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血风录》(一) 十年漫漫江湖路——中国互联网舞台搭建始末
金融 《互联网血风录》(一) 十年漫漫江湖路——中国互联网舞台搭建始末 金融 | 2015-09-10 09:44 《互联网血风录》(一) 十年漫漫江湖路——中国互联网舞台搭建始末 TIGER政

1969年,大洋彼岸的美军将美国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UCSB(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用于军事目的,Internet从此诞生!

QQ截图20150907132301.png


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


  有利益的地方,就有人!


  而互联网,是个拥有利益的地方!


  所以,这也是一个江湖!


  对于江湖,有失意者感慨:“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也有得意者放言:“天下英雄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


  而我们的故事,就从互联网江湖说起!


  1969年,大洋彼岸的美军将美国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UCSB(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用于军事目的,Internet从此诞生!


QQ截图20150907162926.png


  1994年4月20日,通过美国Sprint公司的一条64K国际专线,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NCFC)工程完成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IP 连接,中国互联网历史从此拉开序幕。


  让我们把目光看向10年前的1984年。


  那一年,史玉柱从浙江大学数学系毕业,分配到安徽统计局。


  那一年,马云经历了前两次的落榜,参加第三次高考。


  那一年,李彦宏正在高中苦读!


  那一年,马化腾还在初二!


  ……


  那一年,未来的互联网大佬还在成长。而中国对互联网的探索却已开始,且从未停止!


  萌芽


  故事还是从1984年说起。1984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和北京谱仪(BES) 在采集物理实验数据。(不要太详细地问这是啥!反正就是高端科技)


  采集实验数据肯定需要计算机,但是在1984年,计算机可是高级玩意!


  有多高级呢?1984年,邓小平和王震在上海观看小学生操作简易电子计算机,提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


QQ截图20150907172117.png


  小平的话体现两个含义:1、计算机开始简易化了,孩子都可以用了!2、计算机普及率不高,是高级玩意,学习要抓紧!


  有人问,简易计算机! 哪里“简易”了?!


  看下那个年代的集成电路计算机,就知道什么叫简易了!


QQ截图20150909104817.png


   总之,当时的计算机是高级玩意!高级到连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和北京谱仪(BES)的科研部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都没有。


  没有总不能靠手算吧!


  一个字--“借”!


  水电科学院有计算机,那就去水电科学院借吧!


  中科院高能所到水电科学院,直线距离7.3公里左右,当时交通工具较单一!(汽车是奢侈品),去一趟来回两小时不打折!


  可以想象一下:一个院士“咚咚咚”跑了7公里路,来到水电科学院运算,然后“咚咚咚”回到中科院高能所。然后发现,一个数值算错了,再“咚咚咚”来到水电科学院!发现科学院值班大叔已经下班关门了!


  ……


  那么,是怎样解决的呢?让我们记住这几个名字:


  吴为民院士:参加过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参加过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


吴为民院士.jpg


  肖健院士:核物理学家


QQ截图20150909105141.png


  怎样解决来回两小时的问题, 两位院士提出了建立远程终端的方案:在远程终端所在地(高能所)与计算机所在地(水电科学院)之间,用特高频无线电联系起来。


  经公安部门批准,1984年,两家单位分别安装了一台微波通讯机以传输信号。这条远程终端线使得科研人员能够远程使用计算机。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公里,但可以这样说,中国迈出了网络通讯第一步!


  邮件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远程互通信息并不是发送邮件。由于中国没有自己的邮件服务器,不能实现邮件存储、转发等功能。进入国际网络就硬件水平而言无从谈起!


  与此同时,当时美国“重要设备、技术都不向中国开放”。 美国并不愿意让中国联入Internet,中国联入世界互联网的大门依然紧闭。


  然而,中国互联网先驱们并没有放弃努力。当时,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李澄炯与王运丰教授拜访了被称为“德国互联网之父”的卡尔斯鲁厄大学措恩(Wemer Zom)教授,说服措恩让联邦德国赞助中德计算机网络合作的项目。


  1987年9月14日晚,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里,十几位中德两国项目组成员围在一台西门子7760大型计算机旁,试发中国发往德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


   “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m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我们可以到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然而,邮件并没有发出去!


  ╮(╯▽╰)╭


  原因是一个数据交换协议存在一个漏洞。


  6天后,即1987年9月20日。晚上20点55分,发送键再次按下,计算机屏幕出现“发送完成”字样。从此以后,中国将可以直接和发达国家几乎所有大学和研究中心通讯和交换信息了!


  中国看到了一丝互联网时代的曙光!


     从NCFC诞生到联网


  1989年,在世界银行贷款支持下,NCFC工程开工。NCFC工程就是把中科院、清华、北大和中关村地区的研究所组成一个高速网络。


  工程从1989年立项,1990年4月启动,直到1993年底NCFC主干网工程完工,采用高速光缆和路由器将中科院、清华、北大三个院校网互连。


  然而,有人质疑NCFC的可发展性!当时的科研人士也表示,NCFC还需要联结起更多的机构。于是,与国际接轨,联接Internet,进入国际互联网大家庭,成为了当务之急!


  “必须联到国际上去”,自1990年开始,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的胡启恒数次找到Internet核心骨干网的控制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简称NSF)商谈,希望中国接入Internet,均折戟而反!


e4dde71190ef76c6297535269f16fdfaaf51671c.jpg

  胡启恒院士


  而中科院研究员钱华林更是在国际大会坦言:“中国进入互联网,不是为了偷美国的技术,而是为了科学研究。”


  “平等共享。这也正是Internet的意义所在。”


  中国专家的执着打动了多国科学家,并最终获得了肯定。时任NSF负责互联网国际合作的斯蒂芬·沃夫曾回忆:“(当时),我们静静地打开闸门,等待中国接入互联网。”


  1994年年初,中美双边科技联合会议召开之际,胡启恒再次向NSF提交联入Internet的申请,并最终得到了认可,中国正式迈入国际互联网殿堂!


  1994年4月20日,一条细细的64K专线,叩开了中国与国际互联网间连通的大门,中国互联网的历史从此拉开序幕。


  发生在互联网江湖的故事,即将上演!


  下期预告:那些年,他们都在做电脑!


-END-

本文由TIGER政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