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快年末了,还是得重新回望一下电影的诞生
文娱 又快年末了,还是得重新回望一下电影的诞生 文娱 | 2020-10-16 09:50 又快年末了,还是得重新回望一下电影的诞生 第一导演

我们从一开始就说的,表达。


撰文/法兰西胶片

12年前,我人生第一份工就是在电影杂志社做编辑,当时做欧美新片报道,苦于没有影像素材参考,你只能把一个预告片看上三万遍,去分析其中的剧情铺排,揣摩导演的细节表达。

这么说吧,做完一个新片报道,你几乎能把这部电影的预告片的剪辑节奏背下来。而做完这一年的新片报道,你几乎能找到所有预告片剪辑逻辑的密宗。

那一年的年末,突然有些外国网友开始自制一些电影主题短片,几乎涵盖当年北美票房榜全部热门片,使用的影像素材都取自电影预告片。他们重新梳理的节奏,做相似的情节串烧,做经典台词的隔空互文,先爆裂疯狂,后悠缓伤感(因为那一年希斯·莱杰去世),零旁白,原本烂熟的瞬间像再次披上情感的纱衣,犹如给自己上班第一年的工作复了个盘,当时心情还蛮激动。



希斯·莱杰

后来才知道,这种达人级的自制短片叫“混剪”,那是以往只能在每年的奥斯卡或者香港金像奖序幕上才能看到的神之一剪。

随后几年里,年度电影混剪都没有中国甚至整个亚洲地区的电影,因为这些剪辑大神都是外国作者,亚洲区的片子当时还不能及时在当地做发行,两年后,你才能在大陆电影网站的官方年度电影混剪里看到国产片的踪迹,通常是随着年度电影专题策划一起推荐。

到如今,混剪的视觉招数都已轻车熟路,曾经的达人神作在当下看来早就降维成入门习作,渐渐,大家对年度电影混剪失去兴趣。而近年来传播极广的混剪,都不再是年末混剪,而是一些先锋电影节的主题片,比方说这两年FIRST青年影展的混剪主题片,都嚣张得当即转评赞三连。

说白了,混剪走到今天,除了踩点酷炫,比拼看片量,召唤就近的情感记忆,它必须进化到它最初最需要也是最根本的东西。

表达

就像“第一导演”这个号,它强调的就是电影的第一表达是导演

没有表达的混剪,很容易被误解为人工的人工智能

所以,我今天会向大家推荐一部混剪短片,这个让我洗脑了三天的《关于电影-About Cinematography》,一个先锋影展主题片级别的混剪作品,而它获得的荣誉,恰恰是“最佳主题表达”奖,来自B站2020年度混剪大赛。

混剪大赛单开出“表达奖”,这本身就是表达。





注意,它诉说的不是Cinema,而是Cinematography,电影拍摄艺术。

它强调的是一个动机,一个上百年的主题被再次揭开的动机:电影从哪里来,向哪里去。

从这里来,混剪的第一个画面:《飞驰中的萨利·加德纳》,英国摄影师埃德沃德·迈布里奇在1880年的加州美术学院做演讲时,用他的神器“动物实验镜”投射出的影像。

他为什么会拍这个,就是因为两年前加州州长质疑为什么油画中的马奔跑时都是单脚着地,现实也是吗?州长找来埃德沃德来解答。

这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运动影像,12张照片的连续转动,24帧的鼻祖,可以永恒循环的3秒钟。



这时候,旁白跟进:“有时候一个想法比一种行为来得更接近真理,更加真实,一旦产生这种想法,它就会存留、扎根、徘徊、支配。”



这句主观唯心主义的台词,强调的就是形而上学,即,作者表达性。

没错,电影的起始点就是内心的一个念想,它可以尚未作用在任何物质上,但从时间性来说,它已经作用在一切上。

紧接着,混剪作者列举了两个基础视听方式:

Visual Arts(视觉艺术)与Screen Play(剧作)。





刚才那段主观唯心主义台词结束后,这两个技能也讲述完毕,“火车进站,造梦开始”。



混剪作者开始自由发挥。

Sound Design(音效设计),动静交替。



Field of Shooting Scale(镜头语言),包括Establishing Shot(远景镜头)、Master Shot(主镜头)、Full Shot(全景镜头)、Medium Close Shot(中景镜头)、Insert Shot(插入镜头)、Close Up(特写镜头)……

接着是一段影史对照,左边是年代影像教范,右边自然是发扬光大。



混剪作者还特意剪了几个Visual Veiling(视觉遮蔽)技巧,一般是透过玻璃拍人,这一幕之后,线索突然转向了画幅(1.85:1,21:9,1:1,2:1),这个连接点很有趣,像是把电影本身当成了介质,它本来就是。





