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该脱下“皇帝的新衣”了
观点 管理者,该脱下“皇帝的新衣”了 观点 | 2023-05-29 11:30 管理者,该脱下“皇帝的新衣”了 刘润

工厂换了一位经理,看似自己很有想法,不听其他人的建议,但生产质量肉眼可见下滑了。

观 点 / 刘润 主 笔 / 婧娴 

在进化岛上经常看到同学的这类提问,

公司的中层管理者总是不能理解自己传达的意思,反而扰乱了团队的工作;

工厂换了一位经理,看似自己很有想法,不听其他人的建议,但生产质量肉眼可见下滑了。

遇到这些“不靠谱”的管理者,到底该怎么办?

(本文来自进化岛社群日常分享)

信息差就是权力?

在进化岛社群的评论区和动态中,总会出现这样的“吐槽”:

公司里一天到晚都在开会。

其中一半的时间是在对齐,剩下一半的时间是在应付领导的各种问询。

结果到头来,时间白白浪费了。

只好加班来干“正事”。

管理者的权威就像“皇帝的新装”,大家敢怒不敢言,只好自我麻痹,如此日复一日。

一面会议上一团和气,一面背地里咬牙切齿。

为什么会这样?

很多管理者也没办法,这是他们仅有的展现自己作用的方法。

明明自己决策判断力不足,能力不强,可是还带着一个团队,必须要显得自己有价值。

怎么办?

想尽办法阻挡信息的传递。

因为自己与上级离得近、知道更多下属不知道的事情,而这些信息就成了管理者手上唯一的“权杖”。

主打的就是一个信息差。

一旦信息在组织里透明传递的话,别人说不定就能做出比自己更好的决策,自己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所以,必须阻断。

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决策比别人更高屋建瓴,同样的也能具备左右他人的能力。

该怎么戳破他的“新衣“?

这其实涉及到了更深层次的组织文化问题。

在传统的组织中,决策是由上至下的,是集中的。

CEO就像是组织的超级大脑,靠强大的单机CPU处理复杂的信息和任务,然后逐级规划、执行,大家接受统一的指挥。

但是,现在的组织早就和20世纪初的大工厂生产截然不同了。

工作性质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时代环境日新月异,如果还是用自上而下的口令管理员工,带来的只会是极低的效率和极高的沟通成本。

不论是从上往下的命令,还是从下往上的汇报和审核,都是公司内部冗杂的交易成本。

流程越垒越高,组织越来越笨重。

开不完的会,推进不了的工作进度,没完没了的沟通,脱不下的“皇帝的新衣"。

怎么破解?

德鲁克说,

知识型组织中,每个人都是管理者。

对管理者来说,不能只靠下指令去应对复杂的问题。

这时候,把决策的权利交还给员工,就是一种更为高效的解决方法。

不少公司有过尝试。

在Netflix的企业文化中有这样一句话,context,not control。

context是上下文、语境的意思。

在Netflix,信息不再是管理者手中的权杖。

而成了大家共享的资源。

组织的决策不再是超级大脑,而是分布式计算,就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拆分成很多小问题,并交由很多台机器来共同处理,相当于将任务和资源分解细化,并授权给大家来共享和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大家基于上下文的语境来独立做判断,从而不断涌现出集体的智慧。

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每个人遇到的情况不同,解决方案也注定不再单一、简单,甚至过往经验也不再适用。

需要每位员工自己判断、自己负责、自己创造、自己想办法。

需要很多人一起用集体的智慧去解决,去讨论。

最完美的状态就是,组织里每一个掌握信息的人,都能够独立做决策。而且每一次决策的质量都很高。

不过要达成这种状态,必须具备两个大前提。

第一,人要足够优秀。

人对了,事才能成。

如果人不对,大家往东,他往西。

他所有的决策都和大家不在一个频道上,那协作就会非常痛苦,反而会让交易成本变得更高。

第二,管理者要保证信息足够畅通。

lead by context,就是要为员工提供足够的信息,共同促成优秀的决策。

在Netflix的企业文化中有这样一句话,

To managers:

When one of your talented people does something dumb,don't blame them. Instead, ask yourself what context you failed to set?

