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调研狂魔关于投资的灵魂独白
社交 一个调研狂魔关于投资的灵魂独白 社交 | 2021-06-22 10:14 一个调研狂魔关于投资的灵魂独白 进击波财经

要看一个人的现在,就要回溯他的过去,乃至于一些琐碎的日常细节。


全民基金,明星经理,2021的魔幻开局

如果问2021年第一季度的最热关键词,我想,一定是基金。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基金其实是个很遥远的词汇,尤其是对那些从父母那里继承了通过储蓄、银行利率、甚至把现金压在家里的90后或95后来说,基金也好,股票也罢,凡是今日涨明日跌的理财,似乎都是很有风险的。

在2020年初,我们做过一次千人调查,统计发现,绝大多数年轻人只能接受5%~10%的“损失”,更有相当一部分人只接受5%一下的本金亏损。

而去年年中到今年年初的全线飘红,尤其在2021年开年,A股乘风破浪,上证指数一路冲上3700点,刷新了近五年新高,让无数人淡忘了小时候数学应用题里耳提面命的风险,大胆入局。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消费、医药、新能源、科技类自春节过后大量基金出现了高回撤,造神运动也开始随之放慢,基金经理也只是普通人。

不管在哪个年代,擅长投资理财,股票基金的人,都是凤毛麟角,百里挑一。

目前,全国有近150家基金机构,平均每个公司仅有十余个基金经理,而真正能混成“大神”的,屈指可数。

有人算过这样的一笔账,放眼全国,同时满足在业内深耕7年以上,生涯年化收益率始终保持在15%,所在公司为行业top50,手中所管理的基金规模超过200亿的基金经理等几个条件的基金经理,只有5名。

而在众多基金“门派”中,却出现了一个“锐利异类”——冯明远。





继成长型基金顶流张坤、刘彦春之后,极度分散的、科技风格的新兴成长股选手冯明远进入到大众视线中,其所管基金近5年收益率达277%,成为近几年靠业绩带动规模增长的突出代表。





Wind数据显示,截止今年一季度末,冯明远管理的信达澳银新能源产业股票基金近5年收益率高达277.37%,位列同类股票基金第四名,最近三年业绩也达到132.63%,排在股票型基金前三十名。

尤其在市场大跌进入新一轮调整期后,不少明星基金经理业绩大幅回撤,冯明远却穿越短期阵痛,其所持续关注的新能源连续受挫,但冯明远“自下而上”地找到局部繁荣的新能源个股,所管理的基金限制了回撤幅度。

回溯“自下而上”的投资策略,最为代表性的有传奇基金经理彼得·林奇,其主要精力放在企业走访和研究上,在组合构建时对行业之间的配置比重关注不多,巅峰时期曾买了上千只股票,绝大部分都是小仓位。

以信达澳银新能源为样本,其近三年总收益是150.14%,最大回撤-25.36%,复合年化35.71%。收益率堪称稳健,回撤幅度也不大。

而根据第三方对基金经理调研次数的统计,年内调研公司家数最多的基金经理之一是信达澳银的冯明远。他以近一年30次公开调研行程,成为基金圈内的“劳模”,密集调研的背后,是以“科技猎手”闻名市场的冯明远的底层逻辑和自信。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专注于新兴产业发现的选手

在基金市场中,评价一位经理的核心维度有二,一是职场晋升;二是业绩表现。

2010年,冯明远毕业于浙江大学,并取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学位,在研究生期间考取了CFA(特许金融分析师),毕业后进入平安证券研究所,于2014年加入信达澳银基金任研究员,正式进入公募基金,用了六年时间完成从研究员到投资总监的飞跃,近期晋升为信达澳银基金公司副总裁。

晋升速度的另一面是业绩表现,作为信达澳银的“明信片”,冯明远在任职信达澳银新能源基金经理四年时间里,将该基金规模从6400万提升到89.27亿,带货的规模蹿升了138倍,占信达澳银基金权益类规模比例超六成,所管理的新能源近三年同类排名摘冠。

对应到投资风格上,冯明远不跟“白酒”“医药”,他对于自我定位是“专注于新兴产业发现的选手”——典型科技风格、超低集中度、高仓位运作和适中的换手率,在分散持股200只以上依旧能获得超额收益。

对于认可科技成长投资风格,以及希望通过增配科技风格进行多元配置的投资者来说,冯明远是idol式的存在。


要看一个人的现在,就要回溯他的过去,乃至于一些琐碎的日常细节。

冯明远与“科技”的故事,同样是互相融入的过程。

①从程序员踏入投资

芒格最常被问及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学习成为一名伟大的投资人?

