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对话张潇雨:不要以短跑姿态,来跑一场马拉松
看点 刘润对话张潇雨:不要以短跑姿态,来跑一场马拉松 看点 | 2019-07-08 10:02 刘润对话张潇雨:不要以短跑姿态,来跑一场马拉松 刘润

管理风险的本质,就是让自己永远不下牌桌。

前几天,我访谈了著名的张潇雨老师。 

张潇雨老师,是一支海外对冲基金的管理人,曾就职于世界著名的投资银行高盛任股票分析师,以及著名的私募基金霸菱亚洲。

他在得到app开设课程《商业经典案例课》和《个人投资课》,是一位资深的商业研究者。 

张潇雨老师的本职工作是基金管理,但他经常说:“我不觉得自己是一个Fund Manager(基金经理),我觉得我是一个Risk Manager(风险经理)。风险管理才是我的本职工作。” 

张潇雨老师对风险,尤其是极端风险,非常敏感。 

所以,我特别想听一听,作为一个拥有全球视野的风险管理专家,张潇雨老师对于这次疫情所带来的影响,会有什么样的洞见。 

张潇雨老师说,风险,其实就是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损失。

疫情所造成的影响会有多大,目前还未可知,这其中有3个不确定性。





 1 

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


首先,是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

目前来看,我们还不知道疫情能在多长时间内被控制住,以及能否在全球范围内被控制住。

现在,中国的情况稍稍缓和,而日本、韩国、意大利甚至美国的病例数都开始快速增长。

而国外的综合管理水平、民众重视程度和物资调配能力如何,目前看来还是个未知数。

全球范围内疫情的形势仍然比较严峻。

在此之前,有人根据SARS病毒的发展轨迹,认为这场“战疫”,也许会提早结束,不会晚于夏天。

因为SARS病毒怕热,温度高一点就会失去活性,最终逐渐消失。

大家觉得类似SARS的新型冠状病毒,可能也是如此。

可是,现在印度、新加坡等气温很高的地区,也出现感染病例了。

所以,天气转热是否能抑制新冠病毒的活性,还未可知。

疫情接下来会如何发展,到底什么时候能够彻底结束,我们谁都不知道。

这是第一个不确定性。





 2 

金融市场走向的不确定性


第二个不确定性,是金融市场走向的不确定性。 

金融市场是非常敏感的,始终会提前做出反应。 

比如,在疫情刚开始的时候,中国的股市大跌,但后来又逐渐涨了回来。 

在某种程度上,大家也是在赌疫情可能会在3、4月份过去,金融市场提前做出了反应。 

而2月底开始,随着全球疫情的加重,以美国股市为首的全球市场都开始剧烈波动。大量的资金开始涌向避险资产。 

大家都在靠自己的预期做判断,这些预期都会在金融市场中反映出来。 

但是,这其中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 

比如, 大家一般都习惯用日元区来避险,因为它跟欧美市场的联系还算比较远。 

而现在,大家可能会非常担心日本东京奥运会是否能如期举行。 

日本政府围绕这次奥运会制定了一些特殊的政策,日本的各种企业也在不停地配合。 

如果这次奥运会不能如期举行,可能日本的经济,甚至包括政界都会出现一定的动荡。 

一旦日元区出了问题,所带来的连锁效应是完全没法预测的,这会对全球的金融市场造成非常大的冲击。 

所以,目前来看,整个金融市场的情绪是非常谨慎和小心的,大家都在观望。 

如果疫情能够在一段时间内控制住,全球的金融市场还能慢慢消化。

但是如果它带动其他经济体,中亚、印度、欧洲......那可能就会带来全球性的金融风险。 

而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的情绪本身,也会带来风险。 

本来市场是不会崩塌的,但是如果大家都觉得会崩塌,于是做了不理性的事,那就会真的导致市场崩塌。 

这就像银行挤兑一样,本来银行不会真破产,但是因为大家担心银行破产,于是所有人同时去银行把钱取出来,这个时候,如果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不足,银行就有可能陷入流动性危机,从而破产倒闭。 

