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强的对手,也永远强不过他最弱一环
看点 再强的对手,也永远强不过他最弱一环 看点 | 2022-12-26 11:49 再强的对手,也永远强不过他最弱一环 刘润

当我们面对竞争,面对激烈的竞争时,怎么办?

观点 / 刘润 主笔 /钟卉 责编 / 黄静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1764篇原创文章

当我们面对竞争,面对激烈的竞争时,怎么办? 

环顾四周,你的前后左右,有巨头,有拼命烧钱的创业者,我们怎样才能生存下来?

这背后,你会不会焦虑呢?

最近我参访了一些做得挺不错的企业,有一位创始人说他经常被问到这些问题。

而每次,他都很笃定地回答:

不用焦虑。

因为那些看似强大的对手,他们其实也有弱点。

国际管理学会前主席,动态竞争理论创始人,陈明哲也说过:

“一家公司再强,也有最弱的一环。对手一定会找那个地方来打。”

再强的对手,也永远强不过他最弱的一环。

这句话很值得深思,今天我们来聊聊。

二战期间,盟军派飞机去轰炸德军基地,结果大部分飞机被击落了,只有少数几架飞回来,机翼上全是弹孔。 

司令决定,用钢甲加强机翼。

当时,担任盟军顾问的,有一位统计学家。他对司令说:

“司令,你看到机翼中弹,还能飞回来,也许正是因为它很坚固;

而机头机尾没有中弹,也许正是因为一旦中弹,飞都飞不回来。”

司令大惊,派英国军队去战地检查飞机残骸。

果然,被击落的飞机,都是机头机尾中弹。

那些飞回来的飞机,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是怎么飞回来的,只有被击落的飞机才知道。

但是,被击落的飞机,却已经永远无法开口。

那些在幸存者身上,看不见的弹痕,才最致命。

这也叫“幸存者偏见”。

其实企业也一样。活下来的企业,都是幸存者。

幸存者,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活下来的,也许只有死去的,才知道。

有一本书叫《基业长青》(Built to Last),吉姆·柯林斯在1994年写的,这本超级畅销书,影响了整整一两代的创业者、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

担任管理者,这本书是必读书。

但是,写一本叫做《基业长青》的书,柯林斯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

为什么?

因为在《基业长青》这本书中,柯林斯选取了18家在当时(1994年)非常成功、并且成功了很久的企业,用令人炫目、甚至叹为观止的分析工具,推导他们成功的原因,最后总结出了一些令人醍醐灌顶的观点。

比如,做造钟人,而不是报时者;比如,保存核心,刺激进步;再比如,择强汰弱的进化,等等。

这些观点,到今天都让我受益匪浅。

但是,但是,曾在麦肯锡工作过的柯林斯一定知道,给成功归因,很容易犯“幸存者偏见”(survivorship bias)的错误。

果然,十几年之后,被柯林斯作为研究对象的18家曾经非常成功企业,有12家的表现开始落后于平均水平。其中几家,甚至开始挣扎于生死之间。

被《基业长青》作为研究对象的18家企业,并没有“基业长青”。

到2008年,《基业长青》这本书的幸存者偏见,已经逐渐显现,企业界对柯林斯也从狂热崇拜,走向满是质疑。

柯林斯很错愕,但并没有辩解。他直面挑战,用非常理性的姿态,重新分析这些曾经辉煌的企业,到底是怎么失败的。

这时,柯林斯做出了一个更加勇敢的行为,那就是写下了另一本书《再造卓越》。

他像战地记者一样,跑到了危险的德军基地,开始研究那些飞机的残骸。

向成功学习经验,也向失败学习教训。

所以,如果你是行业老大,你是巨头,你很强大,可你真的知道你的弱点在哪儿吗?

我们要知道,增长,是补药,也是毒药。

追求增长,如果成功了,我们叫它“增长黑客”。如果失败了,导致企业衰落了,那就是“盲目扩张”。

还有失败是大概率事件,转型成功是偶然。

如果看不见自己的弱点,不用等对手来进攻,自己就会走向被人遗忘或者濒临灭亡的道路上了。

《孙子兵法》中说到,“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竞争,有时就像两军对阵。

守的一方,要看见自己的弱点。攻的一方呢?

