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间谍技术的演变:从“王牌特工”到“行走的50w”
看点 现代间谍技术的演变:从“王牌特工”到“行走的50w” 看点 | 2022-04-08 12:21 现代间谍技术的演变:从“王牌特工”到“行走的50w” 脑极体

窥探,从来都不是秘密,它只会在一次又一次重大公共新闻中与我们不断相见。

时常有“2G冲浪”的亲戚朋友拿着一些网络热梗来问我,最近常问的是,什么是“行走的50w”。简单来说,指的就是潜伏在国内的间谍。极化的网络环境下,这些词汇频繁出现,到了普通人也无法忽略的程度。

“人人皆可50w”,显然是不恰当的,不过,这一词汇的流行,或许也反映出数字时代中,情报工作早已不再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克格勃、特工们才能胜任的,它似乎变得无处不在、草木皆兵。

情报是国家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历史学家H.Keith Melton梅尔顿将获取情报的间谍,称为“阴影中的观察者,国家城墙上看不见的哨兵”。

可以说,间谍的历史就和国家的历史一样悠久,早在公元前3000前左右,就出现了有利于窃听的建筑结构,在宫殿中设计一个锥形通风管道,从而偷听其他房间的对话。

从集成电路到人工智能,从微点相机到间谍软件,从克格勃到“行走的50w”,窥探与情报技术的背后,是一场国家之间的科技较量。

冷战时代,阴影中的观察者

战争岁月中,间谍工作十分重要,所使用的工具可以说是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监听监控工具。

间谍的头号任务,就是依靠他们的机智或狡猾,通过监听/监控设备来掌握尽可能多的情报。当然,电影中神乎其神的特工们所使用的,集透视监听杀人放火攻防一体的设备都是虚构,历史上真正出现的电子监控技术,往往有以下特征:

1.微型化,以便被隐蔽地安装在固定位置(如墙壁、地毯、书柜下)。

20世纪40年代后期,电子技术的创新,尤其是集成电路的发展,使得Detectifone这类音频窃听设备,变得更加微型化,很容易隐藏在各种位置收集各种轻微的声音,并通过电线将其传输到接收端。1960年美国驻联合国大使曾透露,十年来,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的国家印章内一直有监听设备。

2.仿生化,很多监听设备都能模仿其他物品的外观进行巧妙的伪装。

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曾创造出足够小、足够轻的相机,可以绑在鸽子的胸部,让这种遍布在城市中的鸟类成为间谍装备的载体,与飞机和卫星相比,鸽子飞得更低,可以传回更加详细的照片。

女性特工还拥有一种化妆粉饼,通过将镜子倾斜到一定的角度,来显示编码信息。

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情报人员又将仿生监控设备提升到了新的水平,将一个装置巧妙地藏在莫斯科郊外树林的人造树桩中,以拦截苏联导弹基地的通信信号,这些信号会被传送到上方的卫星中然后发送到美国站点。“树桩虫”能够通过太阳能充电来连续运行,避免了更换电池的危险操作。

3.可视化,微点相机带来更丰富直观的情报信息。

二战期间,几乎每个情报机构都开发了自己的微型相机,比如苏联的巅峰之作是纽扣相机,它可以被穿在任何服装/戒指甚至牙齿上,集成了高质量的MP4录像机和SD卡录音,有很大的内存容量和电池寿命。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德国史塔西特工也曾使用著名的公文包相机,在低光照条件下用红外线拍摄照片。更厉害的直接将相机搭载在隐形飞机上,躲避敌人防空系统的同时收集情报,比如美国洛克希德公司设计的OXCART侦察机,就在越南战争期间为美国军事行动提供了关键情报。

第二类,情报传递工具。

仅观察和采集情报还不够,这些重要的情报还需要以可靠地方式传递给队友。一种信息传递采用的是传统方式,即隐蔽的伪装。比如英美两国的情报机构将地图放在扑克牌中间。浸泡一会儿,牌便会分裂,露出里面的地图。

另一种则是基于当时最先进的电子通信,进行消息编码与收发。1955年英国设计推出的Mk.123,几乎是上个世纪间谍界的中流砥柱。

这台无线电装置由一个中央PSU,一个左侧接收器和一个右侧发射器组成,全部安装在铝制底板上,可以被放置在木箱或手提箱中,由集成电路驱动来传递加密的摩斯密码。1978年11月,英国驻德黑兰大使馆被示威者袭击,所有电力和通信线路被切断,就是由一个工作人员通过一台Mk.123间谍套装来紧急通知英国政府的。

间谍人员需要的第三类工具则是杀伤性武器,在必要时进行攻击。

比较强悍的有爆炸类武器,比如著名的“煤鱼雷”,由美国邦联特勤局的托马斯·埃奇沃思·考特尼发明,将一枚炸弹伪装成一块煤的形状,掺到运输工具的煤箱里,可以引起爆炸,专门用来袭击火车和船只,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发明之一。

当然,克格勃特工也绝不认输,发明了另一个颇具浪漫色彩的武器——“死亡之吻”,将一把4.5毫米火器藏在口红管内,握住底座并将“枪管”旋转四分之一即可发射,不会引起敌方的怀疑。

还有一种隐蔽的生化类武器,比如1942年PROJECT Capricious计划,就希望将病毒混合到山羊粪便中,使得敌方军队发生感染。抑或是将雌激素引入希特勒的食物中,希望消除他标志性的胡子,从而削弱纳粹的士气。

不难发现,二战及冷战时期,间谍工作中的杀伤性武器更多是取巧和改造,核心还是监听/监控等窃听设备,并极大地推动了电子技术的进步,美国的集成电路产业也是在这一时期飞速发展起来的。