他从不直接回答这类问题,而是提醒人们先考虑自己的边际效用和心理承受能力,然后再开始加入投资游戏,且一再强调,“投资者必须将自己的天性和天分融入到自己的投资策略中”。

作为工学硕士,本该成为一名程序员的冯明远,却叩开了投资的那扇大门,“科技”正是那一个最大公约数。

在日常生活中,冯明远就是电子产品的“专家型用户”,他会购置肠粉机、扫地机、平板车等电子产品,也是新能源车的早期忠实用户,并储备了大量的产品知识,比销售更清楚车的性能,能代替销售人员的讲解。

为了研究高更新率的手机通讯行业,冯明远购置了40多部手机,同事买了新上市的手机他也会第一时间拿来研究,并对新上架的APP进行深入研究。

对于科技产品的热爱,并未影响到其决策的理性。

例如在2010年,iPhone、iPad产品初露锋芒时,苹果公司股票也开始进入“第二增长曲线”,但冯明远并未因错过而遗憾,他对此理解为:“我们不需要在趋势不确定的时候做投资,当看到很明显的趋势后,再去买股票也来得及,在新兴产业中,对新的产品一定要有很好的敏感度跟接纳性,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多观察、不轻易否定。”

②自下而上找到局部繁荣

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格雷厄姆如是定义了“智者”—— 对企业的分析能力,学习了分析知识, 根据公司的数据使用衡量指标来判断公司业绩的好坏,而不是这些股票每天的价格,从而做出好的决策。市场短期是一台投票机,而长期来看则是一台称重机。

对应到真实生活中,“投票”往往反映一种市场情绪,而“称重机”对应的是基于“企业价值”的理性思考,这背后是无数的、繁冗的、交错的细节,而冯明远正是通过持续调研,抽丝剥茧般找到“价值洼地”的那个人,这反应在其具体的投资行为之上:


  • 换手率低,个股仓位小,本质还是找靠谱的公司,进行长期持有;


  • 跟踪时间足够长,做到足够深刻的理解,把握好企业的未来动态估值,在相对高的正确率之上做投资决策和行为;


  • 把握住人性,不要太贪心,也不要在市场中随波逐流。

正是基于持续地、专注地、量化地跟踪调研,让冯明远拥有了独立的判断力,这种“独立”的另一面,往往伴随着孤独。

对此,冯明远也感慨道:“投资行业是一个孤独的行业,最好的方式还是一个人去系统地学习,因为互相交流挺难的,尤其当交流双方三观不同,这也就导致了各说各的,我更愿意摒弃一些外部的干扰因素,与其耳听六路,眼观八方,不如始终心无旁骛的保持专注。


对于所关注的科技企业,冯明远也给出了几个有关核心竞争力的调研维度——科技产业还是需要聚焦在技术层面,科技公司是否把握了前沿技术的走向,其研发实力如何,这代表了企业未来的生存空间。

③找到科技产业的底层支撑

越是在繁荣的产业环境中,越需要剥离表象,去下探产业的底层支撑,它是一种格局观,也是一种锚定于中长期的思维方式。

对于科技产业的底层支撑,冯明远也有不同层次的理解:

第一点,国家经济发展

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了稳步向上的阶段,已经有能力去扶持科技产业。

因为科技研究需要大量的基础研究,这些都需要资本,现在我们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家财富的积累能够支撑起对科研人员的扶持,让他们慢慢地做各项研究。

第二点,科研人员的素质

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开始显现,过去二三十年培养了大量工程师,以进行基础研究工作者和院士团队不断壮大,人才队伍和基础研究数量在持续积累。

最后一点,下游应用的嫁接

我们国家的下游应用比较多,基础技术结合下游需求,能够转化为很多应用技术,并进一步转化为经济成果,让科技体系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我们国家发展科技产业的意志和决心,以及过去在科技领域的持续投入,便是冯明远理解的科技产业利好的“底层支撑”。

由外,通过持续调研将企业价值量化,由内,将国家势能与科技产业结合,这背后是冯明远不断地调研和研究,进而坚定了对科技行业的发展信心。正如他所言:我觉得未来5-10年,科技行业必将是一个快速成长的行业。

这种信心,也进一步厘清了他对“价值”的理解。

在一次去青海矿区的调研中,他发现当地采矿工人收入、矿石出货价格非常低,他联想到当下生活离不开这些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但相比于白酒这类消费品,矿产资源整体价格并没有怎么涨,他认为这些才是中国真正值得关注的、有价值的核心资源。



投资原则、投资理念、投资计划

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

任何看空、悲观的“大环境”下,都存在局部繁荣的机会,只不过它更细微不易察觉,需要具象化地研究。

冯明远同样构建出适配的投资原则、投资理念和投资计划,找到“局部繁荣”的价值洼地。

投资原则:把客户的钱,当做自己的钱

巴菲特的两条投资准则:1、不亏钱;2、参考第一条。

而冯明远的初心也是如此——“为投资人赚取绝对收益,挣多挣少没关系,但是一定要给他们持续挣钱,对于排名我没有过多追求,想法也比较朴素,把客户的钱当作自己的钱来管理,我把自己作为基金产品的第一个客户来看待,用一种特别朴素的态度看待投资。”

在中国,但凡一个领域火热起来,就会涌现大量的投机机会,积极的市场情绪会裹挟着资本大举进入浑水摸鱼,泡沫逐步形成并持续放大。

由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存在,泡沫刺穿,市场会重新洗牌,只想做短线的,自动撤出,行业回报均值回归。

