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试点典型案例,释放了什么信号?
教育 「双减」试点典型案例,释放了什么信号? 教育 | 2021-10-25 21:28 「双减」试点典型案例,释放了什么信号? 多鲸资本

10 月 25 日,教育部披露「双减」工作试点九地区典型案例。



10 月 25 日,根据北京、上海、成都、广州等地的「双减」工作推进情况,教育部发布了「双减」工作试点地区典型案例。其中,北京市线下学科类无证机构压减率 98%,原有各类培训机构压减比例 60%,无证机构动态清零的区 12 个。上海市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 21.73%,从业人员减少 3.5 万人。

 

以下为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试点地区「双减」工作具体进展:

 


北京市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减」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落实中央「双减」文件要求,按照「校外治理、校内保障、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工作思路,坚持「治乱、减负、防风险」与「改革、转型、促提升」并重,以「三个坚持」有序稳妥推进「双减」工作。

 

坚持高位推动,把「双减」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北京市委主要领导先后就「双减」工作作出批示 200 余次,主持召开市委书记专题会和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会 13 次。成立市区两级「双减」工作专班并集中办公,强化部门协同,形成挂图作战、集中办公、每周调度、每日情况报告工作机制。

 

在市教委增设校外培训工作处,选派 200 余名驻区、驻企联络员联系各区和企业。发挥街道属地网格化管理和吹哨报到机制作用,强化日常监管。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领导带队,联合市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每周下区入校、入校外培训机构开展检查,挂牌责任督学对义务教育学校开展全覆盖日常督导。

 

组织召开全市中小学书记、校长万人大会,举办专题研讨班,统筹北师大、首师大、北京教科院等科研力量,全面开展「双减」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召开新闻发布会,加强政策宣传引导。挖掘梳理典型经验、策略方法,组织媒体集体采访报道。在市属新闻媒体、「首都教育」官方平台开设专栏,为基层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坚持首善标准,坚定有序推进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出台「1+1+3」规范标准(「1」是建立预付费资金监管机制、「1」是加强办学许可证管理、「3」是明确办学培训的规范标准),研制「营转非」、「备改审」方案,以政策突破解决治理难题。线下学科类无证机构压减率 98%,原有各类培训机构压减比例 60%,无证机构动态清零的区 12 个。建立专门管理平台,实现资金、学生、教师、课程、机构「五个管起来」。

 

以「四不两直」「双随机一公开」「24 小时在线监测」等多种方式开展执法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双通报、双转办」,累计对 120 多家机构予以通报、对多名教师调离教师岗位,对多家违规企业顶格罚款 1500 余万元。从严从快大力整顿校外培训营销乱象,市属媒体、公共场所等全面停播培训广告。建立区教委、区民政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同审联批」机制,设立「绿色通道」,统一做好非营利法人登记等相关手续。

 

积极帮扶引导培训机构转型,多措并举提供 22 万余个岗位促进教培行业人员转岗再就业。制定学科类培训机构退租工作的指导意见,帮助机构渡过难关。结合「12345」市民热线、110 接警、「冒烟指数」等数据信息,建立每日分析、随时预警工作机制。落实「一企一策一专班」要求,要求机构「应退尽退、能退尽退」,指导学生家长通过消课、退费、诉诸法律等方式妥善解决退费难问题。成立校外培训矛盾纠纷诉前调解中心,进行针对性处置化解。

 

坚持立德树人,持续发力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坚持不超纲、不超标、不超前教学,布置作业,命题考试等,坚决刹住「抢跑」学习之风。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双师课堂,选取 200 所试点学校,远郊区至少 20% 课时采用双师课堂并排入课表。在部分区开展主要课程试点,部分学科实行城区和郊区结对,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开展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覆盖全市初中学生。切实加强市区校三级教科研部门和专兼职结合教科研队伍建设,明确教研员工作职责和专业标准,健全准入、退出、考核激励和专业发展机制。

 

不断丰富课后服务供给,把课后服务与教育教学一体设计、整体推进,制定实施意见,做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学生全覆盖、周一至周五时间全覆盖。组织开展暑期托管服务,为家长分忧。积极研制考试招生改革方案,坚持以中考中招改革撬动义务教育减负。按照先教师后校长、先小学后初中、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试点推进校长教师区域交流轮岗、骨干教师均衡配置、普通教师派位轮岗。

 

 

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双减」试点工作,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主要领导靠前指挥、亲自研究、周密部署,坚持校外治理和校内保障双管齐下,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落实「三个重点」,聚力抓好任务部署。市委、市政府及早谋划,第一时间召开专题会议,重点就抓细抓实「双减」试点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安排,及时发布「双减」《实施意见》《任务分工方案》等政策文件,逐项明确责任部门、完成时限。重点加强队伍建设,组建由27个部门组成的「双减」专班,新设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处,另抽调15名骨干组成专项工作小组,确保配齐配强人员力量。重点开展针对学科类培训机构的专项治理,实现机构排查全覆盖,做到底清数名。

 

