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催婚可能会成为历史
看点 刘润:催婚可能会成为历史 看点 | 2024-05-29 11:31 刘润:催婚可能会成为历史 刘润

婚姻的本质,是一种契约安排。

  1. 今天,读到任泽平和梁建章的《中国婚姻家庭报告》。其中的数据,印证了我的一些零零散散的思考。

  2. 未来中国(以及全球)的婚姻制度,一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或早或晚,或快或慢。

  3. 把这些零散的思考,与你分享。不成熟。仅供参考。

  4. 婚姻的本质,是一种契约安排。

  5. 然后,在这个基础契约安排之上,各国文化为婚姻和家庭,赋予了越来越多的额外意义和功能。比如爱情意义。比如陪伴价值。比如养老功能。

  6. 尤其是在中国。孝文化作为一种道德准则,其核心“功能”,是把养老的责任,规范在婚姻和家庭范围内。孩子被养。长大后养育。老年后再被养。这个以家庭为单位的养育循环,以蚂蚁雄兵的方式,解决了整个中国社会的人口延续问题,而不用把压力给到社会。孝文化,是这个制度安排的道德准则。

  7. 所以家庭,承担着三个关键功能:财产功能(解决贡献错配),情感功能(爱情和陪伴),养老功能(循环养育)。婚姻,是进入家庭这个状态的门槛。想实现这三个功能,先结婚。

  8.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三个功能都在被解构。

  9. 首先是财产功能。男女平等逐渐实现之后,女性拥有独立的收入,不再需要靠另一半提供财产才能生存。为了这个功能而不得不结婚的女性,数量减少。换句话说,女性越独立,结婚愿望越低。经济发生在文化之前。女性经济独立在先,丁克文化被广泛接受,会逐渐发生在后。

  10. 然后是养老功能。社会养老制度越来越完善(社保,商业保险,个人财富的增加),养老未必一定需要靠孩子。所以,为了养老而先结婚后生子的愿望,也会逐渐降低。没孩子,老了也未必会必然凄惨。

  11. 最后是陪伴价值。强烈的激情,和激情褪去之后的温情,用同居的形式也可以获得。如果没有财产功能和养老功能的动机驱使,长期同居而不结婚的群体会越来越多。

  12. 所以,结婚在年轻群体心目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严重下降。再加上婚育的成本高(这是另外一个重大话题),就更不结婚了。这是老一代无法理解的。就像老一代其实也未必理解,自己为什么要结婚一样。

  13. 看数据。

  14. 根据《中国婚姻家庭报告》的数据,我国的结婚率,从2013年9.9‰,逐年下降到2022年的4.8‰。离婚率从2000年的0.96‰,逐年上升到2020年的3.1‰。因为2021开始实行“离婚冷静期”制度,离婚率下降到2.0‰。年轻人结婚的动力减小了,离婚的负担减轻了。

  15. 春节催婚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看上去,没有什么问题,今天是必须通过结婚来解决的。

  16. 同时,年轻人初婚的年龄,在不断推迟。1990年,中国男性平均初婚年龄是23.59岁。女性是22.15岁。我父母差不多就是这个岁数结婚的。到了202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龄,涨到了29.38岁。女性是27.98岁。也就是说,中国的婚礼,“平均”发生在30岁男和28岁女之间。结完婚,就直接奔四了。

  17. 这个趋势还会继续。因为发达国家的初婚年龄,更晚。美国是29.8岁/28.0岁,日本是31.2岁/29.6岁,德国是34.0岁/31.2岁,法国是35.2岁/33.1岁。也就是说,未来父母的催婚战,不再是闪电战,而是持久战。

  18. 不结婚,是不是就是单身呢?也未必。同居是结婚的平替。80-84的中国人,男女同居率为33.33%/26.79%。85-89的中国人呢?变为了37.99%/33.13%。同居不婚(未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每三个人中间,就有一个人同居不婚(未婚)。这个趋势,可能也会继续。80-84的美国人,男女同居率为:69.7%/64.6%。也就是每三个人中间,有两个是同居不婚(未婚)。

