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速扩张”遭质疑,如祺出行“慢哲学”如何破局大湾区市场?
资本 当“高速扩张”遭质疑,如祺出行“慢哲学”如何破局大湾区市场? 资本 | 2020-11-16 10:23 当“高速扩张”遭质疑,如祺出行“慢哲学”如何破局大湾区市场? 财经无忌

只要你愿意慷慨地付出等待,你就会收获商业世界中,那些别具一格的惊喜。



日本最大的便利店连锁公司——“7—11”创始人铃木敏文,在经营策略上常常喜欢有着特立独行的思考。

而关于铃木本人的商业哲学里,最为人所称道的,便是他对于“扩张”和“深耕”的辨证理解。

不同于一般便利店对于品牌范围和门店数量的要求,7-11从创始之初就严格遵循密集选址战略,先集中火力深耕一个区域,再凭借这一区域的口碑发酵,顺势将品牌势力蔓延。

某种程度上,正是依托这一战略,初生的“7-11”才得以在商超遍布的日本站稳脚跟。



回到一水之隔的中国,铃木敏文的思考也在启示着一众企业管理者:

通向成功的道路诸多,高速扩张并不适用于每个行业,相较于跑马圈地的野蛮生长,服务行业更需要的是沉下心来提纯内力、优化细节。


这一点,在近年来大热的网约车行业中,同样不失参考意义。

曾经,资本的竞逐催生了这一行业的膨胀。

Analysys易观发布的2019年网约车调研报告显示,2015年—2018年,这一行业的总体规模由614.78亿猛增至3122.77亿元,年平均复合增长率高达50.01%。

然而看似美好的增长神话之下,一方面,市场潜在的增量已经基本挖掘殆尽,截止2019年末,中国网约车市场乘客端活跃用户规模为10081.6万,一二线城市的增量市场已经十分有限,12月份的活跃乘客数相较过去甚至一度迎来0.73%的下跌。

可以说,当前的网约车行业,已经基本沦为存量的厮杀竞争。

另一方面,在宏观经济放缓、政策趋严等因素影响下,网约车市场交易规模增速也在逐步放缓,进入规范化调整期。

随之而来的,则是过往粗放扩张下诸多弊病的显现。

以网约车产业发达的上海市为例,政府部门公布的网约车平台投诉数据显示,从2018年第4季度到今年的第2季度,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投诉量排名前五的营运平台,每万单投诉量平均上涨了8.77倍。单季度1762件的投诉中,近一半都归结于对“服务质量”和“收费规范”的不满。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2020年广州车展期间,如祺出行CEO蒋华在媒体专访中表示:“高速扩张不是这个行业成功的唯一路径。”



如祺出行在2020广州国际车展期间为市民提供免费摆渡车服务

刚刚面世一年多就已经在市场树立良好口碑的如祺出行,对此体会颇深。

在群雄并起的网约车市场,如祺出行之所以能够一鸣惊人,离不开依托“涟漪模式”所构筑的稳健、扎实的市场经营战略。

同铃木敏文的开店哲学一样,如祺出行的“涟漪模式”并不着眼于短期内范围和规模的大小,而是聚焦粤港澳大湾区,以广州为中心向相邻城市扩散,通过复制成熟的运营和服务管控体系来高效占有存量市场,并充分利用城际溢出效应挖掘增量市场潜力,使平台获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更高效的业务拓展和更扎实的盈利基础。

面对后风口时代的网约车行业,跑得快就能赢的规律已经不再适用,未来,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才是制胜所在。

而对于这一行业来说,当下这个时间节点,看得见的“招式”已经基本失去悬念,行业决胜的未来,那些根植于运营和服务管控上看不见的“内功”才是关键。



回归这一行业本身,正如国内知名市场研究机构比达咨询所断言的那样:“网约车的核心竞争力,仍然是围绕客户需求所构筑的体验。”

App商店的评价里,不同于一般网约车平台的步步“惊险”、花式吐槽,如祺出行的评价更多是消费者对服务的赞誉和偏爱。

“干净无异味”、“服务态度亲切”、“行车平稳”,这是乘客留下的褒奖,也是如祺留给市场的初印象。

如祺出行的“涟漪模式”之所以能够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实现在广佛两地口碑裂变,离不开其狠抓“内功”修炼,从而为用户带来的安全、舒适、可靠的服务体验。



如祺出行以品质服务在广州赢得用户口碑

作为广汽集团和腾讯等共同投资的出行平台,如祺出行“车企+互联网巨头”的模式,充分整合了两大集团在出行领域产业端、消费端资源和技术优势,凭借对于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洞悉,和在用户体验上的严格把控,获得了广大市民的一致认可。