如果你是第二名,你是小公司,那么你的战略就是:

攻其不守,出其不趋,攻其不备。

比如,宁德时代是锂电池行业的老大。他因为规模效应,带来了成本优势。

他成本更低,所以能做便宜,而你不能。

无论比规模,还是比成本,你都没法和他抗衡。

那你就换个方向。

都是做锂电池的,他做动力电池,那你就做储能电池。

选择做一个巨头“看不起”的领域。

什么意思?就是以巨头的规模,一做就亏的领域。

巨头想要做几百亿的生意,那你就找那种,整个行业可能才几十亿规模的。

总的行业就这么大,你看不起,就不会进入。

攻其所不守也,而不进入巨头的战场,正面作战。

比如,做高端定制橱柜的我乐橱柜,就做差异化市场。

你的产品就是好看,用设计感来让自己稀缺,让别人无从比较。而因为稀缺,就有定价权。

可是,对手看见了,直接来“抄”怎么办?

这就要拼速度了。

你的生产周期,能不能压缩到半年以内,甚至两三个月之内?(家具行业,一般周期在半年或者一年左右。)

你的设计速度,迭代速度能不能再加快?

快到只要竞争对手一“抄”,就比你落后半年到一年。一抄就落后。

等对手“抄完”之后,你的下一代产品都出来了。

大象踩不死蚂蚁,巨头之下,也还是有生意机会。

既要学会打对手的软肋,也要学会不进入正面战场,走差异化路线。

在竞争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 我们不是对阵的双方,也不一定非要对阵。

与其惧怕对手,严防死守,不如自我刷新,一路狂奔。

我在去年的年度演讲上,讲过一个故事。

2014年,萨提亚·纳德拉接替了史蒂夫·鲍尔默,出任了微软史上的第三任CEO。

他在上任的发言中,讲了这么一句话:“我将在一个星期内,发布一款新产品”。

一个星期后,微软真的发布了一款产品:Office for iPad。

什么是Office for iPad?

在过去,微软的Office只能用在微软的Windows手机上。不能用在iPhone或者iPad上。

为什么?因为微软和苹果都打成这样了。让Office支持iPad,那不是投奔敌营吗?

但是,萨提亚发布了Office for iPad了。而且是上台一个星期就发布。

这么复杂的产品,不可能在一个星期内开发完。这说明,这个产品早就开发好了,只是没人敢公布而已。

为什么?因为一旦公布,就相当于微软宣布放弃了Windows系统的唯一核心地位。Windows和Office,你们以后,都要靠自己了。

我出差时,用得最多的,其实就是Office。是用Word、Excel、Power Point、Outlook。如果Office支持iPad了,那我给iPad配个键盘,就可以再也不用带PC出门了。

而每卖出一套Office for iPad,就意味着可能少卖了一套Windows。

所以,你猜猜看,Office for iPad发布后的第二天,微软的股价会涨,还是会跌?

第二天,微软股价暴涨。

这说明所有股民,早就盼望着你微软,放弃你曾经最引以为豪的产品Windows了。只是你自己放不下而已。

有一次,萨提亚在一个大会上做演讲时,居然从口袋里掏出了一部iPhone!现场一片哗然。

因为大家可能曾经听说过,微软的前任CEO史蒂夫,看到一个员工拿着iPhone,抡起一把椅子就砸过去了。

虽然这是一个未经证实的传言,但也说明大家都默认:微软的人怎么能用iPhone呢?更别说是CEO了。

萨提亚说,我手上这不是iPhone,我更喜欢把他称之为iPhone Pro。打开手机一看,里面装的很多都是微软的应用。我们用微软的软件,武装了iPhone。所以,它不是iPhone。它是iPhone Pro。

现场的哗然,变成了热烈的掌声。

不再纠结于如何通过绑定Windows和Office获利,微软,涅槃重生。然后把自己的未来,赌在了持续创新上。

而微软最大的创新,就是:云计算

那这样的涅槃重生,结果怎样呢?

微软今天收入中的大部分,已经来自于云计算。

微软的股价,也从萨提亚上台时的30多美元,涨到了300多美元。再次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萨提亚带领微软的转型,实在是整个科技界,甚至商业史上罕见的案例。

所以,比起满脑子想着竞争,想着找对手的弱点,或许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儿,我们自己能做好什么。

不断刷新自己,找到自己的生态位。

最后的话

面对竞争,到底该不该焦虑?

不用焦虑。

老人,其实比新人还要焦虑。

如果你是巨头,你是老大,如果你遥遥领先,记住,看不见的弹痕,最致命。

这个世界精彩的地方,就是大公司不会永远站在那个地方,小公司也可以生生不息。

大象踩不死蚂蚁,巨头之下,也还是有生意机会。

如果你暂时落后,如果你还很小,记住,攻其不守,出其不趋,攻其不备。

既要学会打对手的软肋,也要学会不进入正面战场,走差异化路线。

再强的对手,也永远强不过他最弱的一环。

与其惧怕对手,严防死守,不如自我刷新,一路狂奔。

-END-

本文由刘润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