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品、秒杀、优惠……原来是电商平台给价保不兑现留的后路……
电商 赠品、秒杀、优惠……原来是电商平台给价保不兑现留的后路…… 电商 | 2022-06-22 13:43 赠品、秒杀、优惠……原来是电商平台给价保不兑现留的后路…… 柴狗夫斯基

或许平台们应该从上述的投诉关键词里去找答案和解决方案。

618结束了,但今年的618格外冷清……

冷清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天猫、京东、拼多多等数十家电商平台的声量加起来,还盖不过一个靠卖嘴带货的董宇辉

当消费者对低价套路免疫,当消费主义的概念不再奏效,电商大促似乎正在褪去光环。

说不定哪一天,它会退出历史舞台,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什么双十一,618确实已经消失了……

今年的618之所以冷清,除了大家赚钱越来越难,还有就是电商平台确实吹无可吹了,前几年大家鼓吹的什么新零售、AR零售、无人零售都在今年似乎再没出现过;

再如什么超快的物流服务,一站式售前售后服务也都没有了……

在吹无可吹,以及消费者对低价套路不再感兴趣的情况下,已经翻炒过多遍的价保,成为各大平台在今年618不约而同的发力重点之一。

然后618还没结束,各平台的价保营销策略就接二连三翻车了

比如在黑猫投诉平台,京东的价保问题冲上了集体投诉的前五

那么具体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根据消费者发起的集体投诉问题描述,京东在宣传中显示支持7天价保,价保到618。但事实上联系客服不予价保。

并且客服一直都在找借口,先是说商品秒杀不能参与价保,然后零点之后商品不是秒杀了,一直扯皮不给价保,直到一点之后直接又恢复秒杀,客服直接说现在又是秒杀,不给价保。

目前在这一投诉平台,不断的有用户反映这一问题。

有用户留言表示:客服互相踢皮球,店铺客服和京东客服相互推脱,反正就是满嘴抱歉,不给处理,积极反应增加曝光度吧

除了京东,最近也有媒体报道称,在某电商平台,在保价期限内,商品降价后,平台巧妙的将赠品也算成了钱。

这样一来,本来降价了的商品也就没降价了,也就是说,降价多少,赠品就值多少钱。

根据消费者反映,其6月10日在一家电商平台买了3瓶酱油,当时的价格是21.9元/瓶,但是6月17日晚上,我发现这款酱油的价格降为17.52元/瓶,每瓶降了4.38元。

由于在保价期限内,按理说平台应退13.14元,但可平台却不予保价。给出的理由是原订单里有个15元的赠品,在保价的时候,赠品也算钱,因此总体算下来,酱油并未降价。

你说这操作牛不牛?消费者在决策的时候,看的是商家的宣传,赠品及保价,也就是消费者下单,看中的是这两项福利,但是最终商家只兑现了其中的一项承诺,这某种意义上算不算欺诈呢?

该消费者也提出质疑:“当初我下单的时候,平台也没有提示我这个赠品在保价的时候要算钱啊!”

而这位消费者的遭遇并非个例,在社交媒体检索“赠品算钱”关键词,显示大量的类似案例。

有消费者投诉称,其购买海信电视,说保价6.18,还不到6.18就不给保价了,赠品竟然也算钱,这不就是相当于自己买的吗?自己花钱买的也算赠品?

也有消费者表示,本人于5月25日完成订单,以1609元的价格,于京东购买的飞利浦空气炸锅,当时做的宣传是价保30天,收货后,发现京东该商品降价了。

5月31日再看,到手实付价格降到1424.05元。于是联系京东客服,希望退差价,次时客服以赠品价值224.15元为由,不给予退差价。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一套路并不是新鲜的,而在几年前就被电商平台广泛钻空子,说好的用户至上,最终演变成了想方设法割韭菜。

今年3月,广州互联网法院对此类消费纠纷作出判决:平台相关格式条款无效!

