评分上来看,还是不太乐观的,毕竟目前其评分已经来到了6.5分左右,且还呈现着继续下降的趋势。





如果是在知乎论坛上,那么其评价就更加堪忧了……上一次在该论坛上看到跌破50%推荐线的国产电影,还是那部被调侃为“关上了中国科幻大门”的《上海堡垒》。





虽然口碑看起来有点向下俯冲的意思,但是票房却貌似还不错,起码在这个疫情过后一片狼藉的电影市场里,还算是较为出挑的。





这也正是这部电影在小柴看来非常奇怪的地方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部《金刚川》和人们印象中的主旋律电影几乎是正好反着来的。


要知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主旋律这三个字在文艺界还是相当有分量的,它意味着社会官方与主流舆论价值观的直接体现。


也许这类主旋律的影片、文学或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在民间的热度比不过其他商业作品,但是其质量与内核价值观基本都是让人挑不出毛病的。


可《金刚川》的问题,恰恰就出在了价值观这一块上。


事实上,如果只从影片本身的精彩程度与视觉感受而言,这部电影完全可以称得上是超出预期,这也是其在票房上的成绩还挺不错的原因之一。


可就像我们前面提到过的,这部电影是特地为了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而拍摄的,在其官方的宣传中也出现了“致敬历史与英烈”这样相当严肃的说法。






可在真正观看过后,对于那些真正了解那段历史的人来说,这部影片给人的观看体验却相当五味杂陈。


举个例子,在微博上有大V称赞这部电影非常真实,能够给予观众了解到“关于战争最真实的一切”……可事实上整部影片展示的其实倒更像是一个压根不了解战争的文人脑海里所臆想出的战争。





在真实的朝鲜战场上,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早在刚刚跨过鸭绿江之时,就已经开始考虑要如何在美国人掌握制空权优势的前提下,对那些运输线上的重要桥梁进行保护了。


也正是因此,一种采用铁轨、石条以及涂上沥青的枕木搭建而成,整体桥面都位于水下40到50厘米,恰好能让汽车通行且不至于让江水灌进车辆排气管的“水下桥”诞生了,并被广泛应用于朝鲜战场上。


其中,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当时在鸭绿江上就修建了一条长达300多米的“水下桥”,成为了后来从国内向前线运输物资的“生命线”。


值得一提的是,这条鸭绿江上的“水下桥”,在修建过程中的石条还是由战士们就地取材,从过去伪满洲国修建的皇宫里现挖出来的。





事实上,这种“水下浮桥”的相关资料在如今早已公开,根本不是什么机密,甚至在1992年八一电影厂拍摄的另一部抗美援朝电影《神龙车队》里,更是非常详细地介绍了志愿军修建的这种“水下桥”。


其中明确提到了,“水下桥”在平时不用的时候,别说飞在天上的美军轰炸机了,甚至连在岸上都根本看不见桥。


当车队需要通过时,要让战士们先在桥的两边拉起两道绑着小红旗的绳子来指明水下桥的位置,这样车队就能沿着两道绳子指示出的位置行进,顺利通过河流开往前线。





也正是因此,无论朝鲜战场上的美军战机如何狂轰滥炸,却始终无法切断我军的后勤运输,因为他们根本找不到桥梁的位置在哪。


最多只有在机缘巧合下,美军的轰炸机正好装上了我方的车队通过,这时他们才能顺利找到“水下桥”的位置进行轰炸。





在整个朝鲜战争时期,围绕着运输桥梁的保护问题,志愿军与美军双方展开了一系列的斗智斗勇,除了“水下桥”之外,我方的战士还开发出了如“在真桥附近的水面上修一道假浮桥放给美军去炸”的“真假浮桥”等战术,最终成功在制空权极度不利的情况下保住了运输线路的畅通。


而反观这部被微博大V吹德“真实无比”的《金刚川》,电影里展示出的支援战士们却一个个都仿佛愣头青,只会凭借人海战术,靠着填命来强行去与美军轰炸机来一次“比一比是你炸的快还是我修的快”的竞赛。





就这么一条明晃晃的木桥,能扛得住几颗航空炸弹?


全片就围绕着这么一条木桥,反复上演志愿军战士如同不惧生死的机器一般顶着炮火去修桥。


壮烈吗?的确壮烈;煽情吗?的确煽情,电影院里不少小姑娘看到这都忍不住低声抽泣了起来。


但是你这个逻辑是有问题的,到最后故事结尾要给一个交代的时候,你给不出来……就这么一个木桥,志愿军就算再不怕牺牲,可保不住就是保不住啊,你怎么把结局圆回来?


导演似乎也自知理亏,于是只好在电影里强行加一个美军飞行员的视角,最后让他看着由密密麻麻的我方战士搭建起来的“人桥”,选择了网开一面不再开火。


于是乎,一个荒谬至极的场景出现了……一部原本是为了纪念抗美援朝而拍摄的电影,一部打着致敬历史与英烈旗号的电影,最后给观众的观感却是——不是你志愿军战士多名强大,而是我美国飞行员怕杀孽太重不想跟你玩了?