Color Blending(色彩混合),这一个板块最容易玩脱,但这位作者吃得很稳。



升格镜头、降格镜头、剪辑……我们最熟知也是最被提及的领域,因为它能“操控观众”。



当影像从心理本能变成操作,那就意味着,电影,可以是一种经验的艺术,它可以被继承、学习、突破。

“我相信人们总是要不断学习,不然还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终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要理解这件不可思议的艺术。无论是胶片,还是电影、叙事,我们都要把它传承下来,并告诉人们可以怎么做。”

整支混剪222秒,136部电影素材,其中有37部选用上世纪电影,更有5部出自100年前的影像。

整体感受轻缓,没有攻击性的情绪,不煽动,也不带居高临下去炫耀,它就像一种极难察觉的时间流动,极简哲学的教辅,但看过后又很能润影迷的心。

这就是《关于电影-About Cinematography》


你说它的概念很复杂吗?

一点不,但因为我们现在没有人再做“回归起点”的内容,这就让它显得艰深了一些。

它就好像,互联网时代称王的特朗普,最终被书信困扰。

疫情之年,电影院和电影都在经历重创,这是一个历史拐点,如果我们不再熟悉历史,轻易地被竖屏速食消费影像麻痹,我们最终违背的可能是自己的初衷,你心底最初的表达,那个念想。

挺令人欣慰的,这支混剪并不是出自电影专业领域网站,而是B站的2020年度混剪大赛



很多朋友不知道,这个活动已经办到了第二届。

从今年9月1日到21日主竞赛,10月1日到10月25日还有全民挑战单元,向主竞赛up主致敬。

去年的形式是邮件征稿,决赛时才放出优秀作品,但今年从海选入围阶段就开始呈现,通过高粉丝官方账号匿名放出,让作品长时间曝光,发酵传播。

最重要的是它还颁奖,七大单项奖:最佳视听、最佳剧情、最佳创意、最佳趣味、最佳主题表达、最佳情感表达、最佳角色塑造。

三大赛道奖:最佳影视混剪、最佳MAD、最佳GMV



20万奖金,单项奖1万,比去年翻倍,赛道奖1.5万,单人最高可获得4万,而明星评审还会再奖励5000元,今年三大评审分别是Geoff(知名游戏媒体人,TGA年度游戏大选制作人)、演员张晋N.ec鱼丸(《碧蓝航线》制作人)。

惭愧,只熟张晋,他特意为此活动录制了20分钟审片视频,最终打赏给《混剪套路》。

今年的混剪大赛很有意思,两部混剪神作《啥是混剪》《混剪套路》,在交织中互相补充,像是重新回到12年前的视频混剪元年。

比方说,《啥是混剪》有一系列当前最炫技的拼图技能。

拼脸。



拼车拼跑。



拼飞跃轨迹



张晋三句话点评——“我喜欢!”“漂亮!”“咦?还有我!张天志!”



而《混剪套路》是个逆向思维,它的素材库只有两部电影,《爆裂鼓手》和《爱乐之城》。

作者巧妙利用JK西蒙斯这位“共享”演员,来串联混剪的几种策略,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解构了另外那部《啥是混剪》。

最上手的操作:跟着节拍、跟着台词、跟着音乐(怎么听出了一点嘲讽)。



几个串联下来,张晋激动了。



如果《关于电影-About Cinematography》是关于电影表达的混剪,那《啥是混剪》《混剪套路》分别就是关于混剪的表达和经验主义之下的自省表达,它们是技术与反技术下的互动,说明,混剪的创作规律也到了一个历史拐点。



当然了,如果你够细心,你还是能看到B站这次混剪大赛有很多极端个人主义表达,虽然没获奖,但值得拿出来分析。

《奴家赋·奴家缚》,一个用不同时代不同女性以及不同职业性等元素包裹下的女性主义题材,作者的思路极其清晰,女人从金银饰品的搭载物,从“女人最大的敌人是女人”的历史悲剧,一直繁衍到女权主义游行女性团体的自我观照

作者做到了三个字——煽动力


相似的社会议题,还有涉及边缘群体的《love is love 我们不是怪物,爱无界限》,讲述青少年性侵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校园暴力的《晴天》,以及关乎政治与法制的讨论《【架空|双声道】王在法下 | Reigns But Not Rules》

它们全都没有违背一个中心。

我们从一开始就说的,表达。


-END-

本文由第一导演投稿一鸣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向一鸣网投稿,请点击投稿按钮,详情请参阅《一鸣网投稿须知》。

互联网人都在关注的微信号

难道你还没有关注?