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请指教,观众请出招
文娱 导演请指教,观众请出招 文娱 | 2021-12-09 12:26 导演请指教,观众请出招 娱乐硬糖

始于争吵,陷于好片,回归理性。

作者|谢明宏

编辑|李春晖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费加罗的婚礼》这句话,反过来说也是成立的。

从冯小刚痛批“这届观众不行”,到《中国电影报》论证“一星恶评伤害电影产业”,再到年底长视频平台连续上线大剧,控评水军却在豆瓣打起了“拉锯战”。甭管是《风起洛阳》还是《雪中悍刀行》,都被清理了不少异常评论。



乱花渐欲迷人眼,吃亏还是看片人。打开猫眼、淘票票、豆瓣等各种影视App,各自为政的评分标准让人摸不着头脑。好不容易精挑细选了一部,觉得不好看打个低分,还要被审视“恶意”。

这年头还有大众讲真话的空间吗?《导演请指教》乍一看,是有些“流量密码”在手上的。“三如”老师李诚儒,创造了“三个浪费”。郝蕾说大家护犊子,有“妈妈的味道”。观众更是手握影片播放的“生杀大权”,不满意中途可离席。

始于争吵,陷于好片,回归理性。从初期的导演作品首秀到如今激烈的院线比拼,《导演请指教》的口碑曲线可谓起伏跌宕。刚开始被误解为靠“争吵”博眼球,随着节目赛程深入才解开谜底——争吵不是目的,建构大众对电影的多元评论与思考体系,反哺业内推动行业发展才是其苦心。



微博同名话题阅读量19.5亿,讨论数802.1万,知乎一周热播综艺NO.2,站内表演类综艺排行榜TOP1。数据说明大家对电影的未来还是关心的,否则也不会真情实感地讨论。一路走来板砖与好片齐飞,《导演请指教》的实验成功了吗?

被“指教”的导演

悄悄在改变



《导演请指教》是腾讯视频推出的影视导演竞技真人秀节目,由王晶、方励、陈祉希、郝蕾组成制片人团队,柯蓝担任经理人。节目集结16位导演,号召实力演员共创作品,争取最优拍片机会,角逐年度价值导演荣誉。



本周上线第8期,进入院线battle阶段的导演们已经开始神仙打架,诸多作品令人眼前一亮。院线观众的加入最大程度模拟还原了电影市场的真实反馈,进一步完善了节目的评价体系,为一部作品从创意到产品按下了工业“加速键”。

人性使然,我们更愿意听到溢美之词。然而赞美程度如果离现实太远,就连被夸奖者也难免兴味索然。《导演请指教》中的一大看点,正是导演们在听取各方意见后的“从善如流”或“初心不改”。

从这些新鲜出炉的作品里,不难看出导演们各有成长曲线和艺术风格的微调。最初上台半天憋不出一个字的钱宁黄,经过节目几个阶段的历练以及在陈祉希等人的鼓励下变成“社牛”,已经开始主动沟通和社交了。钱导给马伯骞送花庆祝杀青的时候,活泼蹦跶与之前还真有点判若两人。

吴镇宇坚持强烈的个人风格,用《阿英》里的一个空水瓶镜头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大众观影组有说镜头太长观感不佳的,有说这是贯穿全片的线索、是吴镇宇的视听探索和颠覆。专业鉴影组则分析出了透过瓶子,展现出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瓶子虽小,意蕴尤大,争鸣可贵。



韩雪片场掌控力越发成熟,新人演员在其指点下精准进入角色和规定情境。INTO1-周柯宇和苏晓彤演情侣有点生涩,韩雪大胆类比“先当成宿舍哥们”,效果可谓立竿见影;王一淳更加率性,遇到大雪天干脆改成雪中戏。户外拍摄瑟瑟发抖,也不能泯灭艺术热情!

作品宛如一面镜子,既反映了导演自身对世界的认知,也呈现了大众审美的期待和流变。《人人都爱查尔斯》以科幻的外衣讲述了一个互相拯救的爱情故事,引发了人们对于科技异化真实体验的哲学思辨;吴镇宇的《阿英》虽然院线上座率不高,但是却引发了现场专业鉴影组、大众观影组的深度解读。冉高鸣一语破的:“这个片子真正忘记的不是女主角余男老师,而是这个男生他忘记了他之前那么爱那个女孩。”



每一步尝试,都会有所得有所失。韩雪的《撑伞人》以现实议题破局,感人之余却出现了拍摄技法的争议;王一淳想用《日出之前》玩“恶趣味”,但是却少了《音乐之声》那样的大众共鸣。

多元话语空间

电影需要争鸣



作为大众艺术的电影,承载了行业内外多方的视角与感情。《导演请指教》通过对对方评价体系的聚合,建构了电影的多元话语空间。



在这个“罗生门”中,大家的诉求视角各不相同。导演需要在“个人风格”和“大众趣味”之间做出抉择,制片人则要考虑市场反馈和商业回报率,鉴影组偏重电影的内在表达,观众则首要反馈直观的外在体验。每种立场都没有错,但也是时候各自向外部看一看了。

一方面,《导演请指教》实现了用户与行业的“双向奔赴”,双方的话语权是对等的,意见反馈则是你来我往的,这就创造了一个现实里很难存在的对话空间。

在节目内,既有大众观影组当面表达自己看法,也有线下路演观众的直观感受。展映人数和口碑表现都靠后的《阿英》,线下观众的评价很是扎心。“情感转变有点太突然了”、“结尾太平淡了,没有惊喜”、“整个故事真的撑不起来她的演技”……

