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三公里”之争 筋斗云出行独辟蹊径聚焦半封闭环境
出行 “最后三公里”之争 筋斗云出行独辟蹊径聚焦半封闭环境 出行 | 2017-05-24 16:41 “最后三公里”之争 筋斗云出行独辟蹊径聚焦半封闭环境 任倩

不为跟风,而为价值。


3.jpg

“市面上做车的很多,但是懂车的很少。”


文 | 任倩   编辑 | 木宫   采访 | 任倩


共享单车的彩虹大战尚胜负难分,共享电动车的新兴品牌已蜂拥而至,筋斗云出行亦是入局者。


不同于市面上共享单车、电单车的大范围铺设,筋斗云出行将目光聚焦校园场景,一切源于团队对于校园市场未来潜力的看好。创始人之一的林振兴怕是最有话语权,自打大学实习期就专攻校园创业,对于这一块他颇有见地。


相信很多校园里都有这样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从寝室高楼层歪歪扭扭接着几个插排线连接着停在底层的电动车……大学校园面积广,出行问题成刚需。比起自行车,便捷省力、载物量多的电动车逐渐成为大学生的出行首选,但学校方面可就头大了,如上所示的充电方式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尽管学校三令五申,但似乎很多学生仍当耳旁风。


如此一来,筋斗云出行应运而生。


多重优势助推半封闭环境发展


乱停乱放一直以来是共享单车或是电单车的最大痛点,原本是便民利民的好项目,却成了扰乱交通、占据街道的罪魁祸首,而这些负面声音很大程度上源于开放式运营,或者说目前还不具备较为成熟的手段来支持开放式运营。


就电单车而言,充电问题不可回避,如若采用设立充电桩,定点停车的方式,还车必须得找专门地点,插上电才能还,从用户体验来说没有存在的意义,且充电桩的设立势必会占据现有街道面积;如若采用更换电瓶的方式,却一味追求投放范围的后果就是分布零散,用户找车难;对于运维人员来说,管理难,车辆故障问题、电量皆不能保证,反而导致用户体验差。


种种现实问题摆在眼前,共享电单车及电动车的属性已经局限了它的发展方向。或许比起城市街道,在校园这样的半封闭式环境下,车辆管理更具优势。


除了管理优势,身处零号湾创业园区的筋斗云出行毗邻上海交大,而团队成员多来自交大或复旦,近水楼台的地理优势加上人才优势,无论对于运维人员的便捷,抑或与近距离知晓用户体验,筋斗云出行都势在必得。


正当前辈后辈们都在抢滩共享市场,筋斗云出行似乎并不为所动。林振兴给的答案是,我们不想为了抢占市场而不注重质量,目前想要做的只是在现有的能力范围内努力提升运维能力、硬件技术等,或许某一天运营模式足够成熟,不排斥开放式运营,而现在也是在为开放式运营设计新的软硬件技术手段,但就目前来说,半封闭式运营更适合现状。


携手上市公司新大洲,专业团队风险把控


许是对于模式的看好,对于传统电动车领域亟待转型的考虑,新大洲的电动车事业部总经理宁洪涛也是筋斗云出行的合伙人,项目初期,筋斗云出行就与新大洲电动车达成战略合作。


筋斗云出行的电动车“CanGo”车型由新大洲提供生产,时尚的外形迎合大学生用户喜好,专业厂家质量提供安全保障。


在车辆生产前,筋斗云出行团队的就开始了第一项重要工作——社会调研。近距离接触用户群,实地考察用户需求,为后期车辆研发提供最有效建议。几个月后问世的筋斗云车辆几乎所有功能都实现了定制。


5.jpg


拥有专有车载语音系统,用户一打开车辆就是“欢迎使用筋斗云”,不仅实现了广告效果,更增加了品牌与用户之间的亲密度;车身设有USB接口、挂钩,包括车篓中刚好放入一只手机的卡口等,都属于增强用户体验细节化设计;考虑到雨天的不便,坐垫采用快干材质等等。


除了细节化处理,筋斗云在性能方面的功夫也没少下。筋斗云车辆正常可实现60-80公里的续航,轮胎采用防爆防扎胎,另外还设有特制的电池模块,采用单辆电动车1.5组电池配置,设置专用电池仓,上有压条,特制螺丝,直接从根源上解决了电瓶易被偷问题,当电量过低直接报警后台。


