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诚似乎做对了什么
文娱 陈思诚似乎做对了什么 文娱 | 2021-11-30 11:22 陈思诚似乎做对了什么 第一导演

他常把演员反着用。

撰文/杜迁

但凡跟朋友们聊到陈思诚,我们必然掀起一场小型的讨论,这场讨论有称赞也有批判。但批判的基础是,我们都看过他的片,都花钱买过票。

《唐探3》,他执导的,票房45.23亿。《误杀2》,他监制的,目前票房已超10亿。两部电影为2021中国影市贡献了超过十分之一的票房,给影院带来了近1.2亿的观影人次。

很多人不知道,陈思诚是中国电影导演里票房最高的一位,119.8亿元。

实在点,刨去联合执导的《我和我的家乡》还剩91.5亿,只比较独立执导电影的票房,仍是第一。

陈思诚似乎做对了什么,这是我们不得不去探究的。




01

他确实会操盘IP

截止到1月21日,《误杀2》累计票房10.43亿,拿下了贺岁档冠军。两年前,《误杀》也是贺岁档冠军。

我认为《误杀》系列是中国影史迄今最神奇的一个IP。

通过一个核心叙事“父亲在强权压迫下保护家人”,把不同国家的电影翻拍进美学统一的一个系列。




它的特点,就是它的优势。

模糊的东南亚地区,开拓了情节尺度、自由度。华人聚集地,使内地港澳台演员同框而不违和。影迷、编剧等身份的设定,营造“戏中戏”的别样趣味。犯罪主类型,加上悬疑元素,满足商业类型感。媒体、民众、官僚的众生相,总能折射一点现实的光泽,或者揭开一点黑暗。反抗强权、保护家人,提供金字塔底端的情感共鸣。

怎么说呢,这个项目内部本身就码得太好了,几乎没有缺陷。




制作和市场上,也很有思路。

成本体量不冒进,一直控制在中等,幕前幕后的团队都属于性价比相当高的。不进大档期死磕,稳守年末贺岁档。两部间隔两年,不会太密导致审美疲劳,也不会隔太久,让观众淡忘人物和风格。特点、优势全面继承,第二部一出,“平行宇宙”建立,IP价值一目了然。

不知道全球影坛是否还有类似操作,起码在华语电影中,《误杀》IP很有开创性。

另外补一句,《误杀》在2020年做过重映,票房高达1.26亿,观众是真喜欢这个电影。




这些年,华语的系列电影都很乏力。好一点是后劲不足,差一点是第一部就拉胯。可陈思诚一个人,就手握两套成功的IP。一个是《误杀》,一个是《唐探》

两套,5部,给中国电影贡献了111亿票房。

《唐探》跟《误杀》一样,第一次抛向市场,瞄准了贺岁档。60部影片同台竞技,它拿到了第三名。

另一个相似点,角色们都不在境内活动。第一部泰国曼谷,第二部美国纽约,第三部日本东京。

保证创作自由度,这点和《误杀》一致。但地图从发展中国家升级到发达国家,和《误杀》局限于东南亚不一样。《唐探》从诞生之初就想走商业大片的道路,它的终极目标是霸占春节档合家欢电影的名额。三张海报连一块就能看出来——




“群星贺岁片”曾被香港影人开发到极致,近些年成功者已经很少。偶尔群星汇集,是为了热血沸腾干革命,教育意义大于娱乐意义。

但“群星云集+合家欢”是中国观众非常朴素的观影需求,自《西游·降魔篇》在2013年开启春节档大片时代后,就必然需要一部这样的电影冲上春节档。

《唐探2》在2018年首战春节档,和《红海行动》共享头部影片荣光。后者让观众哭得有多惨,前者就让观众笑得有多开心。

这一情景在2021年重现,《你好,李焕英》和《唐探3》领衔春节档,一哭一笑又一年。

《唐探3》本来计划2020春节档上映,因疫情撤档。那一年的春节档电影,有的院转网,有的改到国庆,《唐探3》扎扎实实等了一年,因为它就是为春节档而生的。

现在回看,它的成功更宝贵。




2021年,中国票房很不均衡,诞生了两部“50亿”电影《长津湖》和《你好,李焕英》。《唐人街探案3》拿下45亿,往下是《我和我的父辈》,票房仅14亿,年榜第四名和第三名之间断崖31亿。

