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拼多多里,读懂脱贫的中国
资本 在拼多多里,读懂脱贫的中国 资本 | 2021-03-02 10:23 在拼多多里,读懂脱贫的中国 悦涛

几千年来头一回,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消除了绝对贫困。


几千年来头一回,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消除了绝对贫困。

对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全面脱贫的难度,是今天成长在城市里的年轻人无法理解的。

就在40年前,中国还有7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当时中国总人口也才10亿。

2012年,中国还有近1亿人没有摆脱绝对贫困,而这1亿人大多生存于条件最恶劣、最偏远的区域,长期与市场经济脱节。脱贫的难度,远超以前。

互联网在这八年的脱贫攻坚战里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国家公布的脱贫攻坚先进集体里,三家互联网公司入围,分别是拼多多、阿里巴巴和美团。

其中拼多多最为典型,从创始时间点到业务切入点,拼多多几乎是和中国的脱贫攻坚关键期一起成长起来的企业。

从三农业务起家,到下沉市场挖掘,拼多多用5年时间里的快速崛起证明了这个市场的潜力和空间,带动其他互联网和物流企业纷纷跟进,不断盘活中国的村镇经济。

在拼多多的成长史里,我们能读懂一个全面脱贫的中国。

生逢其时,国家提前搭起一张网

拼多多有幸运的一面。在它创立之初,国家已经提前搭起张覆盖三农的两张网。这两张大网,是成就拼多多不可或缺的生存土壤。

中国最后一波贫困人口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脱节”。因为交通和通信网络不发达,他们和市场经济基本脱节,无法加入中国经济的大循环。

2012年,面对在中国经济里边缘化的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832个贫困县,国家对三农领域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资源投入,包括交通道路的“实网”和通信互联的“虚网”。

到拼多多成立的2015年,这两张网已经延伸向中国大陆的每一个角落,世界高铁里程第一、公路里程第一、光缆线路第一、移动通信基站第一。

到2019年底,中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超过400万公里,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实现了100%通硬化路、100%通客车,中国行政村通光纤、通4G的比例双双超过98%。国家在农村建成了13万个光纤网络,3.7万个4G基站。

中国的城市化高速发展,在于其快速的贸易集散能力和高效的信息交互,而交通和互联网的村村通,让中国几十万个农村也获得了和城市同样的机会。

它们就像毛细血管,把原本游离于城市之外的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盘活,给互联网公司渗透“下沉市场”创造了最适宜的土壤。

拼多多早期的兄弟公司拼好货,在创立之初还为水果腐烂、物流缓慢而投诉率居高不下,在并入拼多多之后,中国的物流快递处理能力和覆盖能力快速提升,很快就平衡了市场供给和需求,并通过自身投资不断扩大产品类别和区域的覆盖面。

如果没有最近这10年国家对三农“两张网”史无前例的资源投入,跑在路上的货物速度要慢几倍、价格要贵上几倍,拼多多的覆盖范围达不到现有的三分之一,市场规模只能做到现有的十分之一。

所以,2015年成就了中国互联网创业的第二次浪潮,受益于国家的“两张网”,在这一阶段,各大互联网企业先后完成了移动互联网的战略迁徙,微信成为国民级应用,今日头条开始孵化系列产品线,而依靠农产品开疆扩土的拼多多成为最大的逆袭者。

在“乡村振兴”这盘大棋之下,这场逆袭还远远没有结束。

路线图:先帮忙,才有信任

在拼多多诞生之前,圈内人大多判定电商格局已定,阿里京东争霸,其他小弟喝汤,腾讯退居幕后做投资。

这时候的主战场都是城市。因为投资回报快、效率高、成本可控。虽然各家都有农村战略,比如阿里和京东在农村地区的刷墙大赛:“生活想要好,赶紧上淘宝”“发家致富靠劳动,勤俭持家靠京东”,但实际上收效甚微,一直围而不破。

农产品电商在这个阶段都属于备胎,尽管很多地方花钱搞培训、做物流园区,号召农户学电商、开网店,但是绝大多数人“入网”了之后发现,根本没有人购买自己的农产品。

核心原因是这些口号和方案都停留在一二线消费的思维,无法在下沉市场引发参与感和扩散效应。

拼多多的出发点不一样,面对竞争激烈的城市战场,它从一开始就主攻农产品。而且和其他电商以农村为市场、让工业品下行不一样,拼多多的路线图是先让农产品上行,解决农民的生计问题。

