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Oer,十万人在豆瓣迷恋沉默巨物
行业 BDOer,十万人在豆瓣迷恋沉默巨物 行业 | 2021-12-09 23:42 BDOer,十万人在豆瓣迷恋沉默巨物 吴怼怼

能够在面对巨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克服自我产生崇高感时,这也意味着更高程度的生存与超越。

作者|麦可可

监制|吴怼怼


在美国伊利诺伊州,沿着70号州际公路从圣路易斯开车到印第安纳波利斯,你会路过一个名叫Casey的小镇。镇子人口仅有2404人,却拥有8项吉尼斯世界记录。


在镇子中心的Tetzel椒盐脆饼店里坐下点餐,你能眺望世界最大的邮箱,距离邮箱不到200米的地方,世界上最大的木屐坐落在那里。

继续从主街往前走,Whitling Whimsy咖啡店的生意不错,小镇第一项吉尼斯纪录就诞生于咖啡馆门前,是一座巨大的风铃。

从市政厅书记员的办公室望过去,周六傍晚5时,往往是风铃前最繁忙的时刻。游客和居民或开车,或步行在此经过,但大多人的停留时间,往往不超过45分钟。


Casey小镇里附近最大的城市超过150公里,当地商人Jim Bolin为了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打造了这个高达16.45米的风铃。此后游客纷至沓来。更多的巨物「邮箱」、巨物「铅笔」,巨物「椅子」在小镇纷纷落地。

此后,小镇的高尔夫球场开始喧嚣,中心花园也一度成为热闹的露营地。镇上的机场很小,往来者会在谷歌地图上提问,跑道有多长?大概是算算他的私人飞机能否自如降落。


这听上去符合人们的心理预期,更像是一个过程神奇、结局圆满的故事。但对巨物的一时迷恋,支撑不起一个小镇经济长续永久的发展。3年前, 游客@Evan Matteson在这里拍摄过风铃前的鲜花和阳光。到了今年初的冬天,似乎已经略微冷清。

游客@Evan Matteson拍摄于2018年


不要对此怀有期待,不要幻想BDO可以改变世界。关于BDO你或许有很多疑问,但关于巨物迷恋的故事,还有很多话要讲。



01


《科幻百科全书》里的一个笑话


BDO,全称为Big Dumb Object,在豆瓣,超过十万人聚集于一个名为「BDOER巨大沉默物体迷恋者」的小组,他们分享伏尔加河畔的热勒夫战争纪念碑,讨论日本仙台高达100米的观音像,也为香港九龙城寨着迷。

概念最早漂洋过来而来。德古意特出版社一篇期刊文章详细追溯其来源,发现第一次被使用,出现于英国评论家Roz Kaveney1981年发表于Foundation期刊上的文章《1970年代的科幻小说》,用来特指拉里·尼文的科幻小说《环形世界》中的巨大环形空间站,而空间站里的人被称为BDOer。

而BDO这个概念真正在科幻圈流行起来,归功于科幻评论家Peter Nicholls将其作为一个笑话,收录于1993年版本《科幻百科全书》(The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Fiction)。


Nicholls在1997年的一场演讲中,阐述了人们对BDO持续热爱的原因:硬核科幻小说作者需要创造一种好奇感,崇高感,超然感或者浪漫主义,来达成故事为作品创造一种「奇迹感」(a sense of wonder)。


如果局限在科幻领域,BDO有更具象的表达。文学社区Everything2对BDO的具体指代除了拉里·尼文笔下的巨大环形空间,还有阿瑟·克拉克眼中的Rama飞船,以及电影《星际穿越》中的深邃黑洞。

而几乎所有关于BDO的释义里,都绕不开电影《2001:太空漫游》。2000年的海伍德·弗洛伊德博士在月球基地发现的黑色巨石,和千万年前教会非洲草食人猿钻木取火的巨石竟是同一块。该片于1968年上映,被誉为「现代科幻电影技术的里程碑之作」,而那块黑石,也成为BDO概念的经典诠释。


女孩烏陵在大量案头工作的基础上,将BDO概念做了更深入的甄别和引申。「拿建筑举例来说,只有科幻电影或者空想艺术里的巨型建筑才算BDO。现实世界里普通的(非异形)高楼大厦并不算在其中,除非是造型别致的类似苏维埃宇宙主义极权建筑、巴黎乌托邦建筑等注入了意识形态的异形巨建。判断标准是,它是否能带给人奇迹感和敬畏感。」


