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基金,冷思考
电商 热基金,冷思考 电商 | 2021-07-19 11:33 热基金,冷思考 进击波财经

“不挑最好的,只选最贵的”,这才是new money们的消费态度。


1453年,土耳其(当时叫奥斯曼帝国)打下了中亚,攻占了君士坦丁堡,中亚和欧洲的贸易也被打通了,原产于中亚的郁金香,也逐渐发展到西欧,成为那个时代的“社交货币”,出席隆重场合的贵妇人,都得别一朵郁金香。

是因为郁金香很美吗?更大的原因在于,它稀缺,从育种到开花就得等个五年多,流动性被限制住,也就有了炒作空间和“奢侈品”属性。

“不挑最好的,只选最贵的”,这才是new money们的消费态度。

因此,相较于需求,郁金香的产量过于稀少,有人发现了价格波动后,开始囤积郁金香,造成郁金香花、球茎都紧缺,有种叫“奥古斯都”的郁金香品种,炒到了6290荷兰盾,相当于一个蓝领干30-40年的薪水总和。

大家疯狂囤积,很多人账面财富也水涨船高,市场一片繁荣景象,男女老少纷纷将资产变现购买郁金香期货。

直到1637年的2月,大家发现郁金香产量迟迟上不来,不少人开始着急出手,债主也开始着急,怕借出去的钱打水漂,恐慌情绪加之投机型交易管控措施出台,击穿了郁金香期货价格,直接把价格从6000荷兰盾,干到了0.1荷兰盾。

这场“史诗级”的泡沫,也被命名为“郁金香效应”,它代表着“财富的转移”而非“财富的创造”的虚假繁荣,继而警示后人,但作用并不明显。

1720年,英国南海公司对外将业务描述得一片大好,公司股票一路猛涨,无数散户涌向这家公司的股票,牛顿见状,也把7000英镑抛了进去,俩月就翻了一番。

尝到“快钱”甜头的牛顿很快后悔了,南海公司的股价还在涨,当年七月牛顿把压箱底的钱全投进去了,直到12月份泡沫刺穿,牛顿血亏两万英镑,相当于他干十年的铸币厂厂长的血汗钱。

同样的故事,还有1719年的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次年五月法国股市开始连跌13个月,跌幅为95%;2000年的科技泡沫,纳斯达克指数从5132点狂泄到1108点,大量科技企业市值腰斩甚至倒闭。

在历次危机之前,人们都被积极情绪裹挟,沐浴在阳光下,以为自此消除了风暴,不断透支未来的财富,“美好预期”的泡沫不断膨胀,幻想破灭后是刺骨的冰寒,挤兑、破产和失业接踵而来。

在经历一次次危机事件后,美国股市逐步“去散户化”。这背后有两股推动作用:其一,那些被严格监管的证券投资基金,在持续的业绩表现上,赢得了美国家庭理财信赖;其二,规模庞大的养老基金,在资本市场日益壮大,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投资机构。这两股势力合力之下,向广大散户们敞开了怀抱,散户时代也走下了舞台。



不经过牛熊市,不足以谈人生,在经历散户时期的跌宕起伏,以及体验了线上基金产品的便利性后,国民投资趋势也发生了相似的变化,下面我将结合《2020中国家庭理财趋势》来梳理出来。

①基金VS股票

相较于过往的“炒股热”,中国家庭更倾向于买基金。

2020年二季度调研数据显示,中国家庭的股票配置意愿只有90,基金则有96,如果是金融资产在10万以上的家庭,则股票配置意愿为97.16,基金为103.91。指数还显示,中国家庭更倾向于中长期持有基金。

②年轻化VS老股民

过往茶余饭后,讨论K线图,交流“内幕消息”,是股民的理财习惯,也是一种社交货币,而在2020年新增“基民”中,30岁以下的90后占到了一半以上,他们讨论的是风险偏好,看的是板块和基金经理,聊的是投资组合,甚至会有“iKun张坤”“调研狂魔冯明远”之类的“网红”基金经理的破圈事件。