这个路线虽然一开始很苦,在很多人看来出力不讨好,但是在农民端建立了信任感和依赖感。

而且随着国家“两张网”的快速铺开,到2019年底,中国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达95%,超过55万个建制村的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收到邮件包裹。他们还可以面向全国销售他们的农产品。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仅832个贫困县的收投快递总量,就达到了39亿件。

即便面对同样的市场机会,拼多多在下沉市场的专注也它有比其他电商更敏锐的嗅觉和运营能力。在阿里京东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拼多多在村镇市场快速渗透并脚踏实地的解决了农产品生产侧和需求侧的对接,持续提升流通侧效率。



创立5年以来,拼多多的农产品成交额一直得以保持年100%以上的高速增长。2019年,拼多多全年交易额突破万亿元,其中农(副)产品达到1364亿元,所占比例在电商行业遥遥领先。

2020年拼多多农(副)产品交易额预计将突破2700亿元,进一步奠定中国最大农产品上行平台的地位。

下沉市场的另一面:上行空间

很多人看到了拼多多对五环外消费市场的挖掘,而没有看到它对这个市场造富能力的培育。

中国目前仍然有近9亿人生存在县域经济里,占中国总人口的6成。它不止是一个待开拓的消费市场,如果不能提升他们的经济参与能力,未来的消费力仍然难以持续。

拼多多的拼购模式,最早就是为了农产品上行而创造的。通过“拼”的模式,拼多多将中国消费者在时间和空间上极度分散的农产品需求,汇聚成了短时间内的同质化的需求,比如之前“你一斤苹果我一斤梨”的零散消费,被拼购统合成大宗消费,一头保障卖方的销售量,另一头让买方享受批发价。

这个看起来简单的拼购模式,其实解决了一直以来传统中间商大吃差价的市场流通模式。也就是以前农产品市场话语权都被中间商掌控,利润大头也被他们吃掉,一头压低农民卖价,一头抬高了城市商超的买价。

拼购模式突破了中国农产品长期以来“多对多”的制约,走出一条云端的集约化、规模化的新路。

在某个时间段,拼多多上可能有数万人甚至十几万人在同时拼单某个农产区刚好到最佳食用期的农产品,这种海量的需求,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消化掉产区的应季产能,从而为农户创造稳定的订单,为农产品大规模上行创造了先决条件。



2018年,拼多多率先推出以“多多果园”为代表的扶贫产品,将平台近7亿用户的游戏娱乐需求,与扶贫助农工作结合。平台用户在拼多多客户端的虚拟果园中种下树苗,通过社交互动的方式培育果树,果实成熟后可以免费收到一份由拼多多送出的扶贫助农水果。

截至2019年年底,“多多果园”的日活跃用户已经超过6000万人,每天送出的扶贫助农水果超过200万斤,其中绝大多数采购自“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用平台包销的方式保障贫困户的收益。

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9%,明显高于城镇居民的3.5%。

从拼多多对供需两端的同步培育和循环扩张里,能看到这个增长背后,还有巨大的上行空间。

农地云拼:正在扩张的内循环

对中国的深度贫困区,摆脱绝对贫困只是第一步。

就像中国城市化的扩张一样,在农村的经济通路被激活之后,热情会不断升温。要满足这股涌动的力量,平台自身也要不断优化技术模式。

在5年的三农运营经验上,拼多多结合中国农业的发展状况,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和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将分散的农业产能和分散的农产品需求在“云端”拼在一起,基于开拓性的“农地云拼”体系带动农产品大规模上行,让贫困地区的农产品突破传统流通模式的限制,直连全国大市场。



这个上行版图目前已经覆盖到最偏远的地区。截至2019年底,拼多多平台注册地址为832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商家数量达36万家,较上年同比增长158%;年订单总额达372.6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30%。

其中注册地址为“三区三州”地区的商家数量超过15万家,较上年同比增长540%;年订单总额达47.97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413%,这成为拼多多深入脱贫攻坚主战场的有利条件。

清华大学课题组去年发布的《新电商重塑中国农业产业链发展研究报告》认为,拼多多这样的新电商推动了农村地区信息、人才、资本、土地、科技等要素的重配,带动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正在成为当前农村电商发展的主流力量。

在“农地云拼”体系增量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农业成了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了有吸引力的职业,扶贫助农也成为水到渠成的结果。截至2019年底,拼多多平台直连的农业生产者超过1200万人,累计带贫人数超百万。

拼多多开创的“农地云拼”模式,已经成为标准化的市场循环体系,让农城之间原本割裂的供给和市场循环打通。

而中国县域9亿人口的盘活,是中国扩张内循环最大的一股增量。

-END-

本文由悦涛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