2018年7月15日,她在豆瓣建立起「BDOER巨大沉默物体迷恋者」小组,小组在不到一年时间内迅速扩大,并于2019年长期占据豆瓣热门话题。

豆瓣网友@小鱼讲述自己最初产生BDO情节的画面,是一场对速度的着迷。


「我梦见自己在一条没有尽头的高速路上骑摩托,坐在后座,前面是一个模糊的人,右边是无尽高大的山脉,高速路下是一条宽阔的大河,河里有一只巨大的青蛙状的钢铁怪兽正在慢慢回头,随着回头它脸上有铁掉进河里发出巨响,而河的对岸是正在燃烧和坠落的城市,一切都像慢镜头,但摩托却开得非常快 这个梦真的太让我着迷了,一直记得非常清楚。」


豆瓣网友@越炀的体验不一样,一种坠落感包裹于周身——


「梦中我慢慢掉入深渊,没有光,没有底,在这个过程中,模糊看到巨大的黑色影子,有建筑,有会动怪兽,心中害怕靠近但也充满好奇。一直往下掉终于到了有昏暗光线的另一世界,我飘在空中,下面全是奇怪的高山,没有活物。我就一直在空中忽快忽慢地飞。」


很多BDOer们对巨大沉默物体的迷恋,已经超越降临的梦境,进入到自发的想象阶段,这代表了一种主观意识上的自知和清醒,并且拥有了精神层面的审美观察。


豆瓣网友@MdmsllLuna (你若喜欢怪人) 这样描述基于BDO而产生的幸福感——


「想象天上的星星是亿万光年外无比巨大的星体,星体组成星系,宇宙无数这样的星系,无限放大视野,心中无限开阔舒适。最后想到自己眼前经历的一切,是多么微茫,而又多么糟心和幸福,感到自己渺小且无知,想知道和探索的越多,越有被宇宙拥抱的幸福感。」


02


崇高向上,屈服向下


回到这个问题,你为什么会产生巨物迷恋?


一个被BDOer们反复提及的回答是,「慕强」。对超越平常尺度的物体,本身就蕴藏着巨大能量,人们在注视这些物体的时候,能感受能量的传递。


慕强本身没有错。从工业革命时期快速进击的机械文明冲击人类文明开始,信息革命紧随其后对人类认知解码重构。城市的边界迅速外延,铁路道桥,摩天大楼,一切巨大物体都在挤压人类的生存空间。

但这种可能会演化成两种心态,恐惧和迷恋,几乎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向上是崇高,向下是屈服。


简单来说,人性中自然存在的对权威、强者的畏惧,当这类情绪占据上风时,BDO情结多数会带来恐惧之感。

从美学角度去推演,这与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埃德蒙·伯克在《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中提到的,崇高的主要表征是一致的。伯克认为惊惧、恐怖才是崇高感的主要心理内容。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伊曼努尔·康德也认为,数量的无限大、力量的无限大,以及「绝对、无上」的神性对象会让人类心生恐惧,但此时此刻我们并未被这些无限、绝对的东西压垮,而是诉诸内心理性的无限和想象力的无限,从而产生了一种理性的力量,并相信我们能战胜一切。这更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崇高是不是自然对象本体的崇高,而是对象的压迫下所唤起的内在崇高。


他在《判断力批判》中这样描述——


「高耸而下垂威胁着人的断岩,天边层层堆叠的乌云里面挟着闪电与雷鸣,火山在狂暴肆虐之中,飓风带着它摧毁了的荒墟,无边无界的海洋,怒涛狂啸着,一个洪流的高瀑,诸如此类的景象,在和它们相较量里,我们对它们抵抗的能力显得太渺小了。


但假使我们发现我们自己却是在安全地带,那么,这景象越可怕,就越对我们有吸引力。我们称这些对象为崇高,因它们提高了我们的精神力量,并使其越过平常的尺度,而让我们在内心里发现另一种类的抵抗能力。这赋予我们勇气和自然界的全能威力的假象较量一下。」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101页,原文摘录