增供给增服务,聚力抓好校内保障。依托学校主阵地,着力增强资源供给、增强专业服务,落实「双减」要求。创造性落实学生作业增效减负,发布《关于「双减」工作背景下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通知》,要求「小学书面作业不出校门、初中作业难题不带回家」。各区均对作业管理作出专门部署,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都制定作业管理细则,形成「一日一公示」「一周一报备」「一月一问卷」「两月一检查」「一学期一回顾」的校内作业公示与管理制度。

 

全面实施「5+2」课后服务,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学生应留尽留全覆盖、工作日全覆盖。优化征询单设计,由此前的「愿留者提出申请」调整为「不留者提出申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参加学生比例达到 95%。拓宽课后服务渠道,主要由学校教师承担,鼓励适当引入符合条件的校外人员,目前已有超过 80% 的教师投入课后服务,624 所学校引入退休教师、社区公益组织、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等专业力量。按在校生每生每年不低于 100 元的标准安排教育经费用于校内课后服务的设施设备、材料购置等支出,核定教师在工作日开展课后服务的报酬标准,经费额度作为增量纳入绩效工资并设立专项,不作为次年正常核定绩效工资总量的基数。

 

全面升级在线学习平台,增加优质教辅资源,向优质培训机构购买高质量课程充实平台资源,首批遴选 165 骨干师资组建名师团队录制名校名师慕课,打造「永不落幕的空中课堂」。建设市级统一的中小学智慧教学服务平台,加快推动「课堂教学 1 加 1 」和「课外辅导1对1」数字应用场景建设,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

 

多措并举,聚力抓好校外治理。「双减」政策实施后,上海市大幅压减培训机构数量,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 21.73%,从业人员减少 3.5 万人。同时,采取多种手段促进培训机构规范管理。强化培训资金有效监管,出台《上海市民办培训机构培训资金管理指引》,建立「教育部门排摸机构—银行监测机构账户并对非常规开支进行预警—多部门联合约谈、分类处理」的存量培训资金监管机制。

 

开展培训行为精准引导,实行 「双减」书面告知书家长和学生「双签字」,通过消费者协会「六提醒」,建立培训机构「黑白名单」制度,并根据日常检查结果和监测情况动态调整。 健全维稳应急处置机制,组建由教育、公安、信访、人社、民政、银保监等部门参加的市级应急专班,制定培训机构非正常停业处置区域分工方案,形成快速处置机制。

 

建立「跨界公益互助机制」,由被动的机构停业应对转为主动的提前储备公益资源,已形成超过 14 亿元的公益互助课程库,为学生「消课」创造了条件。形成规范治理合力,成立市培训协会,提示引导培训机构转型发展路径,并收集和研判培训市场信息,发挥重要咨询作用。

 

形成规范治理工作合力,依托高校力量,制定分类判断指标、专家鉴定机制等指引,建立「机构自查‒专家评估指导‒执法鉴定」工作流程,形成分类案例和负面清单,为政府部门开展监管提供专业服务;依托法律专家和行业组织梳理家教等非规模化培训行为的典型特征、适用法律资源等,分析监管原则和可行手段,为后续治理提供专业依据。

 

 

广东省广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校外治理、校内提质、多方联动、标本兼治」工作思路,坚持「坚定积极、科学稳妥、务实有效」工作原则,科学处理好减轻负担与提升素质的关系、治理乱象与发展教育的关系、政府作为与社会关切的关系,统筹推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把「双减」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点任务,成立以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市级「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各区也成立相应规格领导小组。市委政法委牵头成立由教育、公安、网信等 17 个单位组成的防范化解教育培训行业涉稳风险工作专班,强化工作联动和应急响应。

 

坚持目标导向,全面做强学校育人主阵地。以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实现「三个提高」。提升智慧教育公共服务资源供给和服务能力,应用人工智能手段支持教学诊断与改进、支持教育教学创新应用,提高学校全面育人质量。建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作业管理机制,出台义务教育阶段作业设计与实施的专业指引,构建「基础类—提升类—拓展类」分层进阶作业体系,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落实学生每天校园体育活动 1.5 小时以上,每天安排至少 30 分钟的大课间体育锻炼,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制,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以提升学校服务质量、保障学生作息时间为目标,实现「两个优化」。优化校内课后服务,构建涵盖学业巩固、学科拓展、综合实践、素质提升等内容的「5+2」课后服务体系。以区为单位建立第三方社会机构引进和动态管理机制,实行白名单管理制度,丰富课后服务资源,提供多元化的课程清单供学生选择。实行弹性离校,为确有困难仍需在 18:30 以后留校学生提供基本托管,创造条件实现午休「平躺睡」。优化作息安排,落实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不早于 8:20,中学不早于 8:00,家校协同调整优化学生作息时间。以减轻学生考试压力为目标,实施「两个严禁」。

 

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义务教育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严禁组织周测月考和公布成绩排名,考试成绩呈现实行等级制,严禁提前结课备考,加强学习过程评价,鼓励实践性评价。

 