在需求端,如祺出行敏锐感知到,除了安全、便捷等刚性需求外,用户越来越重视车辆整洁度、司机服务、APP体验等软性需求。

因势利导之下,这一品牌早在上线运营之初就发布了行业首个“洁净服务标准”,从空间、司机、服务、车型等四大维度制定了洁净细则,以明确的奖惩机制和监督机制来提升服务软实力。

而为了从源头把控用户体验,2020年1月,如祺学院正式成立,以“一样的司机准入、一样的服务培训、一样的品质管控” 进行全流程服务管控。

同时,如祺出行还持续开展用户服务标准调研,招募品质试乘官参加服务质检活动,让用户参与服务标准的制定和优化,真正做到“用户说了算”。截至目前,如祺出行已经完成超过11500次线下服务质检。

在此基础上,在落地广州一年后,如祺出行发布了新的品牌主张——天生更懂。源于广州,根植粤港澳大湾区,天然的 DNA 优势让如祺在出行方面能够更好地洞察用户需求,并通过统一的标准让用户感受到无差别的满意服务。

市场是最好的检验,今年8月份行业预估的日订单量推算,如祺出行在广州市占率已经攀升至第二,业务发展势头强劲,正在拉开与第二梯队其他平台之间的距离。



汹涌的网约车浪潮之中,如祺背后的广汽集团并不是唯一一家亲自下场的主机厂商。

上汽、长城、丰田、大众、特斯拉等一系列汽车品牌的入局背后,联合汽车产业上下游打造共享出行的运营商平台,已经成为了行业的新风向。

然而,相较于车辆和渠道等产业链端的资源优势,具体的市场化运营策略,则成为了一众主机厂商布局网约车的短板。

面对前文中飞速增长的行业数据,不少品牌也曾陷入盲目且狂热地“圈地运动”中。



2020年8月,如祺出行开通佛山运营

从这个角度来说,如祺出行“涟漪模式”的成功,其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为一家企业实现了盈利期望,更重要的是在于为迷失的行业重新找到前行的坐标。

它启示身处迷茫竞争中的众多网约车品牌,资本、地盘、车辆并不是天然导向成功,这些外部的招式之上,还需要有着体系和模式的“功法”辅佐,才能真正落地于未来。

在此基础上,手握制胜“功法”的如祺出行,选择将粤港澳大湾区作为腾飞的起点,眼光不可谓不独到。

作为中国城市平均GDP最高的国家级战略区,粤港澳大湾区去年经济总量超过11万亿元,人均GDP更是达到了16万元,粤九市固定资产投资连续5年增速超10%。

雄厚的经济体量背后,这一区域的城际交互热度同样遥遥领先,各城市内外密切频繁的来往,铸就了此地服务业口碑裂变的可能。

对于网约车行业来说,一方面,这一区域各块的协同大幅降低了新市场拓客的成本;另一方面,频繁的跨城订单高客单价和高毛利率所带来的充沛现金流,也将成为平台盈利的稳固基石。

在此基础上,深谙此道的如祺出行还在不断推动跨城联动运营,释放市场潜力。在佛山,开城仅两个月,就有超过5%的佛山用户提交跨城订单;9月底跨城订单量较8月初上涨85%,平台跨城订单累积近5万单。

随之而来的,则是双城之间运力效率的进一步提升,佛山开城后第一个月,如祺出行在广州的车辆平峰时段空驶率环比一度下降了超过4个百分点,而平台整体空驶率也环比下降2个百分点。

同时,得益于广佛联动运营,跨城出行为如祺出行带来了大量的长单,9月份广州区域的长单中,跨城订单占比较开城前上升了4个百分点,而整个平台长单量则增加40%以上,长单在平台总单量中占比超过14%。

如祺出行9月底的数据统计显示,跨城订单客单均价是平台客单均价的1.8倍,跨城订单毛利率较平台整体毛利率高出84%。长单比例增加,为如祺出行带来的现金流,是平台盈利最强的助推力。

要知道,目前如祺出行仅仅开通广州和佛山运营。在如祺出行的视线里,粤港澳大湾区尚有大片蓝海等待开发。依托广汽集团发布“十四五”规划所带来的势能加持,和腾讯智慧出行新战略的高维助力,“涟漪模式”效应还将随着运营区域的扩大而更凸显,为如祺带来更多1+1>2的可能。

“就像水滴滴下产生的涟漪,以点为中心,水波借力往外层持续扩散。”蒋华在媒体专访中如此形象地描述“涟漪模式”的效果。

而在那之外,关于如祺的故事,和其中所蕴含的商业哲学,还在不断引发人们关于“快”与“慢”、“短”与“长”、“当下”与“未来”的思考。

若只关注当下,你可能会把SpaceX 当作疯子的绝望一搏,把华为当作自讨苦吃的笨汉,把乔布斯当作白日做梦的“蠢蛋”。

只要你愿意慷慨地付出等待,你就会收获商业世界中,那些别具一格的惊喜。



-END-

本文由财经无忌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