这就是人们的预期所带来的风险,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自证预言。这也是索罗斯一生都在研究和践行的市场的「反身性」。 

这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比如很多公司融资困难、现金流吃紧、员工流失等等。 

所以,金融市场的走向如何,会不会出现最坏的情况,现在依然是不确定的。

这是第二个不确定性。





 3 

全球供应链发展的不确定性


第三个不确定性,是全球供应链发展的不确定性。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工厂,对全球供应链有非常大的影响。

施展老师提供过一组数据:

上世纪90年代,全球的贸易总额中,70%是成品交易,30%是半成品交易。

也就是说,大部分的成品,都是在一个国家内生产完成的。然后成品在国与国之间运输,消费。名副其实的“消费全球化”。

那现在呢?

现在,全球贸易总额中,30%是成品贸易,70%是半成品贸易。

这也就意味着,更多的原材料和中间状态的商品在全球运来运去。

也许今天30%的成品贸易额,已经大于过去70%的成品贸易额,绝对值可能是上升的。

但是,两者之间的比率却悄然发生了逆转。

这也就是说,今天全球化的协作更加深入,全球供应链之间更加依赖,我们已经从“消费全球化”进入了“生产全球化”。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因为这次疫情,接下来全球供应链会如何发展,有三种不同的可能。


第1种可能:这次疫情,会把全球的供应链“拉下水”。

这二三十年以来,中国一直扮演着世界工厂的角色,拥有完整的供应链体系。

接下来,如果全球的供应链还是完全离不开中国,那么这次疫情,就会对全球供应链造成“拉下水”效应。

我们自己开不了工,内部又互相制约,上游开不了工,下游就开不了工。

这就会导致依赖我们的其他国家的工厂,也开不了工。

比如,现在韩国的一些汽车工厂无法开工,是因为很多上游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都在湖北。

而这些上游的供应链,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替代。

这也就意味着,因为对中国供应链的深度依赖,这次疫情可能会把全球的制造业拉下水。

经济就会开始下滑,甚至会带来一些其他的社会问题。

这是第1种可能。


第2种可能:全球可能会替换掉中国的供应链。

也许其他国家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强。

随着疫情控制的时间越来越长,其他国家实在等不下去了,就去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寻找供应链,替换掉中国的供应链。

如果能做到,大家就会发现,原来中国也没有那么重要,并不是不可替代。

只不过短期内的替换成本,可能会高一点。但是长期的安全性,可能就会强一点。

当越来越多的公司发现,他们可以在别的地方重新架构供应链时,以后可能就回不来了。

中国就会开始在一定程度上跟全球化脱钩。

所以中国控制疫情的过程,也是被踢出全球化的过程。

这是第2种可能。


第3种可能:全球供应链经历阵痛后,又会恢复如初。

前两种可能性都比较极端,但第3种就折中多了。

这次疫情,确实对全球供应链影响很大,但并不会造成灾难性的影响,只是会经历阵痛。

假设在疫情之前,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的占比是60%。

经历疫情之后,可能会从60%减少到40%。

但减到40%并不意味着,从此就回不去了。

经历过一段恢复期之后,可能会回到55%,或者原来的60%。

那么这段时期,就只是一段阵痛。

经历过阵痛,还会恢复如初。

这是第3种可能。


目前来看,疫情之后,全球供应链会朝哪个可能性发展,我们还不确定。

这是第三个不确定性,全球供应链发展的不确定性。





 4 

CEO要做好风险管理


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金融市场走向的不确定性,和全球供应链发展的不确定性。 

这是张潇雨老师看到的三个不确定性。 

而这三个不确定性,就是风险的来源。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风险,从而防止企业负增长呢? 

