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片总得差评,高颜值粉丝经济齐刷刷被打脸
金融 青春片总得差评,高颜值粉丝经济齐刷刷被打脸 金融 | 2016-09-30 10:51 青春片总得差评,高颜值粉丝经济齐刷刷被打脸 张书乐

靠偶像、颜值或回忆来兜售情怀,本身就是影视行业最大的误区。

靠偶像、颜值或回忆来兜售情怀,本身就是影视行业最大的误区,它只是消费自己的热爱者的热情,而不是粉丝经济真正要做到的路人转粉。

wKioL1ftzqfyL8lTAAInjKUfqew827.jpg

文/张书乐

暑期档刚刚过去,而经过9月两个票房并不乐观的周末档之后,青春片《七月与安生》成为中秋档电影的一匹黑马,不但获得豆瓣评分最高成绩,还被誉为近几年“青春片救市之作”。《七月与安生》上映9天,累计票房0.98亿元,豆瓣评分7.7分,成为今年评分最高的国产商业电影。相比之下,暑期档上映的几部青春片票房低迷,票房和口碑双双下滑,多部影片质量遭诟病。

就此,《中国经营报》记者许晓和笔者进行了一番畅谈,暑期青春片为何集体作死?围绕在青春片上的那些回忆,咋就撑不起一个看上去凑合的票房呢?

愚以为,今年的青春片整体上看来,今年的青春片还停留在“贩卖回忆”的游离状态下,想要通过类似《致青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那样,用满满的记忆来勾引票房,满满的回忆却没有实质的话题。这其实并不代表中国的青春片走向没落,而是说明中国的青春片还在停滞不前。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再去理解今年青春片票房口碑不佳的背后原因,就不太困难了。特别是刚刚走过几年的红火期。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5年青春片数量每年都达21部,票房不断上涨,分别为12.4亿元、25.6亿元、35.7亿元。可到了2016年,据统计,1月份至8月份影片数量就达17部,接近去年的全年影片数量,但票房却不尽人意,仅13.3亿元,不及去年票房的一半。

在我看来,“编剧没用心”是我个人对青春片口碑不佳的主要认知。比如《致青春2》,其所致敬的青春,只是一个很模糊的面容,前作之所以成功,在于它当时出现时,国内青春片正是荒漠状态,因此简单的说说恋爱、校园和堕胎,也能勾起长期没有通过银幕去回忆青春的人们的情怀来,可当青春片泛滥之时,没有一个强烈刺激的“重口味”主题,只是靠颜值爆表或演技铺张,并不能解决审美疲劳的问题。至于《陆垚知马俐》、《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乃至《谎言西西里》,则更多的希望借助类似《夏洛特烦恼》这样噱头式的片名、经典校园民谣的回忆以及向经典致敬的取向来赢得关注。但同样,在编剧的初始阶段,就没有真正为他们的青春片,设定出一个能够勾起回忆的核心议题和冲突来。

观众们对青春片并不腻味,他们只是渴求更加深刻的回忆,触及灵魂,而不是仅仅是翻开老相册浮光掠影一番。

而且市场的急功近利也颇为明显,最典型的就是吴亦凡演的《致青春2》、《夏有乔木》,短时间内上两部同一个偶像主演的两部同类型电影。

这完全是对粉丝经济的认知偏差所导致的。靠偶像、颜值或回忆来兜售情怀,本身就是影视行业最大的误区,诚然,会有粉丝因此去买单,为了看自己的偶像一眼,但那只是很小一撮极品粉丝。更多的观众,是因为影片的叙事、演员的演技,而变成粉丝。粉丝经济是一个特别虚、特别没有忠诚度的概念,它只是消费自己的热爱者的热情,那本身就是对偶像前途的最大伤害。用好的作品,不断实现路人转粉,才是粉丝经济的真谛,即你不是消费粉丝,而是吸引粉丝。

最后说个最老套的话题,拿什么来拯救青春片?个人观点是,青春片的出路是去偶像化,走话题路线,就如《阳光灿烂的日子》,将那十年和大院文化,通过一群孩子的成长、玩闹,表现出来,每一个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能找到自己,同时,每一个人都能因此而引发深思。无思考不青春,可以小成本、更要大智慧,这或许才是青春片未来的出路。而且,请不要将青春片和校园简单的划上等号,它其实只是青春出现的一个场景。

张书乐 TMT行业观察者、游戏产业时评人 微信号:zsl13973399819 新著有《探路——互联网时代行业转型革命》,一本关于钻到地缝里寻找创业生机的书。各大网店和书店均有销售。


-END-

本文由张书乐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