(致管理者:当你手下的人才犯了愚蠢的错误时,不要指责他们。相反,你该问问自己,在上下文共享与设定上你犯了什么错?)

但是信息差没了,很多中层管理者安身立命的治理之道被折了腿。

他该如何做好管理?

做被一眼看穿的管理者

我在进化岛社群上分享过一个观点,

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具备让人一眼看穿的能力。

这好像和很多人的常识相悖。

大多数时候,人都希望自己是有城府的。

怎么理解城府?

就是你说的话,让别人琢磨不透;

就是让别人觉得你深不见底。

就像“good”可以指代“不错”,也可以指代“不够满意”一样,表面字意未必等于实际含义。

就像“最终解释权归**所有”一样,故意把话说含糊,由他来做最终定夺。

通过让别人猜测的方法,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展示自己的权威性。

但这其实是一种沟通成本的徒增,大大增加了管理的浪费和事务的复杂性。

一旦穿上这件代表“权威”的“皇帝的新装”,就很难脱下来。

管理上有一个理念,叫做predictable,可预测。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时,是很震惊的。

天哪,

难道我的所有决策都要被预测了?

我下一步的打算都能被预知?

那决策还有什么必要呢?

直到在真正带了团队之后,我才意识到可预测性究竟有多么重要。

管理者,必须要具备能被一眼看到底的能力。

一个好的组织本就应该是透明的,是不需要老板、经理来做太多决策的。

就算真的要请老板拍板,员工也能基于对老板的了解,先做出自己的初步的判断。

而这个判断通常是和老板不谋而合的。

比如,你在和客户谈生意的时候,客户提出要打折。

你该怎么说?

可能会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你很斩钉截铁地告诉对方,不好意思这个折扣真的打不了,不信你可以打电话问我们的经理。

他可能真的不信。

但是一打电话,发现果真这么一回事。

你之所以能这么笃定,就在于你对你的领导可能做出的决策,心知肚明。

你们之间很透明,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能碰触的红线。

第二种,你也不知道该不该答应。

于是打算打电话问问经理,结果经理说了半天后,告诉你:

你应该自己决定,你要为自己负责。

听完后,还是很懵。

但是冲着要为自己负责目标,你打算答应这个打折要求。

结果回到公司后,经理很严肃的找到了你说,

我们对外的价格要保持一致性,不能擅自打折。

而且我们在下周会进行一次统一的调价,你可以到时候再offer新价格。

听完后,你更懵了。

“为什么不早说?”

早说,就是可预测性。

就是该同步的信息,要同步。

该对齐的理念,要对齐。

但是怎么实现“早说”呢?

第一,数据要公开。

第二,决策要统一。

朝令夕改,不可取。言辞含糊,不可取。

组织,它应该是一个严格按照规则执行的生命体。

每个人可以发挥自己的多样性,但是前提是要遵循一致的要求。

第三,也是最难的一点,了解你自己,让自己变成一个predictable的人。

有时候含含糊糊,并不是因为你想故意藏着掖着,而是你一开始就没有想清楚。

既没有明确的原则,也没有一套清晰的决策系统,所以只能是见招拆招。

别说别人了,就连自己也摸不着头脑。而且这还会成为员工利用你的把柄。

谁给你的刺激最大,谁可能就会激发你做出一些对他有利、但对组织不利的决策,于是你沦为了他的提线木偶。

就像面对一个犯了组织原则性错误,但销售额占到团队60%以上销冠,你会怎么做?

如果你提前定好原则,没有明确的红线,是不是能从容一点?

那么,原则应该怎么决定?

事前写一个让团队成员了解你的“使用手册”,清清楚楚写下来,明明白白告诉所有人。

我的原则是什么?

我做决定的思路是什么?