尤其这个“赠品”套路,简直就是哪里需要哪里上?消费者决策的时候,充当的是刺激下单的功能;当商品降价后,又变成了增加平台利润的功能。

所以,所谓的赠品不仅刺激消费者快速决策下单,还为后续的保价承诺不兑现铺好了路,可真有你的

将这样的手法渗透到618这样的节日大促,我们没有理由相信,这些经过十多年打造出来的消费IP还有能继续下去的理由。

有律师对此表示,此类消费纠纷,是商家或平台在“偷换概念”“移花接木”。在某种程度上,它相当于剥夺和限制了消费者的权利。这种条款在司法实践中是会被认定为无效条款的,即便写了,也是白写。”

当然,赠品套路也只是电商平台“既要又要”的一个缩影,在此之外,比如秒杀、优惠都是有着相同基因的。

早在2020年,就有媒体查阅各大平台保价条款发现,包括百亿补贴、官方优惠之类的都不在保价范围之类。

此外,各大平台针对保价策略,在各方面都是用尽了心思的。比如在大促时“先涨价后降价”,再比如,每一个促销节点,正好卡在保价失效的时间点等等。

比如秒杀,和赠品师出同门,不仅参与秒杀的不能参加保价,而后续平台在降价的时候同样标上了“秒杀”的字眼。

当消费者发现自己秒杀的商品降价了,去申请保价的时候,平台会告诉你,你的商品是秒杀购买的,这个不能保价,当你拿出各种条款和他理论的时候,他会告诉你,这次商品的降价也是秒杀活动,不是降价。

除此之外,还有平台推出的各种优惠策略,也成为平台不想兑现保价承诺的后路。

去年双十一,投诉平台就出现了电商平台通过优惠券躲避保价机制的投诉,平台则表示保价机制并不适用于叠加优惠券后的价格。

也有不少消费者称,通过将商品旧链接下架上新链接的方式来规避价保服务。另外在某宝平台上,聚划算价保商品参加双十一活动后,在活动期间无法提供价保服务,这也意味着商家可以随时调整商品价格,而消费者必须额外花费精力,长时间关注商品价格变化,再自行申请价保服务。

不少消费者表示,“先涨价后降价”有不少消费者反映,在电商大促,付完尾款后发现,有些号称最低价的预售商品比现买还贵。

同时,去年双十一,有消费者表示,原价近4000元,商家称预售可以优惠500元。但付完尾款后几天,发现该产品以现货方式上架,可优惠700元。

该消费质疑,之前等链接上架、蹲点付款,等了快半个月价格却更贵。那么这么操作的意义在哪呢?

事实上,这也是套路,消费者在涨价再降价后下单,然后平台为了吸引更多人下单,继续降价。这里解释的理由是,优惠力度的不同,而不是商品本身降价,消费者就无法参与保价。

也就是和上图客服回应类似,你的优惠了50,别人优惠了100,但这都是平台帮你买单的部分……

说的真好听是吧!

到了今年618,这一系列问题似乎并没有改变,而是变本加厉。

据人民网“人民投诉”平台统计,今年“618”平台共收到3574条投诉,电商、家电数码、食品、美妆等领域投诉量大,问题主要集中在打折满减却买得“更贵”、超长预售变虚假销售、拒绝保价等等。

当然,关于不兑现保价承诺,平台有一万种方法,我们看到的,曝光出来的也只是冰山一角,如今的电商平台,尤其是电商大促,口口声声说着用户体验,却到处充满了算计。

从难道高数老师的满减优惠,到各种花式忽悠,以及所有的促销规则,都是在算计消费者:“怎么让他们掏更多的钱,还觉得捡了大便宜……”

为什么618、双11越来越没劲了,大多数人都将其归咎于经济下行,人们没钱了。

事实上,正因为大家没钱了,大家对价格应该更敏感,那些刚需的、日用百货,在电商大促屯个半年的才是正常逻辑,但现实却反了。为什么呢?

或许平台们应该从上述的投诉关键词里去找答案和解决方案。

-END-

本文由柴狗夫斯基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