孩子们看了,若有所思,原来抗美援朝不是我们打赢了,是“最后美国人放过了我们”。





年轻人看了,痛哭流涕,“最后金刚川里最厚(好)的飞行员牺牲掉了,让人觉得非常地难过”。





抛开票房、抛开靠牺牲情节赚来的眼泪,只从教育意义这个角度来看,这部《金刚川》几乎称得上是一部反面典型,教科书式的“扛着红旗反红旗”,完全是在对志愿军将士进行“低级红高级黑”,简直能把人给气笑了。


在欧美的一些网站上,类似的操作其实并不罕见,他们非常喜欢把我们志愿军战士面对强敌的各种机智操作全部抹去,把活生生的战士们矮化成一个个“不知道动脑,只会靠人海战术往前堆”的符号,就差把我们的战士直接描绘成“会开枪、会说话的丧尸”了。





这种行为本质上是美国人对于我方的一种舆论战手段,把自己在朝鲜战场上的失利扭转成“我们之所以会输,只是因为我们更重视生命;我们不是打不过你们,只是你们更不把命当回事,我们美国人的生命更值钱,所以才不和你们继续打下去了”。


可人家美国人这么玩还尚且情有可原,毕竟双方本就是对立阵营,敌人抹黑我们时把话说得多离谱都不算奇怪……可当我们自己人在拍电影来纪念历史时,也玩起了这种调调,那问题可就大了。


在知乎上,有答主对《金刚川》的评价是“既侮辱了志愿军,也侮辱了美军”,小柴觉得这个评价真的是相当一针见血。






当然,咱们今天也不是为了单纯批判某个具体的导演,从比较乐观的方面去想,这倒未必是电影的导演故意在其中引导什么,而只是他单纯因为懒,所以没去查阅具体的相关资料。





毕竟说白了,2个月的拍摄周期确实非常紧张。


那么在了解了大体的故事背景后,导演挠了挠头,于是打算给大伙整一个煽情向的“志愿军将士为了保卫浮桥,顶着漫天的炮火前仆后继地去架桥、修桥”……这样的故事多好想啊,我上小学三年级的侄子估计都能脑袋一拍,按着这个思路想出个差不多剧本的来。


时间紧,凑合凑合得了,因此如果《金刚川》这种事情只是发生这么一次的话,其实还能勉强理解(不过话说回来了,抗美援朝纪念日又不是这几天才临时定下的,要拍电影纪念这个,为啥不早点开始做准备?)。


值得关注的地方,其实在于这种类似的事情并非孤例。


无论是去年的《攀登者》,还是今年的《八佰》、《金刚川》(后两部是同一个导演),似乎都呈现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点,那就是这些导演们不约而同的认为“如果单纯只是把中国人的历史故事完完本本地拍出来,那么观众就不会买账,所以我们得自个往里面添加剧情”。


《攀登者》在上映时,全网到处都是类似《攀登者历史原型的故事,比电影更精彩》的文章。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人家历史故事本来就足够热血、感人,可导演却非得画蛇添足地往里面掺一条吴京与章子怡的爱情线,甚至让结局的登顶都变成了“爱的力量让主角顶着风雪拯救盲人女主”的狗血戏码。




(网友评论,此为嘲讽)


前段时间赚足了国人眼泪的《八佰》同样如此,导演虽然打着还原历史、纪念烈士的旗号,可真正上手拍的时候却是彻底地信马由缰、随心所欲,往里面加了一堆历史上根本没有的情节,让不了解那段历史的人看了,颇有点“小学生玩王者荣耀学历史,玩完认为李白和孙尚香是CP”的错乱感。




(某知名自媒体甚至点名《八佰》,称其事实上是部玄幻电影)


你要说是拍这些电影的导演没实力,只能一顿胡乱操作那也算了,可偏偏其中的一些导演并不是能力欠缺。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无论是《八佰》还是《金刚川》,抛开其中对于战争双方的降智以及大量的历史发明行为,其实单纯从观看体验上来说都并不算差,票房成绩也都足以证明是合格的商业片。


这样一来就尤为地让人感到痛心,你这个制作组不是像《雷锋的故事》那种完全没有能力、纯混子,而是明明可以做的更好,却偏偏在最关键的地方不当回事,把好端端的电影拍出了反向教育的效果。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其实是我国文艺界工作者在底层思维上,陷入好莱坞大片灌输的欧美政治正确价值观泥潭的体现。


甭管是科幻片、战争片、纪录片,反正不带点“战争双方的人性拷问”、“男女主角至死不渝超越时空的爱情”、“主角的道德抉择时的思考”、“主角个人英雄主义拯救一切”等烂俗桥段,就不会好好说故事了。


不管剧情搭不搭,反正这种经典的“好莱坞心灵鸡汤”式剧情必须加进去,而且还不能当配菜,得当主菜。


相比于某个具体导演到底是否三观不正、媚外等讨论,这种在文艺界不断蔓延的思潮其实更加值得我们的关注。

主笔 | 阿虚

编辑 | 四少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公众号:柴狗夫斯基(chaigou-fsj)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END-

本文由柴狗夫斯基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