张潇雨老师给了我们四个建议。 

首先,每一个CEO都应该是一个合格的首席风险官。 

除了思考战略,搭建团队,CEO其实还要负责管理企业的风险。 

在过去,我们总是一路狂奔,每年追求很大的增长。 

但是,就算你连续10年每年增长10%,最后一年却因为“黑天鹅事件”跌了80%,那你前十年的努力,就没有了任何意义。 

做企业是一场无限游戏,最重要的其实不是每年增长百分之多少,而是始终stay in the game,永远不让自己出局。 

只要你还在牌桌上,不论输和赢,都可以继续玩下去。而你一旦出局,游戏到此结束。 

我非常同意张潇雨老师的观点。 

2003年SARS过后,我家里就常备口罩。 

1月20日,我又下单补了50只,给每个员工分了5只。然后才放心飞深圳参加《知识春晚》。 

当时,有同学觉得我过分谨慎,没有必要。

现在看来,这些口罩派上了大用场。 

我并不是想说,我多有先见之明。 

日本核泄露后,我备了很多加拿大的含碘药品,但从来都没吃过。 

上海胶州路大火后,我备了从18楼跳下的缓降设备,也一次都没用过。 

2012电影放完后,我朋友在楼顶装了热气球,更是一次也没飞过。 

我大量的“先见”,其实都是“杞人忧天”。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以后省掉这笔费用。 

因为风险之所以是风险,就是因为它不会通知你,哪一次它会真来。 

而它一旦真来,你就会赔上之前所有的运气。 

风险,是一个“抽查官”。抽查你是不是足够“反脆弱”。 

企业管理也是一样。这场疫情带来的企业危机,也只不过是一场抽查考试。 

抽查,你开车时有没有绑安全带,进工地时有没有戴安全帽。 

所以,经此一疫,CEO都应该具备真正的风险意识,时刻去思考: 

什么风险会杀死你的企业? 

什么风险会一夜之间抹平你过去所有的增长? 

什么风险会在短时间内让你的企业无法正常运转? 

如果这些风险是你无论如何都无法承受的,那么你就要为防范这些风险,做好充足准备。 

那具体怎么做? 

张潇雨老师曾经建议一个企业家朋友,季度性召开风险管理会议。 

这个会议跟董事会议一样重要,CEO领头,所有高管必须参加。 

在会议上,他们会花一到两天,列出所有“接下来可能让公司出现问题的风险”。 

每一个部门负责人都要列,而且会列得非常细。 

细到比如,一个员工因为社保没交齐,把我们告了,公司会受到什么影响? 

他们会花足够长的时间,来讨论这些风险,以及为了防止这些风险发生,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比如,他们对于现金回流非常敏感,账款收不回来,对他们影响很大。 

经过风险管理会议的讨论之后,大家决定专门设立一个岗位,全职催款和回款。 

并且为这个岗位设定了详细的KPI,如果早一天收回账款,就能拿到相应的提成。 

这样就能大大降低回款的风险。 

季度性召开风险管理会议,自上而下地让全员拥有风险意识,清晰定义出公司所有潜在风险,然后针对性地解决。 

这就是风险管理。 

这件事情,不是说我招一个首席风险官替我完成就可以了。 

这件事情,必须由CEO本人来做。 

因为CEO本人,必须为公司的生死存亡负责。

只有指示从最高层级下达,员工才会真正重视起来。 

公司的领导人最重要的职责,是保证公司长久存活,不下牌桌。





 5 

创造低相关性的现金流


第二个建议,企业要创造低相关性的现金流。

一方面,企业要聚焦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

但是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尽量让自己的现金流来自不同维度,甚至不同行业。

有了不同的收入来源,就能保证自己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

比如,火锅店除了卖火锅,还可以去卖调味品、生鲜净菜,或者输出服务、管理培训等等。

去发展一些跟核心业务相关性不那么大,但可能在知识技能上人员还能重叠的收入来源。

这样一旦核心业务受到重创,其他收入就能补上。

这些收入可能很少,但至少能够维持企业生命,不至于暴毙而亡。

对于家庭来说也是同样。

如果家庭只有一个收入来源,那万一这个来源出现问题怎么办?

如果家庭有两个不同行业不同方向的收入来源,甚至还有套房子可以收租,这样就算一个收入来源出现问题,整个家庭的经济也不会受到致命打击。

如果夫妻二人在同一行业,甚至在同一公司,风险其实就比较大,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所以,创造低相关性的现金流,分散现金流来源,可以有效规避风险。





 6 

做好对冲


第三个建议,做好对冲。

对冲,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避险手段。

什么叫做对冲?