当然,BDO情结的内在心理机制,也会如今内卷、焦虑的社会中被放大和加速。


卡尔·波普尔曾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谈及这种群体性焦虑,「我们必须直面未知以及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极尽所能筹谋安全和自由。」某种程度,现代人需要找到一种与风险并存的生存机制和心理体验,从而诞生一种信仰来弱化这种内在焦虑。


03


理想主义抹平不了现实嘈杂


在和多名BDOer的交谈里,我发觉他们对「崇高」的注解里,都存留对人性「绝对真善美」的执念,这或许是一个隐藏共性,又或许是一个意外巧合。


也因此,在超过十万人的BDO豆瓣小组中,谈起人类的渺小,宇宙的巨大会获得赞同,谈及自身超然、震撼的体验感会获得肯定,这些都与所谓的「世俗」,比如人情世故和功名利禄,隔开了一条宽阔的银河。

这种听上去「崇高」的生命体验和巨物迷恋就好像一个活在真空中的概念,人们本能地抗拒在此谈论权利,谈论一些可能引发争议的焦点。


2021年7月5日,豆瓣「BDOER巨大沉默物体迷恋者」组长烏陵筹备新一轮旅行活动时发了一条朋友圈:“我想说。。。每次活动咨询一大半都是妹子。。。可以说是boy们脱单的好机会了 (= ̄ω ̄=)”当晚有网友留言提出质疑。次日,有网友在两个豆瓣小组先后发帖表示,这是一种「以咨询活动的女生作为诱饵 吸引男生参与她组织的旅行活动」。这造成了不少女性网友的退组。


争议点在于「对女性的尊重」。尽管烏陵做出了回应,但收效不大。同为BDO爱好者的@infj糯米秋在7月7日的夜晚写下《豆瓣BDO小组不当宣传言论风波:曲解谩骂背后的真问题》复盘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并提出了关于理想主义者组织公共活动的经验教训。


某种程度上,这次风波是组员对组长权威的质疑和反扑。在BDO小组的组规中,有着对意见不相符者强势的驱赶,「如果对于我的定义不认同的,你大可退出本组」。@infj糯米秋也指出其在做决定时可能有专断之嫌。

有人曾描摹过豆瓣作为内容社区的成功与失败。这其中很难界定的一个点,就是内容把关、筛选的权利,平台、组长和组员之间,是相互制衡,还是绝对服从的关系。强势的组长面对多元和复杂事务时,多少会引起组内不满,而一个清闲的管理员,又会招致不作为的指责。


而在更多BDOer的期待里,一个向来强势的组长首先自身要无可指摘。自诩为BDO文化品牌创始人和推广人的烏陵是不能够犯「表达不恰当」这种错的,她的思想观念中也不能有任何「偏颇」.


所以无论是长期佛系的豆瓣,还是理想主义者充斥的「BDOER巨大沉默物体迷恋者」豆瓣小组,本质上还是一个高度浓缩的社会混沌体,一个乌托邦难寻的嘈杂江湖。当你轻易地建立起一个小组,获得拥趸以及令人迷醉的权力感时,就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事件后续中,烏陵回应对于部分网友认为其「这几年致力于BDO商业化,通过BDOer变现」的误解,她强调两年多来的节衣缩食,用爱发电,当然争议仍会继续。

回顾争议始末,你会发现大部分的BDOer还是无法逃离现实社会的嘈杂纷乱,他们只是在来往之间寻求一种精神信仰上的依托。


像《2001太空漫游》开篇「灭绝之路」写的那样,「在这片干枯的不毛之地上,想要繁衍下去,或者起码有点存活下去的指望,就得要小,要快,要狠」,而当人类认清楚自身的「小」,能够在面对巨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克服自我产生崇高感时,这也意味着更高程度的生存与超越。


备注:

1.2404人是根据2020年的美国人口统计数据,2021年或有更新。

2.感谢豆瓣网友@小鱼、@越炀、@MdmsllLuna (你若喜欢怪人)的组内分享,有部分原文摘录。


参考文献:

1.阿瑟·克拉克《2001:太空漫游》,译者郝明义.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9.04

2.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译者宗白华. 商务印书馆出版,2011.06

3.埃德蒙·伯克《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译者郭飞. 大象出版社,2010.03

4.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译者陆衡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08

-END-

本文由吴怼怼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