我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你的“使用手册”越清楚,你就越能拥有被一眼看穿的能力,而组织也就越有秩序和效率。

打怪升级的道路变了

不论你主观意愿如何,中层管理者都必须做出改变。

这已经不是组织的选择问题了,而是在AI的到访下,不得不做出的改变。

Gartner(高德纳)预测,

到了2024年,企业中层管理者中有70%以上的常规工作将被自动化取代。

可能等不到2024年,在今年中层管理者就已经成为了包括Google、meta、Tesla等在内的不少大公司精简提效的首要矛头。

管理者,这个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为了提高组织效率而正式设立的岗位。

正在成为组织效率和敏捷性的头号敌人。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很多场合里,管理者的工作都是上传下达,是统筹协调。

尤其是随着公司的扩张,组织越来越复杂,信息越来越不透明。

为了处理人和人之间的认知落差,管理者必须把大量时间扑在沟通上,扑在流程的管理、做表格、写PPT做汇报上。

把自己活成了一个一个“行走的路由器“。

除了转化信号,发射信号之外,似乎毫无用途。

而现在随着技术的革新,随着办公协同软件的进步,这些工作都可以交给相应的工具完成。

甚至比管理者的完成度更高,准确度更高。

为了生存下去,中层管理者的工作必须改变。

怎么改变?

第一,自动化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终结,与技术共处才是正道。

第二,对于组织来说,原来的升级打怪道路可能要改了。

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新书《谢谢你迟到了:一个乐观主义者在加速时代的繁荣指引》中说到,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最终将成为我们的智能助手(Intelligence AugmentationIA)。

AI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解构工作模式,从而改善工作状态。

自动化并不意味着工作的总结,而是意味着我们将面对全新的、改进后的工作。

就像拥有农耕工具后,得以告别刀耕火种;

就像拥有蒸汽机车后,得以日行万里;

就像拥有互联网后,密切的全球联系和贸易成为可能。

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拥有处理AI工具的能力,能否借由工具武装自己。

前段时间进化岛的圆桌会上,嘉宾杜雨老师谈到,

技术不是洪水猛兽,技术为我们普通人降低了从业门槛,让我们得以接触艺术创作、音乐演奏。

那么,在管理场景中该如何与AI同行呢?

让人回归人本身,发挥人之为人的优势。

为团队提供更开放的环境、互相之间更信任的关系,带着大家一起探索未知,或许是一个思路。

另外,对于组织来说,这或许是一个变革的好机会。

《哈佛商业评论》的《是时候解放中层管理人员了》一文中讲到的,

企业也该思考,除了“以管理者”为目标的升迁制度,是否还有其他发展路径,能帮助员工在不拥有管理职责的情况下,获得职业生涯的成长?

原来职场打怪升级的道路,是随着组织这一棵大树的成长脉络,垂直往上,从负责人、经理、总监、到总裁,管的人越来越多,职位越来越高。

但现在或许组织可以变成一个“块茎”,没有明确的组织边界,四处皆可发芽,四处皆可孵化。而职场中人的发展脉络也不再是单一的线条,或以合作的形式共生,或者还有更多创意和想象的空间。

而这或许正是组织正在回归“协调、开放的系统“这一本质的时刻。

最后的话

信息的不透明,成了管理者树立威严的权杖,成了他们身上“脱不掉的皇帝的新装”。

该如何脱下这件“新装”?

1)通过改变公司的治理模式,变集中式决策为分布式决策,鼓励大家涌现群体的智慧;

2)管理者约束自己养成被一眼看穿的能力,完善自己的“使用手册”,让自己变成大家工作的帮手而不是绊脚石;

3)在自动化协同工具的影响下,拥抱技术,改变组织原有的形态,充分发挥人之所为人的优势,形成开放、信任的环境。

或许,这件“脱不掉的皇帝的新装”。

是时候,该脱下了。

人对了,事就成了 

时代平等对待每一个人。但有的人看到机会,有的人满眼挣扎,有的人等待红利,有的人埋头耕耘。

瞄准机会的人,已经踏浪前行,但也时有颠簸。彷徨的人还在起点张望。投机的人,起起伏伏无根无萍。耕耘的人,如果逆势,自然移不走巨山。

正确的路,不怕难走,不怕遥远。只怕你找寻无果,原地打转。

如今商业环境瞬息万变,如何看清时代逻辑,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商业认知,不断进化。

所以,我建立了一个社群,取名“进化岛”。

岛上,你可以阅读和分享独到的商业观点;与嘉宾积极互动,互相学习。

有时候你的顿悟,可能只是别人的基本功,而你的只言片语,也许能让别人醍醐灌顶。

-END-

本文由刘润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