《阿英》的赞誉和遇冷,有诸多原因可寻。王晶觉得更市场化的片名是《不要忘记爱过我》(真是这两年标准的卖座爱情片片名了!),线下大家对文艺风格作品的兴趣本就弱于其他类型;德格娜的《两匹骏马》也存在相似的意见分歧,爱之则赞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在行云流水的节奏里感受到纪实主义魅力。不喜欢则说缺乏戏剧性,没有强情节。



节目外的网络空间,大众以多种方式参与讨论,影评、知乎问答、微博议题等渠道多元丰富。在知乎的3000+讨论中,既有对电影作品的讨论,也有对导演回应的评价。

王一淳的《音乐之声》受到高度评价,影评指出她用最不切实际的想象讲出了最现实的问题。即便生活在阴霾里,依然有人在仰望天空;《不准笑》则让观众看到了包贝尔在喜剧创作上掌控力,欢笑之余传递着疗愈的能量;相国强对《不差钱的事》的回应态度引发热议,有知友觉得他应该接受意见,也有观点认为不盲从是可贵的。

另一方面,《导演请指教》通过观点争鸣为行业抛出了众多痛点痒点,积累了数量可观的“行业话题库”。这可是简单的市场调研难以做到的,给了电影市场从业者一次从“外部审视”自身的机会。



诸如好不好笑是检验喜剧的唯一标准吗、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艺批评、电影一定要强情节强剧情吗、屏幕大小对看电影的影响大吗……节目将这些话题抛出,在新浪议题榜和知乎热榜一石激起千层浪,掀起了“电影大众论坛”的网络热潮。

在新浪话题#屏幕大小对看电影的大吗#话题下,陈铭和刘哔电影等大V账号发布的讨论激发了网友的热情。没想到,这个平时被大家忽略的话题也有近400万的阅读。可见在真诚的讨论体系下,没有小话题。关于电影的每一件事,都有讨论价值。



大众艺术大众评

行业与观众的双向奔赴



在缺乏平台背书的情况下,个体对于电影的评价显得“人微言轻”。大众传播理论还发现了“沉默的螺旋”现象,即后来的参评者会对已经有大量拥趸的言论“服从”。大家都说这电影好,我说不好倒显得自己没看懂似的。但从来如此,便是对的吗?

将大众艺术交给大众评价,《导演请指教》显然为行业和观众的双向奔赴打造了一条媒介通路。双方在打破成见和刻板印象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彼此的进一步了解,促进了电影生态的良性循环。



我们不妨把《导演请指教》看作是一次电影行业具有自证意义的科普专场。节目将一部作品从创意到成型的过程以细腻手法呈现,让观众真正开始了解行业内部现状。那些匪夷所思的大投资烂片是怎么出炉的?有些看上去就很难赚钱的文艺片是怎么拍板立项乃至逆风翻盘的?电影产业上复杂的工种和流程都是干什么的?

从片场、制片再到宣发,大众对电影行业的观察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入。钱宁黄拍《观察者》时因为昂贵的特效镜头自掏腰包贴补,这种“经济账”是观众过去的“盲区”。一部电影小则几百万大则上亿,钱都用到哪里去了?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看节目就能了然于心。

与此同时,《导演请指教》话题式的创作导向,也在不断引发对行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节目中诞生的“行业三问”,每一问都掷地有声。一问,新锐导演们如何取得自我表达和大众共情的公约数?尽管德格娜曾被批手法老旧而感怀洒泪,但她依然坚持着自己疏淡自然的拍摄风格。



二问,制片人如何取得商业元素与艺术价值的平衡?陈祉希就明确表示过,有些作品明知不挣钱但还是做了,因为市场需要这样的类型存在;方励欣喜地发现观众的审美被培养出来了,能够欣赏一些弱情节的作品是一种受众端的利好,这给了不少导演突破创新的勇气。

三问,市场更需要稳定的类型佳作还是冒险的类型突破?创作端的问题,成为撕开行业内部的精准切口,深入浅出的同时传递着正向价值和启发性思考。

梁龙需要面临观众“是否看懂”的问题,《烙花散》的意识流还未能被广泛接受;王一淳的《日出之前》颇有作者电影的兴味,希区柯克元素和《天使爱美丽》等细节让get到的观众欣喜不已,但线下观众显然更希望看到更规矩的类型片、完美满足自己的观影预期。

从《演员请就位》到《导演请指教》,腾讯视频用深度综艺打开影视产业的方式愈发大胆,也收获了显而易见的成功。究其原由,在这个全民娱乐的时代,观众对于导演、编剧、综艺PD、经纪人、公司老总等幕后工种,本就是越来越感兴趣,越来越熟悉。



90后、00后作为互联网原住民,观影量、对内容的挑剔程度远超前代。加上综艺推动、自媒体助澜,影视评论日益大众化。而当普通观众也试图带着专业色彩去品评内容,主创自然会收获更多关注。

“异见”或“意见”的存在,是公平客观的另一种标尺。剖析现状展望未来,在多元开放的评价体系中,腾讯视频也为影视行业的发展描绘了一幅有容乃大的蓝图。


-END-

本文由娱乐硬糖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