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熬过前X集就好看了”?
看点 为什么“熬过前X集就好看了”? 看点 | 2023-04-13 11:03 为什么“熬过前X集就好看了”? 娱乐硬糖

不知从何时开始,硬糖君看每一部剧几乎都会被人恳劝“熬过前x集就好看了”。

作者|魏妮卡

编辑|李春晖

不知从何时开始,硬糖君看每一部剧几乎都会被人恳劝“熬过前x集就好看了”。

正在播出的《爱情而已》,虽然在央八的收视率一路走低,却一直有网友在苦口婆心“劝告”路人:熬过前几集就好看了。原本秉持着“审判”态度看剧的人,从“一集弃”进阶到“四集弃”,到底要看到几集才是个头?更有甚者像《光渊》这种,真是到第六集才好看。然,中道崩殂,八集成绝响。

要说这完全是骗人看剧的营销话术吧,但确实有一些剧也算“渐入佳境”。可是,明明从十年前开始,电视剧进入网剧时代,“开头要好看”就成为影视创作的黄金定律。这就跟网大的“6分钟定律”一样,是网剧、网大内容淘汰的基本法则。

腾讯视频的高层早几年就分享过用户的追剧规律——“黄金七分钟,生死前三集”:约40%的观众会在前三集就弃剧。如果一个网剧、网大在开头不能把观众吸引住,就会迅速失去他们。而用户的留存率低,也就意味着为内容付费的人少。

以前哪怕是拍青春剧,很多平台都有不成文的规定:坚决杜绝前五集出现太多小孩子戏份,因为怕观众忍耐不了而弃剧。为什么早就是业界共识的事,现在劝人看几集再做定论的说法却越来越普遍、甚至也开始被观众接受?

劝人熬过开头的风气,以前出现在高分剧身上还情有可原,可如今似乎进入了逢剧必有“劝熬粉”的阶段。以至于硬糖君自己开始实行一个“第六集法则”——直接从第六集看,没兴趣就直接弃剧,好奇再从头补起。这算良心消费者了吧?这可是一定会变好看的第六集呢。

到底是营销在“洗脑”观众,为了骗人冲前几集数据。还是创作端也想“反将一军”——不再一味地将就互联网风气,而是希望观众在浮躁观剧情绪下有一点耐心,细细品味好内容起承转合的完整性。为什么韩剧、美剧经常是开头极为诱人,入坑逐渐失望,普遍是个高开低走的路子,国产剧却完全相反。国产剧前几集不好看,究竟是谁的锅?

前几集出了什么问题?

细数这些年,“劝熬”风气的鼻祖,已无从考究。

不过硬糖君发现,网友提名最多的“劝熬剧”,包含了很多爆款剧或口碑剧。比如《甄嬛传》《琅琊榜》《陈情令》《舞乐传奇》《三生三世枕上书》等。

综合来说,开头集不好看的剧集,问题普遍出在三方面:

一是节奏慢,历史剧与古偶剧最容易“中招”。因为一上来的“铺垫戏”任务繁重,要交代众多的人物与背景,可能还要灌输给观众全新的世界观。很容易让人在娓娓道来的“铺垫戏”中,逐渐丧失观剧的耐心。

《甄嬛传》当年首播时,就有人吐槽前几集剧情节奏缓慢。谁能想到现在豆瓣9分的神剧,开播时的评分只有2.7分。而且当时的电视收视率仅位列全国24名,在东方卫视和安徽卫视联播的平均收视率分别为1.480%和1.340%,远逊于当年的冠军剧《宫锁珠帘》。

但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年观众觉得“慢”的开头戏,其实都暗藏玄机,值得细细品味。以《甄嬛传》这种经久不衰的经典大剧来看,的确不能用前几集定夺一部剧的“生死”。

第二个大问题是太平淡,普遍出现在现代剧身上。虽然不需要交代大背景,却在过于冗长地渲染某种日常氛围,让人不知核心看点何在。豆瓣9分的爆款台剧《想见你》,开头集弃剧率高的原因就是“平淡”。

虽然这部剧的类型涵盖爱情、悬疑、穿越三大类型,但前两集完全没有“高能”情节,讲述的是一个普通女白领失去男友的故事。每集都在渲染悲伤,完全是一个《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2.0版本。

直到第三集,故事才进入穿越+推理悬疑的故事线。只有耐着性子看到三集并被故事设定惊喜到的人,才会不遗余力地去安利别人“熬过前两集就好看了”,试图挽回那已经流失的观众。

而像《爱情而已》这种都市爱情剧,后续可预期的并没什么高能设定吸引人。如果开头集男女主角互动不足、生活事业悬念不足,就属实有点说不过去。虽然营销了很多后面集数的“撒糖”短视频cut,但为时已晚。

最后还有一个是不可控的问题:剧情混乱“看不懂”。大多是因为剧集遭遇了不可控的后期剪辑,比如豆瓣9分剧《红色》。其前两集的“混乱”,正是因为要剪掉“法制咖”高虎的戏份所导致的。正午老板侯鸿亮也曾回应《琅琊榜》前五集之所以“看不懂”,是因为电视台在审片时担心节奏过慢,而将前五集剪掉了三集。

谁决定了开头集?