③线上VS线下

疫情加速了我国线上投资理财需求,也让中国家庭的理财观念变得更理性。

后疫情时代,这种趋势已然成为一种习惯,大众在线理财需求大增,钱存得少了,更愿意在线上买基金,通过基金机构去参与股市,“炒股不如买基金”也成为一种的新的理财共识,

这也反映在基金规模上,据海通证券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度,公募基金市场规模增速达到 64.02%,创近五年新高;基金公司层面,头部基金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在不断上升,头部基金公司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产品角度,全年共成立新基金1435支,总发行份额达到 3.16 万亿份。

我身边也有不少 “励志故事”,有的理财顾问在去年,已经完成了未来几年的KPI(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真实的故事),这一波繁荣的基金“热潮”,裹挟着积极的市场情绪,进入到基金市场中,有太多人第一次接触到了基金产品。

从短期来看,大众情绪主导着市场走势,被看好的基金产品价格会持续上涨,这种上涨又会吸引更多人入场,更多的资金持续提高基金价格,这种“正向反馈”让人们忽视了市场的风险,只知道买入就会上涨,就会赚钱,最终达到峰值,紧随其后的是回撤。



投资是情绪和资金的博弈。

投资市场本身是有情绪的,每一个投资者情绪的波动叠加在一起,就产生了市场的情绪,由于个人投资者的情绪控制能力相对比较差,就会导致市场的情绪波动相当剧烈。

在今年的Q2,基金市场处于震荡调整中,不少百亿级别的基金遭遇较大幅度的净值回撤,“网红基金经理”张坤、刘彦春等所管理的一些产品,曾出现十多个百分点的跌幅。基金市场也陷入了焦虑的情绪当中,明星基金产品怎么了?要坚持投资吗?什么时候能止损……


市场大跌时的恐慌情绪,也引发了一轮基金赎回。

情绪是短期的,但投资是中长期的事情,基金投资某种程度上也是“情绪+资金”的组合。

但从长期角度来看,单次回撤的大小并不直接相关于管理能力,而要拉长到五年、十年的时间线来看最大回撤,这才能体现回撤管理能力。

因此,在牛熊市的周期中,市场需要的往往不是利好的消息,而是正确理财观念。


从市场教育的角度来看,经历一个牛熊周期后,也是最好的形成理财理念的关键节点。


用户在支付宝搜索“理财种子”后,即可体验以问答闯关的形式完成个人风险评级,以及学习基金产品知识。同时,蚂蚁财富联合20家基金公司推出30多个基金产品的理财种子,让对的基金产品找到对的人,用户可以领取种子体验基金,感受一线市场的涨跌,继而养成健康理财的好习惯:长期持有、减少操作、大类配置、分散持仓、坚持定投、选基选人。



正如,理财,就像种下一片果林,你得找到适合的几个果树品种(大类配置),耐得住性子(长期持有),尊重季节更替的周期性(减少操作),对不同的果树投入不同精力(分散持仓),要耐得住寂寞,持续培育果树(坚持定投),并且要选择正确的营养产品配比和护林人(选基选人),种子才能长成大树,收获饱满的水果(收益)。




若回溯到去年年末至今年年初的“基金热”,其中更多的是情绪推动,而非理性入场,“基金”相关话题频繁出现在热搜榜上,每隔几天就有分析师放出“喜讯”,强调哪几个板块看涨,各大社交和短视频平台涌现了“基金资讯解读”,我曾关注了一个博主,他更新了一百多期内容,每期都以“重大利好,明日看涨”为开头,传递积极的市场情绪。

