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刻革命生存极限,《勇敢者的征程》探索行动派纪录片
区块链 复刻革命生存极限,《勇敢者的征程》探索行动派纪录片 区块链 | 2021-11-12 10:32 复刻革命生存极限,《勇敢者的征程》探索行动派纪录片 娱乐硬糖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作者|谢明宏

编辑|李春晖

1984年,中国记者罗开富开启了个人重走长征之旅。与其他重走者不同,他的长征路完全是徒步,而且严格按中央红军长征的时间、地点、路线进行。

这次没有敌军围追堵截,但罗开富依旧面临着生死考验。他曾经瘫倒在雪山上,陷入泥潭中,与毒蛇蚂蟥为伍,与野猪黑熊照面。走到泸定桥的前几天,黄疸型肝炎复发的他,体重已由148斤降到了98斤。

罗开富的重走,收获了很多宝贵的口述史料。在湖南汝城,时年84岁的老人徐解秀给他讲述了长征途中借宿家中三位女红军与“半床棉被”的故事,罗开富据此写出了《三位红军姑娘在哪里》一文,产生了轰动影响。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整个讲话中讲述的唯一一个故事,就是罗开富挖掘的“半床棉被”。但很可惜,当年没有设备全程拍摄罗开富重走长征的过程,让我们错过了一部爱国热血与极限挑战并重的精彩纪录片。

长征行路难,几多后来人。37年后,《勇敢者的征程》中的中国探险者钟汉良和新西兰探险家乔西·詹姆斯再次复刻革命先烈的生存极限。重走长征路,他们又将收获怎样的精神财富?



在“建党100周年”献礼之际,纪录片《勇敢者的征程》以探险视角重新展示长征的意义,体现的是对历史的真实尊重,对现实的理性选择和对理想信念的坚持。在路上固然重要,但怀着怎样的信念走在路上更重要。

长征万里险,最忆夹金山



《勇敢者的征程》是中国首部国际联合制作的红色之路探险体验纪录片(11月9日起,每周二晚九点腾讯视频独播)。探索频道著名探险节目主持人、新西兰探险家乔西·詹姆斯,与中国探险者钟汉良、窦骁、张馨予、焉栩嘉一起身临5个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征程。

首集《夹金》,翻越夹金山的钟汉良和乔西·詹姆斯,以亲身实践体验了红军80多年前的艰险。巍峨险峻的夹金山横亘在两位探险者面前,令他们心怀忧惧时也油然而生对红军精神的神往钦佩。



即便是拥有绝对强健的体魄,没有战胜一切勇往直前的革命信念,征服夹金山只会是虚言。邓颖超作为亲历者在回忆录中写道:“夹金山上终年积雪,山顶空气稀薄。必须在每天下午4时前走过,上下30公里中途不能停留,否则,大风雪来了就会冻死在山上。”

翻越夹金山,就是在和自然抢时间,与死神比赛跑。夹金山的高海拔以及陡峭的坡度差,带给两位探险者第一重“身体考验”。出现高反时的头晕目眩,拖慢了他们前行的脚步。但钟汉良和乔西·詹姆斯不敢久息,唯恐不能在暮色降临前下山。



下山时的厚重积雪让他们举步维艰。风雪迷人眼的时候,走错方向就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两人中间偏离了方向一次,好在乔西·詹姆斯以丰富的野外探险经验将两人带回正轨。

濒临身体极限时,支撑两位探险者走下去的信念,让他们收获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考验”。艰难征途一旦精神稍有懈怠,停下来就意味着失败。当年的红军来不及准备御寒衣物,很多人穿着单衣甚至短裤冲向了山顶,脚上是野草编织的鞋。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种共时感体验是奇妙的,钟汉良和乔西·詹姆斯的路线可能和当年红军有重叠,甚至攀爬过同一块石头。他们在丛林里搜集的沙棘果和羊肚菌,或许曾是红军当年赖以为生的一餐简食。

在“红布带”的路线指引中,两位探险者以切身体验完成了与革命先烈的跨时空对话。钟汉良感慨:“我要将我全部的敬仰,我的致敬献给每一位红军战士。他们完成了如此难以想象的征程,我深深震撼,也深受感动。他们只有如此稀少的资源和有限的补给,却完成了这一壮举。”



乔西·詹姆斯直言:“他们当年是勇敢的战士,能够一天登顶夹金山,依靠他们所带的装备,去抵御多变的天气和重重困难,这是一场难以想象的征程。”80多年前埃德加·斯诺写下《红星照耀中国》记录他的陕北见闻,如今的乔西或许和斯诺有了神通之处。

交叉叙事,建构另一种历史视角



海登·怀特的后现代历史叙事理论认为,历史叙事的目的之一在于将历史的逻辑延伸到当代,让历史蕴含的意义穿越过去、现在并继续投向未来。历史叙事的当代关怀,就是这一目的之具体表现。

重走,并不只是体力的长征,更是一次精神的长征,是在历史时空的穿越中,得到心灵的洗礼。《勇敢者的征程》用探险与历史结合的方式,建构了过去与现在互相印证呼应的历史视角,让早已定格的文献故事在年轻人脑海中得以活化呈现,并给予厚重的现实关怀。