著名的半导体公司德州仪器、仙童,都在二战期间承接了不少美国国防部的电子产品合同,进而崛起成为IC产业的先驱者。

可以说,没有应用于情报工作的电子监控技术,就没有今天的电子通信产业。

信息时代,无处不在的监控

当时间来到信息时代,正如计算机从美国军方流入千家万户一样,间谍设备也开始从战争场景向社会各界传播,从而出现了新的变化。

首先,在用途上,间谍设备不只被用来获取国家情报,还被用来获取个人机密和商业竞争。

电子监听设备成为专业窃听者的首选调查工具,私人侦探、报纸媒体、个人等都可以轻松且低成本地买到这些设备。当时的新闻报道显示,在美国的主要城市,多达三分之一的离婚案件中,涉及被隐藏麦克风截获的对话;五分之一的企业购买了顶级音频监控设备,以便监视竞争对手。

(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深陷窃听丑闻)

其次,在技术上,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兴起也催生了间谍软件,可以更广泛地收集情报。

只要情报机构愿意,民众在网络上的所作所为几乎都是透明的,比如通过USB端口、键盘电缆,就可以监视对方访问过的任何网站。著名的棱镜计划(PRISM),就是由美国国家安全局在2007年发起的电子监听计划,能够从电子邮件、视频和语音交谈、社交网络等数字痕迹中收集情报,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互联网巨头皆参与其中。斯诺登公布的机密文档显示,“棱镜”项目将会监控所有美国人的电话和电子邮件。

因此,在伦理上,随着冷战结束和民众对正常生活的期待,美国国家安全局不断扩大监听范围已经有悖常理,开始让情报工作卷入争议。

2006年,《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等就披露了美国政府秘密监控银行转账信息的消息,认为这违反了隐私方面的法案。就连一些虚构的获取情报的影视情节,比如美剧《24小时》中杰克·鲍尔“不惜一切代价”的审讯方法,也被认为是一种酷刑,遭到了大量反对。

总的来说,随着时间推进到和平年代,间谍工作越来越像一把双刃剑。

信息技术赋予了间谍工作更高的便捷度,也由此导致了扩大化的情报收集范围。原本窥视着敌军的眼睛,开始丝丝缕缕地蔓延到普通民众身上。这时候,窥探手段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开始受到质疑和约束。

移动时代,重新想象情报

如果说信息时代的情报工作,是国家机构和专业人员对“有价值、难获取的信息的处心积虑”,那么移动智能的技术背景下,窥探似乎变成了一件全民参与的事件。

机器学习的机制下,情报的定义变了。

依据《孙子兵法》的说法,情报等于谍报,往往是通过秘密手段搜集来的、关于敌对方外交军事政治经济科技等有价值的信息。以前的情报工作,只需要追踪那些重要的、有明显价值的数据线索。

而随着人工智能这一新技术的出现,通过海量数据来进行无监督学习,大大提升了情报采集、分析的效率和规模。情报数据的泛化,也驱使监控范围进一步扩张,间谍软件数量的迅速增加。

美国中央情报局CIA运营的一家公司Oceans' EdgeInc.表示,它有一种移动窥探技术套件的专利技术,可以将一种类似特洛伊木马的程序秘密地安装在手机上,将手机设备的所有内容推送到外部数据库。

可以想见,未来情报数据和个人隐私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

(Oceans Edge Inc.的远程手机间谍专利)

数字工具的下沉,情报的对象变了。

原本需要由专业情报人员传递、整理、分析后的信息,随着数字工具及服务的大众化,很多情报都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任何拥有手机和互联网连接的人都可以收集或分析情报。

比如前不久爆发的俄乌战争,最重要的情报并非来自机密信息,而是普通民众上传到社交网络的手机图片GPS定位,来判断敌方的行军路线和位置。借助谷歌地球之类的工具,普通人也能够从成千上万颗卫星提供的图像中发现核工厂之类的蛛丝马迹。

这意味着,国家不能像冷战时期那样控制情报的收集和分析,情报战争正在演变成一场人民战争。培养公众的情报意识,正在成为一个关乎国家安全的新课题。

(俄罗斯部署的火炮)

窥探活动泛化,情报的应用场景也变了。

技术发展也促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有需求引入情报工具,以进行窥探活动。一个最典型的变化是,自从疫情暴发以来,随着远程工作的流行,很多情报软件、监控软件开始被应用到员工管理上。

一家软件监控公司Controlio的销售额,就在过去一年里增长了两倍,客户分别来自IT公司、金融服务公司、呼叫中心和咨询公司等行业。有的雇主还会给员工的设备上安装隐藏软件,来追踪员工的运动轨迹,记录通话和应用程序使用情况。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中国打工人身上,某集团的处罚通报中,对员工的监控行为就细致到了音乐、视频等App的使用;有公司为员工安排了智能坐垫,何时离开工位都能被HR监测;还有的企业引入了员工行为监测系统,以提前获知员工是否有跳槽意向……

办公和家庭之间越来越模糊的边界,推动了新的监控场景,以及商业间谍软件的发展。这意味着新的工作文件正在磨合与碰撞中产生,管理者如何将信任传递给员工,员工如何在生产力和隐私之间找到清晰的界限,刚刚踏上探索的道路。

从集成电路到人工智能,最前沿的技术一直被率先应用在间谍活动和情报工作当中。“50w”的流行也是在提醒我们,和平与信任在人类历史上确实是稀有物品,只要还存在竞争与博弈,窥探的欲望就难以避免。

随着地缘政治重塑我们的世界,未来间谍技术对于国家安全来说,仍然至关重要。智能监控和数据情报化,将会进一步扩大它们的规模和范围。

窥探,从来都不是秘密,它只会在一次又一次重大公共新闻中与我们不断相见。

-END-

本文由脑极体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