这一整年,没有20亿、30亿的电影,《唐探3》硕果仅存落在40亿档。

它不背负意识形态任务,也不是以小博大的黑马。它是商业市场、电影工业运作出的娱乐化IP,是遵循市场规律的商业大片。

《长津湖》的规模、规格难以复制,是主旋律的胜利,《你好,李焕英》是在春节这个特殊档期,凭借情绪和情感获得胜利。而《唐探3》是商业+类型的胜利。

当然,这也是陈思诚的胜利。




02

他确实会用演员

我一直觉得陈思诚这两套电影,也在给同行示范,如何选对演员、用好演员。

他常把演员反着用。

比如王宝强,最初的代号是“傻根”,后来是“许三多”。他的大量影视形象,浓缩了中国农民、老实人、朴实、憨厚、贫穷等等关键词,稳定、有力,但单一。

直到《唐人街探案》,他变成了一个贪财、迷信、带着广东口音、烫着卷发的好色男。彻底摆脱了“傻根”那类形象,从另一个维度上开拓喜剧表演,反差感、新鲜感都很强。

还有张子枫,在《唐探》之前,她一直演清纯可爱的女孩。还两次演过周冬雨角色的少女时期——电视剧《宫锁沉香》、电影《同桌的你》。

她在《唐探》中的表演,应该人人都记得。片尾那一笑的穿透力太强了,六七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还是会倒吸凉气,后背发冷。

无论是《唐探》的豆瓣条目页,还是张子枫的豆瓣影人页,这个笑容都在图集第一张。



《唐人街探案》

我特别相信,这个笑容,高效打通了张子枫之后的表演道路。她不再被视作一个小孩,而被当做一个职业演员看待。

肖央被观众严肃地视为一个演员,也是从陈思诚的宇宙开始,从《误杀》开始。

他给观众最早的印象是歌手,唱过《老男孩》和席卷广场的《小苹果》,演过几部口碑不好的喜剧片。

我觉得《误杀》对肖央来说特别及时,在自导自演的《天气预爆》失败之后,在自己喜剧影视形象固化之前,出现了《误杀》李维杰这个角色,把他拉到了“正剧”表演的道路上。呈现的效果非常好,观众共情并敬佩李维杰。



《误杀》

这些选角不仅仅是在谈论演技如何,而是角色和演员,在银幕内外本身就形成了一种张力,给观众一种惊喜。他们的某句台词、某段表演和电影一起,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印记感非常强。很多电影做不到这一点,根本留不下印记。

由演员生发出魅力,一直是《唐探》和《误杀》共同提供的。

《唐探3》时长136分钟,文咏珊演一个年轻、贫穷的妈妈,出场不足1分20秒,却让观众印象深刻。这是一个大IP、大商业电影的造星能力,一个镜头就足以让一个演员刻在观众心里,哪怕文咏珊一句台词都没有。

而有的台词会被观众永远记住,比如《误杀》中,陈冲那句:“查他近一年来的观影记录!”



《误杀》

这句台词一方面有荒诞的趣味,一方面揭示了《误杀》系列的“迷影”特点。

说到陈冲,《误杀》之前,她上一个被国内观众记得的银幕形象,恐怕还要追溯到2007年的《太阳照常升起》。

陈冲绝对不是差演员,这么多年也一直在演戏。但这么好的演员,一直没人能用好,拿不到出彩的角色。《误杀》让我们重新感受到她作为一个大演员的魅力,一个女性权力者的气势与压迫,一个母亲的恐惧和紧绷,相当立体可信。

演员和角色是电影里最重要、最具光芒的“道具”,观众相信、观众一直记得,那么“道具”就算活了,电影就不会被遗忘。对于商业片来说,做到这点不容易。

所有对陈思诚、对《唐探》《误杀》的批判,我都理解。但我仍然觉得,行业和大众轻视了陈思诚和他的电影。

这个人的宇宙在继续开拓,他的外太空系列,《外太空的莫扎特》会在2022上映,我很期待,期待他还能做出什么,能做到什么程度。


-END-

本文由第一导演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