新大洲方面除了参与车辆的质量风险把控,更提供专业的质量售后团队,所有的新大洲传统经销商门店都是筋斗云出行车辆的维修服务点。


除此之外,筋斗云本身也拥有超30人的运维团队,每个点配备两个师傅,并拥有专门的运营管理App,基本上每个师傅能控制五六十辆车,并管理五六十辆车的电瓶更换。另外,所有的运维师傅都会基础的修车技术,他们会每天对车辆进行巡检,以保证车辆可以使用。


不为跟风,而为价值


市面上做车的很多,但是懂车的很少,林振兴说。市场上同类型企业很多,但作为入局者更应该了解车。


不知何时开始,似乎形成了一种现象——共享单车火了,无数品牌喷涌而出;共享充电宝火了,各大企业挤破头入场;共享电动车火了,又是盛况重演。共享概念不断被炒的背后,正是盲目跟风。 组建团队、找厂家买库存车、投放市场、加大投放量……一切水到渠成的似乎没有门槛可言,任何人都可以复制,但林振兴不这么认为。


他说,是他们在拼命扩充市场的同时放弃了门槛,门槛是什么?是进度、技术、服务、软硬件实力。将最大精力投入技术研发,管理模式的完善,当软硬件升级到足够高级别、车辆改进到足够优秀、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市场饱和用户忠诚,这就是门槛。


而没有任何质量保障、维护体系、服务标准的最终结果,就是直接导致用户体验感不断下降,甚至造成社会错乱,最终政府施压。日前,上海交通委发布《上海市规范发展共享自行车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提出,结合本市城市发展规划、公交优先发展战略、道路通行条件和交通安全状况,本市不发展共享电动自行车。


对于政府的政策,同为入局者的林振兴持支持态度,他以为,正是这个领域的火热,导致大批量公司拔地而起,但是没有保障的车量投放出来,无论对用户,还是对政府、对社会都存在很大的隐患和风险。但不可否认的是,共享出行绝对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如果没有政府的态度将没有实力跟风者剔除,何来剩者帮助政府解决问题、分担压力。


针对政府的种种顾虑,筋斗云出行早已兵精粮足。除了统一使用国标车,还与人寿保险、平安保险等各种保险公司洽谈,为用户制定使用户电动车的行车保险方案,目前所有车辆皆已投保。现今要做的就是通过不断提高运营管理能力,继续车辆的智能化、互联网化升级,配合政府进行深入研究。总体来说,持积极态度,毕竟项目本身是便民利民的。


如果将Uber、滴滴比作共享经济的1.0时代,社会资源化不足催生了这个时代,但随之而来的是C2C模式缺陷的逐渐显现,2.0时代开启,摩拜、ofo等共享单车首当其冲,共享充电宝、共享电动车紧随其后,B2C模式下,企业的管理规范、质量把控成问题,而基于这些问题,体量不断变化,2.0时代可能只是一个过渡期,未来的3.0、4.0究竟在何方还不得而知,现在能做的只有不断提升,去让用户接受、政府支持,也许那时候就是3.0时代的来临。


林振兴说,比起共享出行,我更愿意把我们定位为一种传统电动车的智能化、互联网化服务,或者说是分时租赁,只是我们的用车更加智能化。因为我们当初的入局不为跟风,而是为了能产生价值。


7.jpg



截至目前,筋斗云出行没有采取任何推广手段,通过一个多月的自然流量获取,注册用户量已过万,目前仍在急速增长中。林振兴透露,目前上海地区的奉贤大学城、松江大学城等几个场地已实现盈利,现已拓展到江浙沪一带,另外还开始了全国范围招商。


去年年底,筋斗云出行已完成数百万元天使轮融资,什马投资、弘晖基金等都是早期投资方。据悉,筋斗云出行的A轮融资计划也已启动,预计今年六七月份能够到位。


在硝烟四起的共享出行战场上,仍在大后方积极武装自己,强调着技术升级的筋斗云出行会成为共享出行领域的一股清流吗?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任倩,访问yuanben.io查询【3018BFG3】获取授权信息。

-END-

本文由任倩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