不同于剧情演绎式的历史纪录片,《勇敢者的征程》开辟了探险者的第一视角。当钟汉良重喝辣椒水、探访当年接待红军的村民后人、来到红军重新集结的草坪、渡过同一条湍急的河流……黑白的历史照片与鲜活的探险实景结合,带给观众的视觉和心理震撼不难想象。



地理环境的百分百还原,是《勇敢者的征程》达成的物理性共情体验。“凡人不可攀”的夹金山,“乌蒙磅礴走泥丸”的天堑乌江,白山黑水间的东北抗联营地,热带雨林的琼崖,岭南密林中的东江纵队营救点。当探险者们身处其中,也就更能体味个体精神力与自然阻力间的博弈。

探险者中的窦骁、张馨予、焉栩嘉作为青年演员的代表,和当年的红军、红色娘子军的年龄是相近的。《勇敢者的征程》将两个历史时空的年轻人交叉呈现,达成了互为映照的叙事效果。这种同龄感让当代青年演员接受了革命历史的熏陶,也让年轻观众找到了全新的了解渠道。

通过交叉时空的双线叙事,《勇敢者的征程》建立了观众与革命历史更真实可感的连接。




在翻越峭壁时,钟汉良体会到了红军为了躲避敌军而采取的出其不意的战略意图,压缩时间从险处行军。到达山顶阵亡将士纪念塔,信封里的照片让两位探险者与革命先烈达成了共情式体验。那一年他们也遭遇了冰雹与雨夹雪,相似的天气面对的却是迥然不同的历史环境。

在过去的时空里,红军征服了夹金山,强渡了湍急的乌江,杨靖宇以枯草果腹和日军战斗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红色娘子军克服湿热空气和蛇虫鼠蚁,东江纵队营救援华航空队队员;在当下的时空中,探险者们循着前人的足迹,重新触摸到了历史的脉络和挑战自我的力量。

历史类纪录片的叙事,一种是真实影像资料塑造的,还有一种是深入到历史事件发生地,寻求历史的烙印来建构现实中的叙事环境。《勇敢者的征程》无疑是这两种手法的融合创新者,既有文史资料和图片提纲挈领,又有当代个体的鲜活体验为之丰富佐证。

“行动派”纪录片与腾讯视频的“三好”赛道



在时光的层层阻隔之中,在历史的白驹过隙的微光之下,如何让当代年轻人更好地体验历史和学习英雄?腾讯视频纪录片联合五洲传播中心及探索频道,通过“行动派”纪录片代表作《勇敢者的征程》做出了全新尝试,并与三好赛道中的“好好学习”积极呼应。

作为首档红色之路探险体验纪录片,《勇敢者的征程》除了工农红军万里长征,更有东北抗联苦战雪国、红色娘子军转战密林、东江纵队营救飞虎队员等全方位的革命征途还原体验。五个中国历史的伟大征程,五种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挑战,收获的是勇敢者的精神与坚定的历史信念。



出于对大众需求的看重,腾讯视频从内容主体出发,形成了“好好生活”、“好好学习”和“好好运动”三大赛道,对2022年的平台内容进行系统化布局。其中“好好学习”着重体现了内容的社会价值。《勇敢者的征程》正是以纪录片的形式,给大众提供了一次好好学习现代史的全新视角。

当单纯的娱乐体验已无法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腾讯视频在纪录片领域做出了相应的内容革新。《勇敢者的征程》与《布达拉宫》等纪录片在追溯历史的同时,也展现了温暖的人文关怀。

以《勇敢者的征程》为例,除了宏大的历史叙事,个体叙事的微观视角也得到了呈现。将当代青年放置于历史时空中,他们将体验到什么?这种“体验式阅读”让人印象深刻,现场自然环境的冲击、与历史人物隔空神交的情感互动,都是传统纪录片力所不能及的。



“好好学习”赛道的内容优势,正在于让观众把内容作为生活的一面镜子。看有所思,思有所得,并且可以和当下的个体生活发生价值共振。《勇敢者的征程》里的探险者们,正是这样的镜子。他们既为观众烛照了历史真实,也给自身灌注了个体情感认知。

历史叙事当中融入当代阐释,时空交错更具情感代入,情景再现完成沉浸式共情体验,《勇敢者的征程》在纪录片叙事结构上的突破让人耳目一新。激发青年群体对历史的兴趣和重视,最好的办法或许就是让他们“身处其中”。

从他者视角到第一视角,从平面文字到立体影像,从单维度学习到双向价值共鸣,腾讯视频纪录片对《勇敢者的征程》的创新有目共睹。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好的内容绝非一厢情愿地输出,而是站在用户的角度为他们的生活提供更多元丰富的价值关照。

相比演绎式历史纪录片,行动派纪录片呈现模式的新颖性、情感共鸣的普适性、传播维度的大众性都是焕然一新的改变。《勇敢者的征程》已启程,腾讯视频的内容迭代也在进行中。

-END-

本文由娱乐硬糖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