坚持问题导向,从严治理规范校外培训行为。针对机构数量过多,转型退出指引不清晰的问题,做到边压边改,破立并举。做到摸清底数,全面排查「精、准、全」,把好「教学关、审批关、引导关、治理关」四道关口。以「逐个排查、逐项整改、一家一档、一治一案」的工作原则,出台「营转非」、机构转型和终止办学三个指引,引导机构转型或良性退出。针对机构经营困难和风险隐患问题,做到提前防范和有效处置。强化超前思维和主动改革思维,做到校外培训机构风险监管「三早两必谈」(「三早」即早发现、早应对、早处置;「两必谈」,即大型机构必谈、有经营困难机构必谈)。

 

建立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机制,以出台司法建议书的形式解决治理过程中衍生的场地租赁、学员退费、劳动纠纷等问题。针对防范机构违法违规行为的问题,实施常态化高强度执法检查和约谈提醒。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进行「5+2」(工作日+节假日)、「明查+暗访」常态化督导检查,实现「全面督、经常督、强力督」,充分运用通报、约谈、挂牌督办、「回头看」等手段加强监督,确保相关问题立行立改。对存在问题较多、政策落实不力、成效不明显的区域和培训机构进行严肃处理、追责问责,坚决防止问题反弹回潮。针对回应群众关切和平稳推进治理的问题,多措并举体现广州温度。

 

发布《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办学行为提示书》《警惕校外培训机构风险提示书》,公布「白名单」和市、区监督举报电话,986 所校外培训机构上线「穗好办」市民平台向市民提供便捷的查询、监督服务。教育部门积极协调机构开展行业互助,承接退出机构的未完成课时,助力机构良性转型和退出。发动全市公办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针对性储备教培人员就业岗位 2.5 万个,组织 9 场次教培行业线上招聘会,推动机构人员分流再就业。

 

 

「双减」工作启动以来,四川省成都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始终把「双减」工作摆在全市重要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方案》,构建起以校为本、多方联动、系统治理的「双减」工作体系,推动校内外协同育人教育生态持续改善。

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双减」工作,先后主持专题会研究部署,成立「双减」工作领导小组、规范校外培训风险防控专项工作组,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并印发实施《成都市「双减」工作实施方案》,出台《规范校外培训机构风险防控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确保「双减」政策落地落实,同时确保社会大局稳定。17 个市级部门密切配合,加强联动,开展多渠道政策宣传和多元矛盾纠纷化解调处工作。各区(市)县党委、政府对标完善组织架构,「全覆盖」成立专项工作小组,构建形成区级、乡镇(街道)、社区(村)校外培训机构三级联动综合监管机制。

 

全力推进「双减」工作。压实市级部门和区县党委政府「双减」工作责任,突出源头治理和清单化管理,实施作业管理,课后服务,培优提质,考试管理,以及校外培训准入、实施和督导等「五张清单」。

 

通过分类监测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等,总体控制作业总量时长,让作业数量减下来;通过课后服务全面覆盖、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等,强化课后服务保障,让校内托管质量提上去,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覆盖率 100%,学生参与率 96.6%,教师参与率 95.3%;通过推动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家门口的好学校多起来;通过规范考试内容、控制考试次数、强化考试评价导向,避免压力向前传导,让学生和家长焦虑降下去,通过教育部「双减」监测平台对家长问卷调查显示,成都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家长对校内减负满意率达 98%;通过组织专业力量、邀请市民代表和新闻媒体,开展为期 5 个月的校外培训治理「回头看」,目前已累计派出 260 人次现场督查校外培训机构,督促整改违规办学行为 301 件次,严格把好校外培训入口关、过程关和监督关。

 

强化风险排查与防范。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建立了由政法委牵头,教育、公安、法院、信访、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参与的「双减」风险防控工作专班。建立全市规范校外培训风险防控专项工作日报告制度,充分发挥各区(市)县和市级部门特别是乡镇(街道)、村(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以及中小学校等作用,组织开展校外培训机构风险隐患再排查工作,全面摸清本区域校外培训机构的基本情况和风险底数。根据具体风险隐患情况,划分红色、橙色、黄色、蓝色四个风险等级,分片包干,对红色和橙色风险等级的培训机构实行「一人一机构」对接方式,做到心中有数、有变即见,落实管控责任。

 

加强矛盾多元调处化解。完善校外培训机构矛盾纠纷排查、研判、预警机制,制定完善《依法处置校外培训机构违规办学行为工作指引》《校外培训矛盾纠纷受理和化解工作指引》《成都市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转岗就业若干措施》《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指导标准》。完善定期会商研判机制,推进部门协同,及时发布培训机构经营风险预警。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制定实施《成都市「双减」政策信息发布及宣传引导方案》《校外培训广告治理工作方案》,加强对学生、家长、教师、校长、培训机构、社会公众等群体的宣传引导,讲清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及时发布《致家长朋友关于「双减」及校外培训机构的一封信》,多层次、多角度宣传政策规定,提高家长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引导家长和社会转变观念,努力破除「抢跑文化」「超前教育」,营造良好社会育人环境。

-END-

本文由多鲸资本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