  19. 简单来说,晚婚,不婚,平替婚(同居),是社会趋势。催婚,可能也很难改变这个趋势。

  20. 随着这个趋势的不断发生,各国的文化(甚至道德准则),甚至也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爱情和婚姻,可能会逐渐不再紧密绑定。婚前财产公证的接受度,可能也会越来越高。社会化养老后,家庭关系也会发生微妙变化。我问周围年轻的朋友,你们愿不愿意给未来的子女带孩子。没一个愿意的。自己管好自己的事。

  21. 结婚与否,是个人的选择。只要自己选择,自己喜欢,别人也没什么好评价的。但是,这个人的选择,还同时影响着关乎整个人类的另外一件事:生育。

  22. 在很多国家,婚姻除了和爱情紧密绑定之外,也和生育紧密绑定。现在,相爱的人,可以不结婚,越来越被接受。但是,没有结婚就生了孩子,还不太被接受。就算没结婚怀孕了,也要奉子成婚。

  23. 但是,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晚婚、不婚、平替婚,就必然造成生育率的下降。不婚、平替婚,造成生育率下降可以理解。晚婚也影响生育率,是因为会错过最佳生育年龄。所以,“结婚才能生孩子”的一个次生结果,就是生育率下降。

  24. 那怎么办?如果晚婚、不婚、平替婚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那么,就要把生育和结婚同样解绑。有些国家已经这么做了。比如美国。未婚生子比率是39.60%。法国是60.40%。智利是73.65%。73.65%是什么意思?就是每100个新生婴儿中,73.65个婴儿的父母,没有结婚。为什么?因为如果文化和制度中不能包容未婚生子,这些国家的生育率会更低,甚至低到危险的地步。

  25. 所以,很多国家在想办法保护未婚生子。比如法国,不管是婚生还是非婚生,都能得到相同的家庭补助。瑞典也是。对婚生、非婚生一视同仁,也是法国和瑞典生育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26. 中国也颁布了类似法规。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一条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虽然现实中还没有真的做到一视同仁,但是其趋势已经在上升。70年代父母,非婚生子比率只有0.3%。但80年代父母,非婚生子比率已经有1.2%。

  27. 非婚生子的一视同仁,会非常严重地冲击中国的道德文化观念。很多人认为,这项制度,就是为“小三”设计的,让“私生子”可以与“婚生子”分家产。这项制度会怎么往下演进,还要观察。但是,根据人口趋势,这项制度应该是不可逆的。

  28. 爱情,婚姻,生育这三件事,过去都被装在“家庭”这个容器里。但是,随着经济底座的变化(夫妻财产问题,父母养老问题),这三件事,可能会发生一些裂缝,甚至是分离。最终导致家庭规模越来越小。

  29. 1953年时,中国家庭规模平均4.3人(四口之家)。1990年时,减少为3.96人。2010年时,减少为3.10人(三口之家)。2020年时,减少为2.62人。那发达国家呢?美国是2.53人。日本是2.33人。德国是2人。瑞典只有1.8人。家庭也会越来越小。我们所知道的妯娌、姑奶奶、大舅子等等,这些只有在大家庭才存在的称呼,可能会逐渐消失。我们的下一代可能再也不能理解这些称呼的含义。

  30. 爱情,婚姻,生育,家庭问题,是人口问题的子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是社会契约的心理版。所以,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生育、家庭的文化理解,可能会逐渐发生缓慢但巨大的变化,最终合理化人口变化所带来的制度变化。

  31. 这些变化,是剧烈的。因为它会改变很多东西。这些变化,是痛苦的。因为它和自己从小所接受的文化不完全一样。但无论如何,要理解这些变化。

  32. 然后才能不管身处什么变化,都能平静而幸福。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参考资料

1、《中国婚姻家庭报告》,泽平宏观。

作者 / 刘润  编辑 / 二蔓  版面 / 黄静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2262篇原创文章

-END-

本文由刘润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