而大资源会向真正留存的优秀企业靠拢。

这是一个周期,相较于锚定于“差价”的逐利行为,如何克制住市场情绪,是选择“搞一把大的”还是“持续地持有”,正是取决于投资原则。

“把客户的钱,当做自己的钱”的朴素想法,也是冯明远的那条“金线”和“底线”。

投资理念:任何“熊市”都有“跑得快的兔子”

不计较于“大环境”的得失,而是寻找局部繁荣的“企业资产”,这种策略也在冯明远身上得到印证,在形容优质企业之时,冯明远将其比拟为“跑得快的兔子”——“尽管跑得快的兔子也有被抓走的可能,但是至少‘熊’来的时候危险会少一点”,与之对应的是其“调研狂魔”的“江湖名号”。

企业经营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同样在冯明远的投资框架中,没有所谓的价值、成长这两个词,他更愿意用这样的维度去定义一家企业:成长速度快的、成长速度慢的、衰退的。

在具体实践中,冯明远主要分析现金流折现模型(DCF模型),对企业长期价值做一个量化的判断,并随着研究时间的加长,其所覆盖的企业也不断增加。

因此,冯明远不会被宏观经济干扰,而是持续通过调研,并研读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判断公司“造血能力”是否健康。

投资计划:维持稳健的“风险与收益”结构

偏好于电子、通信和计算机行业的冯明远,也会严格恪守自己制定的投资方针,定期审视投资组合的结构变化,决定是否需要局部调整来保持稳健的“风险与收益”结构,辅助配置非银金融、家电、化工行业等企业股票。

某种维度上而言,冯明远也在克制“自我偏好”,去回避一些系统性风险,适当、少量配置一些非科技板块,规避无法通过研究工作去避免的系统风险,行业配置会适当分散一下。

对此冯明远也进一步阐述道:“我们会直到能够看清楚,或者说能够用我们熟悉的商业逻辑来分析这个事的时候,可能会再回归到正常的商业逻辑来分析这个事。”



调研、调研、调研是压舱石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

冯明远在基金圈层是孤独的,但同时他又是有底气的,这种底气来自于他持续的调研,正如他自己所言:我的投资方式就像在玉场采玉,我需要一块块石头的翻找,直到找到真正的良田美玉。

市场的基本法则是:如果总是做显而易见或大家都在做的事,你就赚不到钱。

从调研到运作,找到价值洼地的过程仍然辛苦,但辛苦的事情与正确的事情,往往是一个基本事实的两面,二者不可分割。

冯明远在个股的选择上,更多的是基于产业的深入调研,综合基本面、景气度和估值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甚至冯明远调研的企业,也会成为资本市场的关注点。





在跟踪调研某通讯设备的龙头企业时,冯明远在2017年对于市场提前炒作5G板块感到担忧,错过了那一年的行情,因为他认为5G建设还需要时间,无论是网络建设还是5G标准制定并未确定。

而在一年后,中美贸易冲突爆发,这家公司被卷入风口浪尖,股价在很短时间内直接腰斩,当时市场情绪非常恐慌,冯明远在参加公司发布会时,所感受的氛围是较悲观的。

当时冯明远及其团队用一个简单方法做测算:公司的土地价值、专利价值和子公司价值加起来,应该也值这个市值。

因此,冯明远开始在当年第三季度重仓这家公司,与之对应的是市场大量卖出,公司内部风控也发出质疑之声,巨大舆论压力之下,他并未因此退出,因为他坚信他的调研推导出“公司价值被低估”的结论。

而后,中美贸易问题并未击垮这家公司,5G建设的浪潮开始涌入,这家公司的业绩大幅增长,股价出现了很大的反弹,冯明远一战斩获三四倍的收益。

冯明远掌舵的信达澳银新能源乘风破浪时,“调研、调研、调研”是那块坚定的压舱石。



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呼唤炮火

任正非这句为了“保持组织末端的灵活反应”的话,同样适用于在一线不厌其烦的,在海量的数据和细节中寻找“价值闪光点”的基金经理,他们练就的对市场的敏锐度,让他们看到了短期阵痛背后的长期趋势。

对于科技行业尤其如此,相较于慢节奏的传统行业,科技技术的创新迭代速度不断加快,一切处于变化之中,这也让科技股的估值难度指数递增。

这背后,需要“苦其心志”的调研,去判断什么技术会成长,去深刻了解具体的产品价值,测出企业的价值,看似简单的判断,往往需要长链路的证伪和求真。

冯明远认为:“如果你不去研究苹果、诺基亚手机,就拍脑袋说苹果公司值多少钱,这是不能把苹果公司的真正估值测算出来的,要提高判断力,就要增加你对行业和产品的理解程度,懂的人的准确率会更高,所以对科技行业,你必须得懂。”

也许,坐镇军中的并非是决策者,“决胜千里之外”的往往是那些深入前线,能听见炮火的人。



<end>

编辑:Mark

-END-

本文由进击波财经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