简单来说,对冲,就是把你不想要的风险剥离掉。

因为受不了原材料价格的波动,一些公司会购买期货,对原材料价格做对冲。

比如航空公司会对燃油价格做对冲,麦当劳会对鸡肉价格做对冲。

这都是一些公司的基本操作。

那还有什么其他的对冲方法吗?

我举个例子。

在GDP增幅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零售行业在线上和线下的收入比例,其实是反向的。

线上的收入越多,线下的收入就会越少。

线下的收入越多,线上的收入就会越少。

如果你做的是线上零售,在大力发展线上的同时,你可以适当布局线下。

如果你做的是线下零售,在线下发展势如破竹时,你可以适当布局线上。

这就是一种对冲。

突然有一天,当线下受到巨大影响的时候,线上就会必然增长。

反过来,当线上突然受到很大管控的时候,线下就会生意兴隆。

这次疫情就是典型的例子。

之前很多东西大家都在网上买,现在受到疫情影响,快递没有全面复工,大家只能去线下的超市买。

这个时候,如果你在线上、线下都布了局,那么,你受到的影响就相对不会那么大。

同样,线下教育突然暂停,线上教育就会开始增长。

所以,做好对冲,把不想要的风险剥离掉,那么在任何情况下,你都能够获得稳定收益。





 7 

化敌为友


第四个建议,企业可以拥抱竞争对手,化敌为友。

什么意思?

一个区域内的餐饮企业、健身企业、电影院等等,他们本来都有自己的受众,彼此之间是竞争的关系。

但是,现在他们受疫情影响都比较严重,那有没有可能大家联合起来,抱团取暖呢?

我举个例子。

张潇雨老师有个做健身房的朋友,他采取的措施就是,和周边另外一家健身房联合起来,共享用户和教练。

用户持有任意一家健身房的会员卡,可以在两家健身房锻炼。

为了经营下去,减少固定成本,健身房难免要裁一些员,这是必要的自救措施。

原本每家健身房有20个教练,两家健身房联合之后,可能现在一起养30个健身教练就够了。

而如果两家健身房不联合,可能都得死掉,一下子40个教练就会失去工作。

本来两家健身房是竞争关系,但现在可以报团取暖,共享资源,共同承担成本和风险,就能大大增加存活的机率。

这就是化敌为友。

在特殊时期,想要活下来,是需要多交朋友的。

本质上,这其实就是一种相互保险的机制,把风险在一群人身上均摊掉。




最后的话

定期召开风险管理会议,创造低相关性的现金流,做好对冲,化敌为友。

这是关于规避风险,张潇雨老师给我们的四条建议。

风险之所以是风险,就是因为它不会通知你,哪一次它会真来。

而它一旦真来,你就会赔上之前所有的运气。

所以,你要为防范风险,做好充足准备。


当然,这只是一种选择。

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关键在于,你参加的是一场什么样的比赛。

如果你参加的是短跑比赛,那你完全可以拿掉一切保险,扔掉一切负重,快速冲向终点。

但是,如果你参加的是一场马拉松,甚至是一场无限竞争,那你就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学会分配体能,学会管理风险,确保自己永远不下牌桌。

而今天,很多企业其实都在以短跑姿态,跑一场马拉松。

一直在用上个月的现金流,来养活下个月,经不起任何一点折腾。一旦遇到风险,3个月之内公司就倒闭了。

所以,你一定要判断清楚,你到底参加的是一场短跑比赛,还是一场马拉松,甚至是一场无限竞争?


记住,如果你参与的是一场无限竞争,那你就一定要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的本质,就是让自己永远不下牌桌。

只有这样,你才可能成为最后那个,真正胜利的人。



-End-

刘润,“刘润”公众号主理人,互联网转型专家,前微软战略合作总监。任海尔、中远、恒基、百度等多家知名企业战略顾问,他总能将复杂的问题,抽丝剥茧地探寻出商业本质,发布在他的公众号“刘润”(ID:runliu-pub)上。


-END-

本文由刘润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