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业的 K 型复苏
教育 教育行业的 K 型复苏 教育 | 2021-10-28 18:33 教育行业的 K 型复苏 多鲸资本

跟以往经济危机后触底反弹的「 V 型复苏」或「 U 型复苏」明显不同,当下经济形势包括教育体系正呈现「 K 型复苏」的状态。

今年早些时候,笔者曾思考过,新冠疫情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在线教育的依赖,将会成为教育行业突破性创新的催化剂。当下,正处于教育变革的关键阶段,创新是当务之急。然而,当秋天来临之际,越来越多的人却意识到教育行业的发展前途并不是康庄大道。 


最近,美国一位当地记者打电话给笔者,想了解哪些学区掌握了疫情带来的创新机遇,并将其转化为大规模变革。但不论是强调 chromebook、更多孩子能够上网还是教育技术的潜力,都不能称之为一个好答案。最后,笔者介绍了一些在教育创新方面小有成就的学校,它们巧妙利用了疫情作为推进教育改革的催化剂。


但正如经济学家最近所面临的棘手问题,跟以往经济危机后触底反弹的「 V 型复苏」或「 U 型 复苏」明显不同,当下经济形势包括教育体系正呈现「 K 型复苏」的状态。「 K 型复苏」的概念由摩根大通提出,指的是遭遇整体性下跌后,一部分反弹上升而另一部分仍处于低位、形似 K 型的分叉走势。


图片描述:来源 Nicolas Gavrilenko


就教育领域而言,「 K 型复苏」的体现之一即:虽然私立学校所受的疫情干扰有限,一些情况相对稳定的公立学区也能利用疫情带来的刺激推进个性化学习并推出更多实验性课程,然而越来越多的公立学校却正与教学必需品——公共汽车司机、食品配送员和代课教师的极度短缺做斗争。而如果这些基本需求都得不到满足,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被严重破坏,教育体系就很难进行创新。


最近,美国当地一位教育领袖举办的迎婴派对上,校长和教师们聊天的话题很快就到了新学年的挑战。一位老师尖锐地将今年秋季返校的主题总结为「悲伤、压力和联系」


堪萨斯城,笔者所任职组织的大部分合作学校都在那里。过去的两年,疫情笼罩之下,堪萨斯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校园暴力事件。两位校长谈到,在开学仅 6 周的时间里,就因校园暴力失去了多名学生。学校在努力应对巨大悲痛的同时还需要部署主动射击演习。


接下来的压力,在于如何减缓教育体系的两极分化。对不少学校而言,尽管公交车司机、食品服务等必需品短缺,更为实际的压力是展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降低学业损失。过去两学年,学校投入了大量资金,支持大量的辅导项目和个性化干预措施,旨在帮助学生收获丰富的学习经验。然而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阴云仍在笼罩整个教室和年级。有许多学校已经放弃了他们的混合式学习或者远程学习模式,任凭学生们暴露在线下教室里。在这样两极分化的条件下,我们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呢?


经过几个月的隔离,我们的学生和老师终于彼此取得联系了,正带着一种复杂的感觉努力重新适应固定化的课堂生活。笔者 6 岁的侄子(此前一段时间一直通过在线教育的方式在家接受学前教育)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疫情发生了这么久,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进入真正的课堂呢?」他问道。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又怎样才能修复创伤、适应环境、重新拥抱彼此?


在与记者的谈话结束时,她问道:「那我们接下来要做什么?」笔者不确定正确答案是什么,所知道的是,我们曾经认为可能发生在教育领域的大规模颠覆性创新,并没有在今年秋天出现。相反,我们面对的是这样一个基础设施明显不足的局势。我们需要可靠的基础设施来持续、安全地接送和养育儿童。我们需要一些方法来促进更真实的人际关系,让教学的发展变得更加可持续。


当下,我们很可能需要的是一个行业评估。国家层面出台的更公平、更灵活和更具可持续性的学校资助方案可以帮助教师应对目前的一系列复杂问题。我们需要政策改革,将儿童的社会幸福感和他们的学业成长、整体学业成绩同等重视。我们需要更多投资技术研究和开发,找到、审视和扩大化创新技术解决方案,让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生活更轻松。


至关重要地是,创新的过程是包容并建立在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的专业知识和生活经验之上的。笔者所在的组织LeanLab Education,专注于测试和改进教育技术产品。与我们合作的学校或社区告之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我们给学校或社区匹配教育技术产品,提供适应学校或社区环境的研究方案,帮助他们做出明智的决定。


这种联合设计形式的创新,或许不会像我们预期的那样快。这是一个将权力交还给教育者、家长和学生的过程。它的「效率」可能比不上自上而下的改革,但会让创新变得真正可持续。此时此刻,我们都在努力兼顾教育创新和教育同理心。我们相信,两者并不矛盾,可以和谐发展。事实上,现在唯一能取得教育创新的方式,就是教育同理心,想想「 K 型复苏」下所有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的悲伤和压力。

-END-

本文由多鲸资本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