但话虽如此,总不能因为不少高分剧开头集也不好看,就对整个影视行业的开头集创作宽容。也有很多一开始就好看的爆款剧,比如《人民的名义》《开端》等等。

从影视创作层面来说,开头集不好看的锅到底该谁背?“多方博弈的结果了,也不能全怪到我们编剧头上。”面对这一问题,硬糖君的编剧朋友小余无奈地回答道。对普通编剧来说,他们写好的前几集剧本,通常要经过三关。第一关是总编剧,第二关是制片公司,第三关是平台负责人。

众所周知,平台立项过会需要前几集剧本,前几集剧本一般都会经过多次修改。“一个前几集剧本,我们是会收到很多轮意见。”小余给硬糖君解释道。

以他的经验来说,制片公司的意见很像是制造麻烦的“中间商”。因为平台明明是最后买单的人、话语权最大的人,编剧直接按照平台意见修改即可。但很多时候制片公司还要参与一下,意见太多、众口难调,最终往往弄巧成拙,这道理每个惨痛的乙方人、执行者都懂。

“而且就意见的专业水平来讲,平台给的意见往往更专业。制片公司给的意见很容易片面,而平台给的意见大多是基于他们对剧集最新数据的观察,有很大参考价值。”小余认为,编剧本来就容易陷入闭门造车的创作困境,如果不多一点真实的、科学的维度作参考,也不怪行业里出那么多烂剧了。

当然,如果制片公司是有自己稳定的班底,比如像正午这样的制作公司,编剧、导演、摄影、美术等等都是固定的,能输出稳定风格与质量的剧,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见来。

“我们小编剧喜欢跟大编剧合作,不一定是因为分的钱多,而是大编剧有很大的话语权,省去了很多修改的麻烦。制片公司和平台都会适当放权,不会有很多意见。”小余感慨道。

剧本前期敲定了不算完,到了拍摄阶段,导演参与进来,前几集剧本通常又会进行一次调整。导演如果修改剧本的篇幅太大,一般是要知会一下制片公司和平台,博弈再求一个结果。而进入到后期阶段,导演、公司、平台三方还要再进行一轮博弈,定下前几集的初剪送审。

而最终观众所看到的,又是根据审查意见得到的又一轮博弈后的定剪版本。这么多层“婆婆”指挥下做出来的饭,有职场经验的人都能想象。恐怕到最后,执行层面的人也只有“好好好,领导们满意就好”来糊弄了。

观众该熬吗?

虽然开头集是一个多方博弈的结果,但圈内绝不是不重视开头集。“熬过前x集就好看了”的风气盛行,到底是为贫乏的创作挽尊,还是我们的剧集审美确实需要变变了?

如果开头集是不可控的原因导致最终呈现糟糕,也就罢了。其他原因导致的“平淡”、“节奏慢”,则并非不可避免。不能因为题材是历史、古偶剧,就要求观众忍耐开头集的“铺垫”。而且忍耐的前提是,其后的剧本质量足够好,剧情足够反差、惊喜,值得“忍耐”,不然反而会引起口碑反噬。

《甄嬛传》开分2.7分到后面涨到9分以上,也是它后面的剧情值得,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观众为它“平反”。《千古玦尘》一部49集的剧,有人劝熬到38集以后就好看了,这就是妥妥的“诈骗”了。而且直到现在,它的评分依然是5.3分,没有任何上涨趋势。

当然,不可否认现在的传播环境下,观众的观剧情绪会比早年浮躁。进入短视频时代,观众对剧情的忍耐度变得更低,毕竟短视频黄金五秒的内容法则正在改变观众的内容消费习惯。

但劝观众“有耐心”,这就有点理想主义了。随着长视频平台逐渐恢复与短视频的版权合作,很多国产剧集都能在短视频看到解说版的全集。一个2-3分钟的短视频就能把平淡剧情解说到“引人入胜”,观众为什么要选择忍耐40分钟以上的“平淡”、“节奏慢”。

所以影视剧流行起“劝熬”风气,应该思考本身的不对劲。“熬”一词本来是用在服苦役的场景,比如,打工人上班累了才需要“熬”。看剧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方式,也要求观众“熬”,就是本末倒置了。因为观众大可不必看剧,绕道选择更轻松的消遣方式未尝不可。

除了营销外,真实存在的那些“劝熬粉”可谓影视圈的活菩萨。因为他们足够有耐心,也鼓励了能力不足但有创新的主创,给足了他们成长空间。但不能指望“劝熬粉”逐渐壮大,来挽救被前几集劝退的更多观众。

劝熬也得有个限度,当劝熬成为被滥用的营销梗,劝熬的集数从一两集变成五集以上,观众对“劝熬”行为也逐渐开始免疫。创作者们是时候重新审视开头集的创作,或许一锤定音还胜过鸡一嘴鸭一嘴的反复妥协。在吸引观众注意力与完整的铺垫剧情之间,一定有一个平衡点。

-END-

本文由娱乐硬糖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