在这种舆论氛围下,年轻人纷纷入场,建立了“买基金就能赚钱”的简单化认知。

不同于普通大额商品,我们还会货比三家,看店铺信誉值和买家评论,还会计较包邮问题,年轻人在买基金时多是盲选盲买,没打好基金知识的地基,就幻想着空中楼阁,并相信自己的行为是主动理财,殊不知舆论才是背后的推手。

基金市场上,信息是第一因素,舆论风向吹到哪里,大众就会关注那里,手握现金入场,推起了一个个“爆款基”和“日光基”(发售当日售罄的基金)。

越是积极的情绪,其抗风险的能力也是越弱的,当市场见顶,各大板块回撤之时,对不确定风险的恐慌情绪也会随之而来,因为情绪是“追涨杀跌”的,而不会尊重客观的周期规律。

情绪短期降温后,随之而来的是理性判断,这需要基础知识的扩容。




在大众内容需求层面,我通过某网站检索“基金”,发现大众需要的不是复杂操作知识,而是诸如“释义”“新手”“入门”等基础知识的需求,这也不难理解今年Q2和Q3的“回撤恐慌”,因为大众并不理解短期回撤的意义,只知道账面上的收益少了。

因此,蚂蚁财富在诸如地铁、电梯间、电影院和高铁等高频场景中,以广告的形式预埋了6个高频问题:

基金需要长期持有吗?

基金怎么做到少操作?

如何分散配置?

买多少支好?

要不要坚持定投?

如何选基选人?

这些基础问题切中了用户的内容需求,疑问式的内容也会激起好奇心,继而引导用户在支付宝客户端搜索“理财种子”,高频场景的流量也就自然而然地导到产品端。

这不仅是信息传达,更是引发受众兴趣,而后是产品端的承接。

我在支付宝搜索“理财种子”后,跳出来的是问答界面,通过回答对应问题来评估自身的风险等级,其中有代表稳健型的仙人掌、价值型的多肉和成长性的向日葵,并可以通过科普视频获得额外奖励,这些奖励都可以转换为基金产品的“理财种子”,将理财知识真正转化为理财行为和习惯。

此外,通过认领宠物——蚂小喵,你可以建立持续的基金知识的学习入口和习惯,学习后的成果可以转化为“猫粮”,这是一种共同成长的养成式关系,与蚂小喵的每一次互动,都是理财知识的认知提升,这也诠释了蚂蚁财富与用户的关系。

蚂蚁财富通过理财种子输出健康理财的观念——“好习惯 理好财”,将基金产品收益的因果次序理顺,即收益不在于“低买高卖”的投机行为,而是基于“六大习惯”的价值选择。

市场教育是很难,也很慢的一件事情,但难的事情与正确的事情,往往是一个基本事实的两面,二者不可分割。



2001年,是21世纪的第一年,时年7月中国申奥成功,2个月后,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正式成立,面向个人投资者发售额度30亿的份额。当时华安创新发行的代销银行,只有交通银行一家,认购日当天银行一开门,不少人争相涌入,纷纷认购。

当时个人投资者得在“总量控制、限额发号、领号预约、凭号认购”的规则下认购,也自此揭开了个人投资基金产品发展的序幕。

相较于美国基金市场百年历史,中国基金市场与大多数产业的发展类似,借助于新一轮的技术和场景入口,完成基金市场的升维。

而对于用户而言,相较于渠道的便利性,对基金产品的基础认知更为关键。

其一,创业和投资是两码事,不要all in基金,更不要轻易地加杠杆,你所要all in投资的,永远是你个人的身体和头脑;

其二,个人素质的另一面,也是他对待财富的态度,正确的基金投资习惯,能战胜大多数无畏的焦虑和恐慌。

因为,这个世界上除了规模,有一些东西依然是有价值的,没有人能幸运进入超级品类和做出永恒的产业。对于剩下所有人到底应该做什么,应该是找到符合你的复利曲线和模式,把自己做到极致,这一生也不会过的太差。

之于投资,之于人生,都是如此。


<end>

编辑:mark

-END-

本文由进击波财经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